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60504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学校德育应着力解决的“两化叠加”问题当前学校德育的“两化叠加”问题,其实质是不同价值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冲突,该问题是目前我国德育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同时在中国社会叠加,引起了中国社会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等诸多层面的不适应,导致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与冲突。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科学性与严密性,但后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却要求冲破严密封闭的学校德育框架,强调个体的价值自由及个体幸福。当前学校德育的“两化叠加”问题,其实质是不同价值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冲突,该问题是目前我国德育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2、。一、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梳理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始于 1840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层面的更迭交替。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技”关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国人认识到只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依然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还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都是中国力图实现制度现代化的努力,但都没有取得完全2成功。短暂的反思之后,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旗帜,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历程拉开帷幕。这种文化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历程,把中

3、国现代化进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器物层面,中国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层面的“四个现代化”战略;在制度层面,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制度相继推出;在文化领域,各种“改造”运动则是试图进行思想文化改革的现代化尝试。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种以“后”冠名的思潮纷纷涌现,中国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两化叠加”现象开始突显。实际上,后现代性是现代性启蒙之后的第二次启蒙,其实质乃是倡导一种打破常规的全新的思维风格、文化价值和思维习惯,质疑单一固定的思维框架或终极性解释,不拘泥于形式,崇尚不确定性,强调个体的价值自由与幸福体验。在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以人为本”的原则得以确认,与之相伴随

4、的是行政问责制的实施, “两化叠加”现象进一步突显。 二、 “两化叠加”问题在学校德育中的表征 (一)价值约束与价值自由之间的冲突 “两化叠加”导致的最主要的价值冲突是约束与自由的冲突,或者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冲突。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追求价值规则的严密性与制度规范的明确性,这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经典的现代德育学理论特别强调建构稳定的道德规约系统,从而为个体行为指出尽量明确的行为道德规范体系。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及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辐射。学校德育所处的大的价值环3境开始趋于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二)

5、科学理性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冲突 “两化叠加”导致的第二种价值冲突是科学理性的冰冷与价值情感的温暖之间的冲突。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维方式属于布鲁纳所谓的例证性思维,或者叫命题思维。这是一种逻辑学、数学和物理等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给认识世界提供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化的解释,一种普遍抽象的例证”1。但与此同时兴起的后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维方式则属于叙事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德育的想象力,需要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关怀以及对特定时空的洞察力,竭力将一般的人类状况置于特殊的价值情感体验之中。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推动旨在建构价值体验的学校德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整体高效与个体幸福

6、之间的冲突 “两化叠加”导致的第三种价值冲突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德育领域内的实效逻辑与个体幸福最大化的逻辑之间的冲突。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追求德育管理的科学高效,强调外在行为的“不失范” ,对置身其中的师生个体实际的幸福体验却关注不足。在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模式中,社会问题不断突显,道德冷漠、意义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拷问学校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本质追求和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强调德育管理的整体高效,还是强调每一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幸福追求?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实际上是源于人们对生存危机的反思、对价值迷茫的反思。在马丁?布伯看来:“教育的目的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 ”2布伯认为,教育的主

7、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4引导人们去充实人生精神、建立统一品格、建立人与人之间生机盎然的相遇关系。 三、学校德育应对“两化叠加”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强调系统的、相对稳定封闭的价值规范操作体系,但同时并存且日趋彰显其生命力的后现代化的学校德育思路则要求打破这种体系,关怀道德规范框架之内鲜活的生命与价值自由。 “两化叠加”背后存在的价值冲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从如下四个层面来应对“两化叠加”所导致的价值冲突问题。 第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强调德育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型:由约束型德育模式逐步向解放型德育模式转变。对德育现代化的过度迷信,

8、往往使“规训型”思维方式下的学校德育呈现出封闭性、约束性、外在性、强制性等特征,强调封闭的、自上而下的价值塑造,强调道德律令及道德规范,强调对德育对象的外在管控与规训,强调所谓的德育高效。这种德育模式必然面临代表后现代价值文化特征的解放型、自由型的德育模式的挑战。解放型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内在的价值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学校德育由外在规训向内在主体创造的深刻转变,强调道德律令及道德规范为德性培养服务,强调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德育对象的自我德性提升和人生幸福。 第二,在德育过程中强调由价值灌输向内在价值生成转型。 “两化叠加”状态下的学校德育过程,需要着力解放并尊重德育对象的价值主体性,使学校

9、德育过程真正成为德育对象自身的意义建构过程。该过程是5一种“关系性”存在,强调师生之间及其与德育环境之间充分的价值互动与意义生成。因此,需要把学校德育过程改造成一种学校“道德生活”的过程。这并非是强加的外在“教育”过程,而是在教育系统内部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趋向德育意义生成的共同“生活”过程,是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展示其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在德育内容层面强调由显性德目的教育向关注缄默意义及生活体验的德目教育转型。道德的培育属于实践智慧,常常需要借助直觉、体验、感悟等方式来提升道德境界。在学校德育的内容选择层面,能够明确表达的德目和规范往往只是对德性的字面表述,远远没有达到超越性、精神性的道

10、德境界。当前学校德育改革应该注重在德育内容层面超越狭隘的行为道德规范,使学生对德目所蕴含的道德意蕴及精神境界的价值充分体悟与体验,两部分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道德教育内容的完整性。 第四,在德育方式层面强调由“授-受”方式向“平等建构”方式转型。当前许多学校所谓的德育现代化过程实际上是赋予了德育内容“不可更改”的属性,导致学校整体的德育环境及教育者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德育。然而,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发展,许多德育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教育者的德性水平也不断受到各种新的挑战与考验。事实证明,教育对象的德性水平并不一定低于教育者。这就要求学校德育的过程必须是一种师生进行价值协商、共同建构价值结构新秩序的学校价值生活过程。 参考文献: 61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5. 2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60. 【李西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