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央视新闻周刊叙事手段摘要:央视新闻周刊依靠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以往的叙事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收视需要,如何完善叙事手段,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成为节目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新闻周刊 叙事手段 困境 突破 从早期梅里爱“特技摄影”的发现,格里菲斯“交叉蒙太奇”的有意识运用,到巴赞的“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宣扬,以及爱森斯坦将“蒙太奇”上升至哲学美学高度。百余年来,电影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着电影的叙事手段。电视作为后来者,一方面继承和借鉴了大量的电影叙事经验成果,另一方面也结合自
2、身电子媒介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叙事手段。央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通过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的混合使用,为广大电视观众打造了一份精美的视听盛宴。 造型和语言叙事 电影符号学大师麦茨曾经从物理学意义上把电影表现要素概括为影像、杂音(音响) 、音乐、对白和书写材料五个部分。国内叙事学研究学者宋家玲把这种划分扩大到影视叙事学领域,认为“这五个部分即是影视艺术叙事手段的物质构成,五个部分彼此交融共同作用。 ”并按叙事特2征具象和心象的不同,将其概括为造型和语言两个部分。 一、技术性构图与小景别聚焦。央视新闻周刊是一档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真实呈现与客观评述一直以来就是节目的立身之
3、本。在镜头的构图方面,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遵循经典的构图准则。 拼在毛坦厂节目中,无论是反映复读班学生上课的镜头还是送别高考大军的画面,都恪守了构图的均衡与对称原则,而对于不同新闻当事人的采访画面,更是按照标准的黄金比例构图法,将被采访对象放置于画面的三分之一处。 犯罪“未成年” 中主持人白岩松端端正正坐在“杂志封面”的黄金三分线上,而节目中的空镜头几乎都是“现实世界再现”的客观构图。由此可见,央视新闻周刊正是通过构图对凌乱信息的“技术性”处理,使节目呈现出了客观真实的风格特征。 “景别”作为影视画面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在影视叙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视作品中常常借助气势磅礴的大远景进行宏
4、大的历史叙事,也时常运用巧妙细腻的特写刻画出英雄人物的铁血柔情。笔者通过对央视新闻周刊中的景别研究发现, “小景别”的大量使用已成为该节目一种独特的叙事特点。 拼在毛坦厂中考生父亲吴俊茫然失落的眼神和高三学生何飞因考试失利后那种痛苦悲伤的表情特写,还有教室里无处不在的励志标语的聚焦。这些“小景别”把那些在“高考”阴云下人们的煎熬与挣扎,以及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压抑的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杨绛:万里长梦里,大量关于钱钟书手稿文字和图片的“小景别”再现,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钱老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不论是“技术性构图”的客观还原还是“小景别”的聚3焦呈现,都使影像本身暗含着一种讲述的
5、声音,让影视作品叙事手段变得多元。 二、串联性主持评论与主观性音乐渲染。 “思想深刻、思维敏锐、语言犀利、正襟危坐” ,这是白岩松在电视上给人们的印象。在央视新闻周刊中,白岩松作为主持人主要起着串联节目叙事线索和总结评论的作用。 串联性主持评论让节目充满理性色彩,而不时出现的主观性音乐则为节目添加了些许感性的人文情怀。所谓主观性音乐指的是,声源不是来自于画面中的人或物,而是人们为了表达某些艺术效果,在后期制作过程中配上去的音乐。 本周人物:我从哪里来中,舒缓悠长的背景音乐一下就把观众带到那片美丽富饶、独具神韵的土地,让观众在那一位位新疆人的讲述中,体会他们对故乡那份深厚的情感与牵挂。在杨绛:万
6、里长梦中,当敬一丹朗诵我们仨节选时,一段优雅安宁的钢琴音乐缓缓奏起,仿佛在向观众述说一段岁月中的旷世奇缘。 三、字幕和图表的碎片化叙事。上世纪初,当电影还处于无声世界时,字幕承担起了电影叙事的关键作用。随着影视技术的日新月异,字幕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央视新闻周刊中的“新闻回顾”和“一周人物”两大板块,正是依靠精练准确的标题字幕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信息传达给观众。 拼在毛坦厂中那飞速变化的倒计时字幕,更是瞬间把观众带入那个令人窒息的“高考工厂”之中,加快了节目的叙事节奏。电视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画面和声音是节目叙事最核心的载体,而“字幕”就像叙事线索4中
