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5705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极小种群大树杜鹃的保护探讨摘要:指出了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giganteum)为杜鹃花科( 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树种,由于分布地域的局限性和资源的稀少性,该植物被列为我国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其生长缓慢,更新困难。从大树杜鹃的发现、资源情况、濒危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保护策略,旨在为大树杜鹃的保护提供资料支撑。 关键词:大树杜鹃;极小种群;濒危植物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65-03 1 引言 杜鹃花是世界名花之一,在植物分类上属杜

2、鹃花科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全世界已知的杜鹃花属种类共 967 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主要产于东亚、东南亚1。我国是杜鹃花的重要产地,在全世界的杜鹃花属种中,中国拥有 561 种杜鹃花,占全世界总数的 58.01%,其中,420 种是我国特有种,约占国产种类的74.87%2,3。因此我国素有“杜鹃花王国”之称,云南更是杜鹃花群芳荟萃之乡,是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发祥地,共有 243 种杜鹃花分布,其中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giganteum (Forr.ex Tagg) Chamberlain)被誉为“杜鹃花王” 。 2

3、大树杜鹃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常绿树种,是翘首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Balf.f. et Forrest)的变种4,与原变种的区别是这一变种叶背面全面被毛,毛被淡肉桂色,疏松,不脱落。大树杜鹃在中国分布于高黎贡山一带海拔 21003300 m 的混交林中5,6,数量为 3000 株左右,主要分布于腾冲县。因其生长缓慢,更新困难,数量较少,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of Nature,IUCN)将其列为极危物种,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

4、102020 年)将其列为极小种群物种进行保护7,针对大树杜鹃的保护迫在眉睫。 2 大树杜鹃的发现 早在 20 世纪初,云南的杜鹃花就被欧洲一些国家所注意,多次引种我国杜鹃和其他植物进行栽培。1919 年,英国人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区,率先发现了杜鹃花树王。他们采集了大树杜鹃的花和果实标本,并取样带走了一段树干。据记载这株树的树干径围 2.6 m,株高 25 m,树龄 280年,至今树干圆盘状的木材标本仍展览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里。1926年,英国人傅礼士(G. Forrest)和塔吉(Tagg)将大树杜鹃定名为Rhododendron protistum,并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刊物上做为新种发表

5、。大树杜鹃在异国他乡声名鹊起。 在国内,国人开始关注大树杜鹃,是在 60 年后的 1981 年。1981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冯国楣通过查阅关于傅礼士的资料,在三次实地调查后,终于进入大塘,在海拔 2400 m 的密林深处找到了大树杜鹃。其中一株树龄在 500 年以上,高 28 m,基径 3.07 m,树冠 61 3m2,被植物学界公认为“世界大树杜鹃王”8。据冯国楣记载,大树杜鹃叶片革质,呈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总状伞形花序,序着花 2024 朵,整个花序构成直径达 25 cm 的花团。花呈水红色,花冠漏斗状钟形,单花直径 68 cm,基部有 8 个深色蜜腺囊,雄蕊 16 枝,不等长

6、,花药暗紫色,子房 16 室,花柱长 3.55 cm,淡绿白色,无毛。在大树杜鹃种群内还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木莲(Manglietia) 、含笑(Michelia) 、樟(Cinnamomum) 、楠(Phoebe)等树种伴生。之后大树杜鹃也引起了当地林业单位的重视。1982 年 4 月,腾冲县林业局、林业学会组织了 10 人的考察队,对腾冲县界头公社大塘大队、大河头生产队以北的高黎贡山,海拔 21002400 m 的火草地、平岔一带进行考察。在调查中发现大树杜鹃 40 余株,胸径在 1 m 以上的有 12 株。其中,发现一株特大大树杜鹃,树高 25 m,地面

