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摘 要: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 17 个地级市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和 17 个地级市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全省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17 个地级市分别处于高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低度协调耦合三个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东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强度和协调程度在 17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上并不对应,分为高强度
2、耦合与高水平协调、高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高强度耦合与低水平协调、中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低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中强度耦合与低水平协调 6 种类型。 关键词: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区域差异;山东省 Abstract: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s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is studied by using coupling degree an
3、d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ndong provinces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tern is east regionmiddle regionwest region. Shandong 2provinces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spatial pattern is north regionsouth region. The coupling degre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17
4、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in antagonistic phase. Shandong provinces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is in moderate coordination coupling phase, 1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re in high, moderate and low coordination coupling phase,and the spatial pattern is north regionsouth region and east regionwest reg
5、ion. 17 prefecture-level cities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are not correspond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high coupling degree and high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high coupling degree and moderate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high coupling degree and low coupling harm
6、onious degree, moderate coupling degree and moderate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low coupling degree and moderate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moderate coupling degree and low coupling harmonious degree. Key words:urbanization ; resource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 coupling relationship ; region
7、al difference ; Shando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8-41(6) 3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城镇这一特殊区域的集中体现。一般认为,城镇化内涵包括四方面: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1;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区域内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功能适宜程度及规模保障程度2。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其生存、发育和成长的基础条件,城镇化发展也离不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支撑。但是国内外不少地区的城镇化以环境破
8、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产生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明显、人地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导致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复杂人地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3,研究其耦合关系不仅是以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为己任的地理学面向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综合集成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资源利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国城镇化进入转型期以来,学者们积极倡导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4-6,尤其在中国地理学会 2014 年学术年会上,傅伯杰院士作的主题报告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中把“新型城镇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承载力
9、预警”作为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 9 大战略方向之一;并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特别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可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研究的价值。但是,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黄金川7认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4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相关学者对全国、省域、市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8-10;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11,12、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6,13,14、城镇化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15-18等方面,少有学者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
10、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尝试研究其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在 17 个地级市间的差异,以期丰富我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 2.3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为 0.5,17 个地级市耦合度位于 0.45 和 0.5 之间(见表 2) ,均处于颉颃阶段,其中东营和潍坊是耦合度最高的两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结果6,7认为,当城镇化水平位于 30%和 50%之间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颉颃阶段,城市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开发强度有所加大,生态环境不能完全承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其质量将有所下降;当城镇化水平
11、位于 50%和 70%之间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入磨合阶段,生态环境修复受到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呈现良性耦合。但 2013 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为53.75%,17 个地级市中只有菏泽、聊城、德州、济宁城镇化率不足但非常接近 50%,济南、青岛、淄博、东营、威海的城镇化率已接近 70%,说明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与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有所不同,其颉颃阶段有可能贯穿于城镇化的整个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位于 30%70%) ;另一方面反映出山东省城镇化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开发5力度过大,所以今后应大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推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进入
12、磨合阶段。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为 0.413,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17 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见表 2)共分为三种类型(见图 3) ,除枣庄和滨州外,整体上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东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其中,东营、青岛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济南、烟台、淄博、威海、潍坊、枣庄、德州等 7 个地级市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莱芜、聊城、济宁、临沂、泰安、菏泽、日照、滨州等 8 个地级市处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处于高度和中度协调耦合阶段地级市的经济状况明显好于低度协调耦合阶段地级市的经济状况,可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山东省绝大部分地级市处
13、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中度和低度协调耦合阶段,尚没有出现极度协调耦合的地级市。所以,山东省今后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向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发展。 根据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大小对各地级市耦合强度进行划分,当 0.49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前全省经济格局基本吻合;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山东省和 17 个地级市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17 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处于高度协调耦合、中度协调耦合、低
14、度协调耦合三个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东部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强度和协调程度在 17 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上并不对应,分为高强度耦合与高水平协调、高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高强度耦合与低水平协调、中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低强度耦合与中水平协调、中强度耦合与低水平协调等 6 种类型。 3.2 建议 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17 个地级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大部分处于中度和低度协调耦合阶段。整体而言,山东省及其 17 个地级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水平不高,对此提出以
15、下建议:在城镇化方面,准确把握城镇化过程的规律与机理,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注意研究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妥善规避8城镇化面临的风险,积极应对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引导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在资源环境方面,注意保护资源环境本底,维护生态平衡,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以山脉、水系、海岸带为骨干,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节点,构建支撑山东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质量优化产业布局
16、;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39-52. 3刘凯,任建兰,程钰,等.中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演变与驱动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7-33. 4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5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
17、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 6方创琳,方嘉雯.解析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J.中国国9情国力,2013(4):33-34. 7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1-10. 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9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7):12-17. 10玛伊热姆古丽?依明,孜比布拉?司马义.库尔勒市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耦合分析J.干旱区地理,2
18、014,37(1):188-194. 11张雷.现代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96-704. 12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3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42(7):19-23. 14庄贵阳,谢海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城镇化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2):1-10. 15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63-70. 16宋超山,马俊杰,杨风,等.城
19、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5):85-90. 17Chen M X, Lu D D, Zha L S. The Comprehensive 10Eval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ffect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1):17-30. 18李芬,李岱青,张林波,等.中日韩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变化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125-131. 19 Valerie Illingworth.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92-93.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