7、的润滑剂和粘液。试想一下,倘若整个 40 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离开了“文字语言” ,那么这些画面和声音必将成为彼此孤立、脱节的碎片化信息,观众也将迷失于那些来来往往于眼前的新闻人物和事件片段之中,最终导致节目叙事进入混乱的漩涡。 此外,图表同样在电视新闻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电影和电视剧等影视类型的感性表达,电视新闻更多是对新闻事实的理性追求。在污地求生中第 8 分 38 秒处,节目向观众展示了一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的表格,非常清晰地呈现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污染严重的现状。在 21 分 57 秒处,节目再次给观众列举了一张日本富山县土壤修复的工程图表,其中详细记录了修复
8、的周期以及当地各级部门对此的投入比例。让观众在清晰了解到日本污染土壤修复情况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修复污染土地的决心。节目中的图表将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具象化的视觉呈现,一方面使观众一目了然,得以迅速对之前的新闻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节目叙事做好理性准备。另一方面,权威、可视化的数据文字信息极大地推动了节目的叙事节奏,强化了节目的说服力。 总之,在这个视听语言无处不在的社会里,不论是“字幕”还是“图表”都是电视新闻重要的叙事手段,和其他叙事手段一同发挥着作用。 困境和策略思考 从 2003 年 5 月创办至今,央视新闻周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成为当下中国一档旗帜式的电视新闻栏目。在
9、信息爆炸的今天,它以独5特的视角对一周新闻进行整合和梳理,给观众献上了一本本精美的“电视新闻杂志”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电视制作理念的变化,央视新闻周刊以往的叙事手段开始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观众的收视需求。 第一, “机械味”浓厚的“上帝解说”贯穿节目始终,导致听觉疲劳。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画外音解说固然不可缺少,节目中的“机械”解说也确实口齿清晰,甚至富有磁性,然而时间一长,这“高大上”的解说也会沦为刻板无味的机械重复。 第二, “正襟危坐”的白岩松加上精英化的解读,导致观众的“仰视”收看。央视新闻周刊虽然曾经偶尔邀请过张羽、康辉等主持人临时顶班,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白岩松主持。节目中
10、白岩松永远是端坐在杂志封面的黄金比例线上,仿佛神坛之上的“新闻大咖”历数着东方大地上的喜怒哀乐。这种设计固然能让节目打上深深的“白式”烙印,但是也无形中把观众越推越远。 第三,板块设置过多、过杂。目前,央视新闻周刊共设置了“新闻回顾” “视点” “一周人物” “本周人物”和“特写”五大板块,为了增强节目的“可读性” ,防止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制作者在板块的时长、风格和包装上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但即便如此,当时间一长,一方面新的“审美疲劳”依旧难以阻挡;另一方面,过多过杂的板块就像过眼云烟的万花筒,对于如今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少的电视观众来说,耐心和注意力很快就会被消解殆尽。 综上所述,央视新闻周刊
11、的叙事困境还是多方面的,而要使之得以改善,可从以下两点进行思考: 6第一,去“机械味” ,添“人情味” 。首先,提升现场记者在节目中的存在感,增加其在节目叙事中的分量,从镜头背后走到镜头之前。其次,将“上帝解说”的画外音分解,由白岩松和现场记者承担。最后,增设演播室,让白岩松与现场记者及新闻当事人通过对话进行新闻解读。第二,精简节目板块,优化结构。改设“一周盘点” “视点” “人物”三个板块。将之前的“一周回顾” “一周人物”和“特写”整合为“一周盘点” ,时长在 5 分钟左右,其余两个板块内容风格不变,但是时长可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这样一来,节目节奏更快,内容也更为扎实。 结语 近些年,伴随着微信、手机 APP、网络播放平台等新媒体的出现,如何抢占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成为新闻媒体新的思考话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央视新闻周刊既要坚持自己的叙事特色,又要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叙事手段,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叙事风格,方能冲破困境,砥砺前行。 (本文系 2014 年度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临汾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