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寻找瓦片上的蝴蝶如今冯国鄞的 DNA 课题,是为瓦寻根。 一千多块瓦片、三百多块瓦当、滴水,足足两千多斤重的东西,被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陆续背回了家。提到这件事,冯国鄞自己都说,“想想觉得有点好笑!” 在这两千多斤的瓦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蝴蝶瓦,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末期。 到 360 多个古镇去寻瓦 蝴蝶瓦、共和瓦、图案瓦、姓名瓦上千块有着百年历史的瓦片、瓦当、滴水,安安静静地躺在上海徐家汇的一个小院里。 这个小院就是冯国鄞的家。 自我介绍时,冯国鄞总是让别人叫她花甲老太太。她退休前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与 DNA 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主要参与者,冯国鄞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精神疾病样品库,
2、收集了众多的单基因病遗传家系,发表论文 200 余篇。 可如今冯国鄞的“DNA 课题” ,却是为瓦寻根。过完 60 岁的生日,冯国鄞就出发了,背上双肩包,带着照相机,拿好交通卡,几年的时间,江浙沪一带的 360 多个古镇、老街、村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一千多块蝴蝶瓦,冯国鄞用一辆小推车,硬生生从江浙沪的古镇、老街搬回家。 2冯国鄞告诉?t 望东方周刊 ,每回出门,因为不知道能不能遇到这些有图案的瓦,所以小推车不方便次次都带着。为了将这些遗落的“记忆基因”留存,她光小推车就前前后后买了三四十辆。 每到一处,只要看到地上有散落的砖瓦,她都要上去搜寻一番。岁数大一些的老人,还会问她是不是在找蝴蝶瓦
3、。 为了将这些有图案的瓦片带回家,她甚至会连续好几天去同一个地方。瓦片太多,冯国鄞一次拿不动,就分批拿回。 家,现在俨然是一个瓦片博物馆。蝴蝶瓦、共和瓦,她可以找到起源,但还有一些图案瓦、姓名瓦,对冯国鄞来说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比如,一块瓦上印有“东裕中瓦” ,还有一块写着“马金生” ,还有一些奇怪的图案。它们的根在哪里,冯国鄞还不能确定,希望有人能给予答案。寻砖得瓦 追溯冯国鄞与砖瓦的缘分,得从她的童年说起。 冯国鄞说,小时候父母逼着她学习书法,家里有一块专门用来练字的金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金砖最后不知所终。退休后,冯国鄞想要重拾笔墨,希望能再找到原来的金砖。 几年的时间,江浙沪一带的 36
4、0多个古镇、老街、村落,都留下了冯国鄞的身影 金砖,也叫京砖,其实就是一种地面砖。毛笔沾了水在金砖上临帖,写了很快即干,干了又可再写。金砖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在明清两代曾为皇家御用,后来逐渐走向民间富户。如今人们在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所见到的地砖,都是金砖。 3历史上金砖的制作、铺设都有着一套严格的工艺标准。明代工部郎中张向之所写的造砖图说记载:“入窑后要以糠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棵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 ”出窑后,还要用桐油浸泡,直到砖表面呈现光泽,才算最后完成。 作为御用品的金砖,谁都不敢怠慢。年号、尺寸、督造官员的姓名,甚至连工匠的名字都要印在金
