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空巢青年,独居亦有精彩处主持人: 吴永强: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三、四、五届委员 参与嘉宾: 胡红亮: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吴静淼:旅澳资深媒体人、澳华财经在线编辑 李冠楠:旅欧青年学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问题博士生 “空巢青年”指的是因自身主观或社会客观原因,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居住的年轻人。与空巢老人不同的是, “空巢青年”中有些人主动选择独居,有些人则是被动选择。他们之中有的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少,成为一个个孤岛,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有的认为“空巢青年”只是一
2、个人生阶段,无需过度渲染他们生活的悲情色彩;有的认为独居亦有独居的精彩;但亦有社会学者指出,中国 16 岁至 40 岁年龄段大约有 5.92亿人,如此大的阶层,即便是百分之一的“空巢”者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加以重视,未来状况如同“蚁族”一样,将成社会赘疣。本期会客厅邀请的嘉宾,既有旅居海外的学者,亦有国有机构的领2导人。面对“空巢青年”话题,贡献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并试图从某些侧面来进行解读。 主持人:青年是充满热情的,青年是向往群体的。年轻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又有最旺盛的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但是,为什么如今的城市孵化了那么多“空巢”呢? 胡红亮:“空巢青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名词,反映了
3、社会对青年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关注。在我供职的出版社就有很多这样的青年人,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一是外地来北京打拼的“北漂” 、由于在北京没有父母亲戚,多选择租房生活;还有一类就是北京本地人,有的家庭条件还较好,他们也大都选择不和父母一块居住、而是独立租房或买房居住。整体上讲,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选择独立居住,是一种对个人隐私和独立生活方式的追求,我觉得总体上讲是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 李冠楠:我在国内的时候,身边好多朋友处于单身或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块的。来到英国后,发觉其实不少欧洲青年也有类似的现象。但其实年轻人是向往群体生活的,这个跟“空巢”现象并不矛盾。从生态学或者人
4、类学的角度讲,人类确实是群居的生物,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生存的目的。年轻人独居,我个人认为,只是为了达到暂时回避的目的,并没有真正剥离开人类的群体生活属性。年轻人可以在私人生活空间之外的公众空间构建更多的群体生活。比如,在咖啡馆,KTV,餐馆之类。其实这也是一个趋于成熟社会的表现,就是私人空间跟公共空间的分离。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近些年,各种通过互联网组织的线3下活动越来越多,各种相关的 APP 的下载率猛增。年轻人在线上的虚拟世界熟识,在线下组织聚会,已经成为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 第二点, “年轻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又有最旺盛的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这一点跟年轻人的“空巢”现象也
5、不矛盾。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带来的信息流动的巨大变化,年轻人可以足不出户就满足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甚至,有些未知领域的知识只能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得到。 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 “空巢”现象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假象”,是年轻人主动体会社会,融入社会,追求自我认知觉醒的过程之一,不必要过度担心。 吴静淼:如果用“独自在另一个城市打拼”来定义“空巢青年”的话,我大概算是吧。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结婚生子,平平淡淡的日子过了十多年,决定换一种活法。今年我带着 8 岁的孩子来到悉尼,开始了独自边工作边带孩子的日子。 先生目前还在北京工作,他和朋友一起经营着一家公司,一时半会儿还走不开。最初考虑出
6、国这件事时,先生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他想要再过两年,等各方面都更稳定些,三个人一起出国来。但当时我正巧碰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出国机会,所以思量再三,还是决定我先带孩子出国。总地来说,在各方面因素中,为孩子的成分更多一些。其实在澳洲,我身边像我这样离开家人自己带着孩子漂在异国他乡的,我也认识一些,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太多。老公在国内打拼多年,建立了一定的事业根基,很难说放弃就放弃,不得已,就只好妈妈带着孩子先走这一步。 4主持人:李博士所在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是欧洲久负盛名的名校,相信会有不少为了学业而刻苦攻读的“空巢”青年人。你自己目前也还算是没有完全进入家庭生活,不妨现身说法,说说“空巢青年”面临哪些
7、困境? 李冠楠:两方面讲,一是生活经济压力层面。一般来讲,年轻人的经济收入相对不高。而且由于独自生活,各方面的开销会比较大,这可能会成为“空巢青年”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政府层面可以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帮助年轻人的减轻生活压力。比如在英国,年龄在 16-25 周岁的青年都可以申请一种名为“young person card”(年轻人卡)的优惠卡,持有这张卡的年轻人可以享受英国所有公共交通(地铁、火车、公交等)的折扣优惠。 第二个层面,可能会来自年轻人由于长期独自生活而导致的心理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是,整个社会环境,包括年轻人的父母,长辈或者朋友都能保持一种相对冷静的
8、态度,不必要过多担心,当年轻人寻求帮助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其余的大部分时间中,都能展现出来一种支持和理解的态度。让“空巢青年”做到屋空心不空。 胡红亮:作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正常的情况下,都希望能过上独立的生活。但往往由于物力财力的限制,尤其是在高房价的当今,要成为一个“空巢青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物质上的限制,事业的压力、学习的需求和亲人的期待往往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吴静淼: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家庭不完整的孤独感,是最大的困难吧。家庭完整的时候,通常体会不到这种纠结的心情,但是一旦分离5了,就对亲情特别敏感和渴望。虽然现在通讯发达,随时都可以用文字、语音和视频联络,但有时还会