7、基部直径达 3.07 m,离地面 20 cm处分成两大主干,胸径分别为 1.57 m 和 1.11 m9,10。 为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掌握大树杜鹃的分布情况和数量信息等科学资料,2009 年 511 月,高黎贡山保山管理局腾冲分局大塘管理站分别于 5 月及 11 月在辖区内又进行了 40 d 的野外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树杜鹃集中分布在大塘火草地及南部茨竹河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海拔 23402600 m 的沟谷两侧,少数沿沟谷上升到 2780 m,共发现大树杜鹃 1437 株(火草地 1325 株、占 92.2%,茨竹河 112 株、占 7.8%) ,两个分布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近 11

8、 km。前人的这一系列发现,都为今后大树杜鹃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3 大树杜鹃的资源状况 4大树杜鹃目前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塘管理站西坡的大河头和茨竹河。但不仅限于腾冲县,泸水县、福贡县和贡山县也有极少量分布,物种总数量为 3000 株左右5,7,11。其主要分布地高黎贡山山区海拔 23402600 m,年平均气温 11 ,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6 ,极端最高温约 27.8 ,最冷月平均气温约 3.50 ,极端最低温在 0 以下;年均降水量约 2000 mm,干湿季分明,雨季(510 月)集中年降水量的 85%,其中 79 月雨量尤多,旱季(11 月至次年 4 月)雨

9、量较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12。该区域年平均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土壤为黄棕壤,中等厚度。整体生境多为多雨高湿,气候温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段。由于特殊的地质历史和上述独特的自然环境,高黎贡山山区成为杜鹃花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云南所产 10 属中有 9 属在高黎贡山有分布(只有当年枯(Arctous ruber)1 属 1 种未见在高黎贡山地区分布) ,共产 187 种(包括亚种、变种) ,分别占中国总种数的约 34%及云南种数的 49%。高黎贡山地区杜鹃花科植物种类最多的是杜鹃属(Rhododendron) ,计 140 种(变种) ,占该属云南种数的 45%13。 大树杜鹃在高黎贡

10、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沟谷两侧,植被类型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上层木以常绿树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干季换叶的树种混杂,林冠参差不齐。主要群落类型包括青冈-南亚含笑群落、薄片青冈群落与旱冬瓜群落等,壳斗科(Fagaceae) 、樟科(Lauraceae) 、木兰科(Magnoliaceae) 、山茶科(Theaceae) 、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乔木层主要优势树种,主要伴生植物包括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 、薄片青5冈(Cyclobalanopsis lamellosa) 、毛脉青冈(Cyclob

11、alanopsis tomentosinervis) 、南亚含笑(Michelia doltsopa) 、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 、印度木荷(Schima khasiana) 、滇西红花荷(Rhodoleia forrestii) 、黄心树(Machilus gamblei) 、红梗润楠(Machilus rufipes) 、云南柃(Eurya yunnanensis) 、清香木姜子(Litsea mollis) 、山柿子果(Lindera longipedunculata) 、角柄厚皮香(Ternstroemia biangulipes)等14。 4 大树杜鹃的濒

12、危原因 一般认为造成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为物种的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的衰竭等,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体现,它们是威胁植物生长繁衍导致其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二为外部因素,指外界干扰对物种繁育造成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自然因素是指地质史上由于陆地的隆起和下沉、冰期和后冰后干热期的交替等造成的大规模的气候变迁,往往使许多植物灭绝。部分得以存活的种类也因环境的变化成为稀有种类,如银杏、苏铁(Cycas revoluta)等。人为因素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使植物生存受到威胁的灾害15。 大树杜鹃十分集中地分布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相比我国其

13、他濒危植物来说,外界干扰的影响很小,它的濒危主要由于自身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4.1 种群分布局限性强,拓殖途径狭窄 大树杜鹃分布集中于高黎贡山山区海拔 23402600 m 的原始森林中,6邻近山体鲜有分布,地理分布范围十分狭窄,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和特殊性。现有的人工繁育和引种栽培技术表明,大树杜鹃幼苗建成与人工繁育对外界生态因子的需要极其苟刻,昆明植物研究所在 1984 年曾经引种过 200 多株大树杜鹃,仅存活下来几株,但至今也没有开花。此外,大树杜鹃的种子很小,靠风力和重力传播,生长和繁育的生态幅范围狭窄。这些都造成大树杜鹃仅在适宜的小生境中生长、繁育,导致大树杜鹃种群增加和更新

