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几点设想根据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设想。 1.课程内容庞杂 该课程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但各类材料间的系统性差,因此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课时少、课标滞后 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迅速,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标准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较少,主材与辅材,传统
2、材料与新材料,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的课时矛盾很突出。 3.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该课程现阶段教学的主要形式仍停留在口头讲授、 “满堂灌”的层面上,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讲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积极性会下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叙述性内容较多,涉及到的材料种类较多,知识点繁多,使得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容易失去学习信心。因为,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2吸收。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设想: 1.以微课结合自主学习 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即教学视频或多媒体课件讲授某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
3、根据微课内容和教材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该种教学方法可用于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木材等章节的教学。下面以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为例: 微课主要讲解材料基本性质的定义、符号、指标和计算公式:(1)材料的物理性质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与热有关的性质;(2)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和变形。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听微课结合自主学习后回答:(1)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视密度有何区别?(2)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如何影响材料的其他性质?(3)材料的吸水性和吸湿性有何不同?(4)什么是强度?如何分类?(5)弹性与塑性、脆性与韧性这两组概念有何不同?(6)相关计算题要求计算密度
4、、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含水率、抗压及抗拉强度。 2.以实验辐射整个章节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或视频播放实验过程。以实验结果作为某一章节的主导,即重点和难点,并辐射到整个章节的其他知识点。该种教学方法可用于水硬性胶凝材料、普通混凝土、钢材等章节的教学。3下面以普通混凝土这一章为例: (1)视频播放混凝土测坍落度的实验过程,如果有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测混凝土坍落度的实验操作就更好。以该实验为主导,首先引出普通混凝土的四种基本组成材料及材料的选用要求,然后引出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和易性及其测定方法等知识点。 (2)视频播放测混凝土强度等级实验的过程,如果有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测混凝土强度等级的
5、实验操作就更好。以该实验为主导,首先引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测试方法及表示方法,其次引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引出混凝土配合比的概念。 3.以分组讨论结合指导 教师将某一章节分成几个课题,由全班或小组围绕这几个课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最后由老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该种教学方法可用于防水材料、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章节的教学。下面以防水材料这一章为例: 将防水材料这一章主要分成三个课题:(1)石油沥青的组分和主要技术性质;(2)石油沥青与煤沥青的主要区别;(3)沥青基防水材料与非沥青基防水材料的特点与应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组针对其中一个课题收集资料
6、,完成课题解答,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由老师进行完善或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对沥青基防水材料与非沥青基防水材料的特点与应用这个课题还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主组成正反方,每一方派出 4 位同学组成辩论队,双方各自陈述沥青基防水材料与非沥青基防水材料的4特点与应用,并进行哪一方材料更好的辩论,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判。 4.以现代结合传统攻克难点 建筑材料整个课程的难点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仅仅用传统教学方法或现代教学手段都有局限性,必须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真正将难点讲解透彻,才能让学生理解并吸收。 以课程设计或大作业的形式,根据已知的设计资料,按照
7、相关的设计要求,确定某混凝土的配合比。首先由老师讲授该混凝土初步配合比的确定方法及步骤,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其次将已确定初步配合比的四种材料搅拌均匀,进行坍落度实验并调整其用量,直到满足和易性要求为止,即确定基准配合比;按照基准配合比制模并养护硬化后进行强度实验,根据强度校核后的结果并进行实测表观密度校正以确定实验室配合比。最后根据设计资料中砂石的实际含水率,由老师讲解将实验室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将其中的难点实验室配合比的确定方法操作给学生看,或者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将抽象变成具象,学生就容易听懂并掌握。 以多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设想,但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还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雪冬,吴志鹏.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5与职业.2010, (1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