9、觉得身边少了一份原已习惯的支持和关心。老公用假期来看我们的那段时间,是最开心也过得最快的日子。女儿特地把爸爸拉到老师面前,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我爸爸。看到那个情形,我的心情怎么说呢,孩子到底还是需要父母都在身边的。 主持人:“空巢青年”当中每个人对这种生活方式有着自己定义和理解。生活是一种态度,有的人习惯孤独,有的人在寂寞中积蓄力量,等待爆发的一刻,有的人随性而活,是不是一个人无所谓,只要活的自己快乐。 “空巢青年”的流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心态。那么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这种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什么? 吴静淼:我不觉得“空巢青年”反映的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心态,比如说这个时代人们已经把家庭和亲情看的不那么重要了
10、,更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我们的社会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来看,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转折。在这个大转折的背景下,人们对工作、健康、教育的安全感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大家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自己的生活会被不可预知的潮流冲到哪里去。有些人选择顺其自然,有些人选择拼一把,牺牲短期的完整生活去赌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有这两种心态的人。在普通人的价值排序中,家庭还是大家最看重的,之所以选择与家人分离,无非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在一起生活。这不代表人们不看重家庭,只是人们对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有不同的权衡而已。 6真心愿意离开家人,自己想要自由自在的,应该是少数吧。家庭关系有裂痕才会
11、让人产生这种心态,这种情况恐怕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 胡红亮:“空巢青年”有几种类型,一是独而不孤,尽管选择较大的独立空间,但他们的社会交往并不孤单。他们会选择网络等虚拟空间和适量的社会活动来弥补日常非群体生活带来的信息隔阂,因此他们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给自己留足了学习或生活的空间,为将来的提升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种是既独又孤,本身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选择了独立生活,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又刻意或不自觉地回避和他人的交往,使得他们在“空巢”的路上越走越远,性格和内心进一步孤单,交往能力弱化,心理上越来越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对他人和团队、群体的影响,在日常工作或社会活动中往往带来负面的影
12、响。 李冠楠:我个人觉得反映的是年轻人自我认知的觉醒。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年轻人开始主动并有意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反映出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具备了更多促进中国社会走向公民社会的潜质和能力。当年轻人有意地选择生活方式时,都是一种他们对当下周围环境的反映。这种说明了青年人,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在进行主动选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具体说,青年人,由于被赋予自身符号而带来的位置感,相对于其他单元来说,发生了变化, “年轻人”这三个字,也就是一种符号,拥有了更多的权力。他们的位置感,相对家庭,公司等组织的时候,在逐渐上升,慢慢上升到一个可以与家庭,公司等组织平等对话的程度。 7主持人:无论独
13、居的方式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是青年人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面向。静淼女士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自身的发展,而暂时处于一种“空巢”状态。红亮社长的单位则是具有国家部委的“大家庭”特色,为了解决大龄青年单身问题,可以说倾入了很多心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青年在不同独居的状态下积极面对生活,迎接更美好的人生旅程? 吴静淼:如何引导这个群体积极面对生活的问题,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其实跟别的群体一样, “同命相怜”的人是最能相互慰籍的。家庭生活存在残缺或空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理压力的。处在同样的境况中,有的人乐观些,有的人悲观些,有的人抗压能力强些,有些人脆弱一些。如果能大家都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谈心,
14、心态上更积极一些的人,是会对心态消极的人产生示范和鼓励作用的。我个人觉得,这点很有效。无论什么说教,都比不上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更有说服力。 胡红亮:总地说来, “空巢青年”现象的出现,既是社会物质条件达到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独立空间的阶段,又是青年人自身独立人格意识提升的体现,反映了当代青年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思想和行动,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们要引导他们在追求独立和个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和融入社会和群体,展现精彩纷呈的人生。 李冠楠:就像问题中提到的,这只是年轻人目前的一种生活状态,因此就某种生活状态进行讨论的时候,就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分,我个人觉得,是看这种生活状态是否与青年人当下自我
15、定位和认知相符和。作8为旁观者,我觉得需要做的是不主动对青年人的所处的生活状态做干涉,只要这种生活状态是在法律和公共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而当青年人需要帮忙,并向外界求助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做的结果会让青年人从心理上感受到社会环境的温暖,从而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人生旅程。 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外国父母做得非常好。大部分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就会选择自己独自居住,但与父母的联系并没有因此中断。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日常的通过电子设备的交流外,互相并没有更多地侵入到对方的生活中。但当孩子向父母请求帮助的时候,父母一般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主持人:从几位的介绍不难看出,不管是国有机构,还是民企单位;不管是国内社会,还是境外西方世界, “空巢”现象确实成因复杂,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并给予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得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更加蓬勃向上。 再次感谢诸位的分享和解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