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负面影响分析摘要: 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属性和大学生的心理特殊性,使得社交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带来的网络暴力由虚拟平台向现实生活蔓延,社交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更多压力,社交媒体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结合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本文从法律层面、教育层面和学生管理层面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Abstract: Social media network spatial attribut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make social med
2、ia bring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cial media violence by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network spreads to the real life. Social media puts additional pressur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cial media increases the uncertainty factors
3、 i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bining with the causes of negative effects, the author from the legal level, education level and student management level takes an analy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关键词: 社交媒体;人际交往;影响;对策 Key words: social media;interpersonal 2communication;influence;co
4、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06;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24-02 0 引言 智能手机普及使得社交媒体深入大学生生活,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类型多样,QQ 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直播等从各方面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新社交媒体增强了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灵活性1。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使得社交媒体负面影响层出不穷,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试图归纳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探讨产生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由原因入手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大学生营
5、造一个良好的社交内体环境,避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负面影响 1.1 社交媒体带来的网络暴力由虚拟平台向现实生活蔓延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网络暴力的重灾区。从普通网民对公众人物、热点事件的人身攻击,到公众人物之间相互的攻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粉丝、水军等的谩骂,我国的网络暴力行为越来越严重。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重要群体,网络暴力已经由虚拟平台向现实生活蔓延。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越来3越频繁地出现过激的言语,同时大学生在人际问题处理中以煽动性的语言制
6、造现实小团体内的“撕逼”大战。 1.2 社交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更多压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之一,人际交往的不畅和失败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社交媒体的匿名性给学生人际交往开辟了新的空间2。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空间上的跨越性,社交媒体成员的海量化,社交媒体的关注度比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差距会被放大,给人际交往能力弱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压力,使得他们走向更加不知名的社交环境。 1.3 社交媒体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使得社交媒体双方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因此缔结的人际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其次,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煽
7、动性,消息的可靠性低,缺乏理性的判断,会对人际关系的经营增加更多的主观臆断;最后,社交媒体潜藏着不安全隐私,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不确定因素。 2 负面影响产生原因 社交媒体给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包括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属性和大学生的心理特殊性两方面的原因。 2.1 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属性是造成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 社交媒体是新兴的网络空间,作为新的行为发生发展平台,网络空间展现出与现实空间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表现。网络空间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4制性,这四个特性也是网络与人的结合带来的人的行为的新属性,是在传统的环境和空间中所不具备的
8、。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使得很多人在网络上发言变得口无遮拦,黑粉喷不喜欢的公众人物、不明真相的恶意评论、造谣,甚至损害别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严重破坏人际关系。 2.2 大学生的心理特殊性是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观原因 心理是在实践中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大学生的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成真正成熟阶段,具有智力发展到达高峰、情感情绪日益丰富和自我适应增强的特征。 大学生智力发展带来了强烈的求知欲3,对于社交媒体的探知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匮乏,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很容易带来安全系数不可知的人际关系,同时容易被社交媒体中煽动性
9、的言论左右判断,而且容易带入现实社会。 大学生情感日益丰富,对于人际关系的渴求强烈,热衷于投身社交媒体的人际关系经营,但是大学生情感具有不稳定性,非常容易被社交媒体的情感左右自己的判断,从而带来人际关系相处中个人情绪被放大,人际关系问题被严重化妖魔化的问题,最终陷入人际关系不可调和的境地。 大学生自我适应增强,但是意志相对薄弱。大学生社交媒体一大部分是依赖于现实的熟人社会建立的社交圈,社交媒体带来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会放大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差距,大学生意志相对薄弱,人际交往能力的差距会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另一5方面,社交媒体良莠不齐,社交媒体的评论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
10、,带有强烈负面情感的评论会给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带来负能量,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拓展。 3 对策分析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抑制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从法律层面、教育层面和学生管理层面三个方面着手。 3.1 法律层面上,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社交媒体行为 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属性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是造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促进了言论自由,但是助长了言论的不负责任性。由此造成的网络暴力比比皆是,严重伤害了当事人的情感和法律权益。完善网络立法,完善社交媒体注册的身份验证流程,有针对性地将社交媒体行为的法律底线具体
11、化,条理化才能给社交媒体的网络空间立好规矩,才能规范社交媒体行为,避免出现煽动性言论,避免出现谩骂、侮辱和人身攻击的语言,才能营造出有秩序的社交媒体平台。 3.2 教育层面,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避免集体无意识行为 大学生心理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缺乏判断力,加之社交媒体的煽动性语言极易造成集体无意识行为。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评论和发言一定程度上是随波逐流的跟风效应。我们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我主见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能力方面,应该加强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6犯错时,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根源,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具备独立的自我思
12、考,才能在煽动性的语言下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集体无意识行为。 3.3 学生管理层面,创建学校网络官方媒体,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 社交媒体因为缺乏管理才会助长网络暴力,因此,在解决社交媒体对学生人际关系负面影响方面,要积极发挥学校官方媒体的作用4。利用公众微信号这一亲民化的平台,可以更好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网络社交媒体中的一股清流。 社交媒体因为缺乏引导才会误入歧途其次,因此,在解决社交媒体对学生人际关系负面影响方面,要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辅导员作为学校官方媒体的管理员,可以第一时间和学生在社交媒体沟通,将偏激的思想和言论用理性的思维去引导,这样的方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偏激想法
13、,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交媒体平台。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宿舍检查卫生情况,有学生对此特别关注,并且进行监督批评,有时候言语过激会和后台的小编形成矛盾争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管理员的辅导员会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被接受,同时也让做微信小编的学生了解在遇到网络过激言论时应该有的态度。 4 总结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滋生了社交媒体的负面性,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时间段,智力发展迅速,求知欲强,情感日益丰富,对人际关系非常渴望,自我适应能力也很强,但是判断力弱,意志薄弱,因此社7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广泛,不好好引导会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首先
14、要从宏观上规范网络环境,完善社交媒体的立法体系,从而规范网络社交言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从中观上更新教育理念,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教授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独立思考方式的养成,在面对社交媒体中的煽动性言论,才能避免集体无意识行为;最后,从微观的学生管理着手,搭建健康积极的官方媒体平台,发挥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职能,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合理引导,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解决思路。宏观的法律体系规范网络环境,中观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微观的学生工作引导学生的思维防止,最终形成社交媒体的多维度调控体制,最终规避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邱刚,刘洁纯.新媒体环境下“90 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新特点J.北京教育,2010(5):34-36.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2). 3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5):127-131. 4张晶,陈丽.新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0):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