14、困难。 4.2 环境因子影响显著,群落更新困难 在室内试验中,大树杜鹃的种子萌发率较高(86%88%) ,但对环境的依赖显著,其年生长量仅为 6.6 cm/年,营养生长的缓慢直接导致了生殖生长的的延长,而在生长过程中大树杜鹃耐寒能力较弱,不耐-1 的低温,温度在-1 时,大树杜鹃叶芽变为棕色,-2 时,植株死亡5。同时,大树杜鹃的生境中凋落物厚度大,靠风力和重力传播的种子很难散布到有效的土壤基质层。这些都导致,大树杜鹃群落中成年植株较多,幼苗幼树较少,形成更新结构不稳定的衰退型种群,限制了物种的自然更新。 5 大树杜鹃的保护策略 综上所述,大树杜鹃能够在当地环境中恢复稳定的自然更新,但不能适应

15、改变的环境条件,如低温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大树杜鹃的生长、繁育,所以,保护策略应以就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并用,具体策略如下。5.1 对残存种群就地保护 7对珍稀颜危植物的保护,目前认为最关键而又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就地保护,即保护现有种群及其生境16。从大尺度来说,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 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我国目前属于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区域有 3 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大树杜鹃种群集中分布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此,对大树杜鹃种群的保护首

16、先就是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确保现有的群居和生境得到保护和提升,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苑牟椒鸩郊涌欤?大树杜鹃作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植物资源,极具旅游价值,这是保护大树杜鹃的机遇也是挑战,应在未来的工作中把重点放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杜绝破坏性的开发。 5.2 就地展开适当的人为干扰促进群落更新 从生物特性上来说,大树杜鹃在自然生境中的大树杜鹃开花、结实正常,自然结实量大,室内试验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也较高,这说明大树杜鹃本身可以完成自我更新,但在自然环境中,光照条件、凋落物厚

17、度等显著影响着种子的出苗率。所以,应该适当的在原有生境中展开人为干扰促进群落的更新,如清除凋落物、灌木、草本保证种子的能接触到有效的土壤基质层;扩大幼树、幼苗集中分布区的林窗面积,保证光照条件,促进幼龄树苗的更新。 85.3 异地保护,开展驯化繁殖 大树杜鹃由于种群环境独特,又多处于过熟年龄,繁殖能力低下,加之人们对大树杜鹃的繁殖方法知之甚少,因此应加大大树杜鹃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通过采取种子采集、人工育苗的保护措施,扩大种群数量。另外,大树杜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工驯化繁殖若取得成功,可为该种迁地保护和增添我国园艺树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郎楷永.中国的杜鹃J.科技导报,2003(9)

18、:6. 2余树勋.杜鹃花属及其分类问题J.植物科学学报,1986(2):203210. 3黄增良.努力开发杜鹃花J.广东园林,1999(1):4244. 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57 卷第 2 册.杜鹃花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051. 5张长芹.大树杜鹃 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giganteum 和蓝果杜鹃 Rhododendron cyanocarpum 的濒危原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76278. 6刀志灵,郭辉军.高黎贡山地区杜鹃花科特有植物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9(z1):1623.

19、 7李贵祥,柴 勇,邵金平,等.大树杜鹃种群空间分布及生命表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6,36(3):332336. 8冯国楣.大树杜鹃采集记J.植物杂志,1981(5):31. 9沈大权.云南的大树杜鹃J.植物杂志,1982(6):28. 910沈大权,李树梁.高黎贡山的杜鹃花树王J.云南林业,1982(3):32. 11闵天禄,李 恒.云南独龙江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的区系组成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2(S5):6570. 12段森华,何耀华.滇西北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1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 4 卷

20、)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36602. 14吴富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保护生物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15吴小巧,黄宝龙,丁雨龙.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8(2):7276. 16Shen ShiKang,Ma HaiYing,Wang YueHu,et al.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natural population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Euryodendron excelsum H. T. ChangJ.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2009(4):14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