5、砖上面。运到北京后,官府还要派官员逐块检验,方可进贡。 嘉善的干窑曾是金砖的专属“供应商”之一,其生产的金砖成为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砖。在明代,嘉善江泾村吕家的“明富”字号金砖和邵家、陆家的“定超”字号金砖,已打出名气。1989 年,上海豫园修复时,新做的金砖就是邵家制作的。 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砖瓦出干窑镇,渐次推广至上甸庙、洪家滩、天凝庄、清凉庵、范泾、界泾等地。 ” 在嘉善那个曾经的窑业小镇,冯国鄞不仅找到了心心念念的金砖,也寻到了蝴蝶瓦的根。 “天下无敌”的家谱 但她与蝴蝶瓦的初次相遇,却是在上海徐泾老街倒塌的房屋前。惊讶于瓦片上美丽的蝴蝶图案,冯国鄞捡了四块带回家,并开始追寻蝴蝶瓦的由
6、来。 据冯国鄞介绍,蝴蝶瓦出现于清代末期,是由嘉善天凝计家宅基窑主计祥盛首创。当时,计祥盛烧制出了一种质量优于普通小青瓦的瓦片,为了区别开来,在每片瓦的反面都印了一个“天”字和一只蝴蝶组合而4成的图案。 “天字在上,蝴蝶在下,寓意天下无敌 。 ”冯国鄞说。 “白云来去本忘机,三载园亭客渐稀。昨夜北风狂不歇,居然蝴蝶满天飞。 ”这首竹枝词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顾福仁所著城南樵唱 100 首中的一首,写的就是当年的砖瓦生产之盛,并注:“干窑镇人多业陶,其瓦之佳曰天蝴蝶。 ” 知道蝴蝶瓦的来龙去脉之后,冯国鄞脑海里就闪出一个念头:做个有心人,看看它从嘉善天凝一直流传到了哪里,有多少民居使用了这种
7、花纹的瓦片。 这之后,冯国鄞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刻意留心寻找这些瓦片。 在她寻到的一千多块砖瓦上,均详细标记着收集到的时间与地点。 浙江平湖广陈镇山塘街 339 号一带,江苏苏州横泾镇老街西街 7-3,上海下沙王楼村傅家宅 524 号傅雷故居,上海黄浦区方浜中路一带冯国鄞为蝴蝶瓦整理了家族谱系图,记录下了她找到的蝴蝶瓦出现的一百多个地址。这份家谱还在不断增加。 在冯国鄞的寻找过程中,她发现,蝴蝶瓦在上海和浙江一带出现得比较多,在苏州相对少一些, “这可能和苏州有自己的窑有一定关系。 ” 嘉善砖瓦大量供应上海的情况,其实当时的报纸就曾报道。光绪十六年申报就载文, “浙江嘉善县境砖瓦等窑有一千余处,
8、每当三四月旺销之际,自浙境入松江府属之黄浦,或往浦东,或往上海,每日总有五六十船,其借此以谋生者,不下十数万人。 ” 到了民国时,1921年申报又载:“上海所需砖瓦,多向嘉善订购,为数甚钜。除一部5分须由轮运外,其余均由铁路载运。 ”数量庞大的嘉善砖被运往上海,出现了“每日平均计有三十余辆之多”的盛景。 踏泥必须踏 7 遍 “蝴蝶瓦密度高,敲起来声音清脆,质地坚固,就算摔下来也不容易碎” ,冯国鄞说,蝴蝶瓦在当时成为瓦中的爱马仕,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大家都以用蝴蝶瓦为荣。在当时, “家里屋顶铺设蝴蝶瓦的人家都是非富即贵,一般人家是用不起这种瓦片的” 。 在冯国鄞收集的一千多块蝴蝶瓦中,本刊记者发
9、现,瓦片上的蝴蝶姿态多种多样,有的繁复,有的只有寥寥数笔,有的体态滚圆,有的纤细多姿。 “天”字所在的位置,也有各种变化,有的在蝴蝶上,有的在蝴蝶中。 蝴蝶瓦图案的个性化,要归功于蝴蝶瓦的品牌效应。蝴蝶瓦问世后,一时间江南各地客商云集采购,蝴蝶瓦供不应求,各窑户非蝴蝶瓦不收,天凝的坯户全部改做蝴蝶瓦瓦坯。 为了确保质量,窑户严格把关制作的每一道关口,比如,作为原料的泥要堆放两三个月,让泥中的杂草根烂尽。然后踏制泥坯,踏泥必须踏 7 遍,只有等泥“熟”了才可进行接下来的制坯。 天凝的坯户为了各自区分,也为了表现自家上乘的质量,对瓦胚上的蝴蝶图案进行了一些改动。在冯国鄞的收藏里,有一块蝴蝶瓦,除了
10、“天蝴蝶”的图案外,还在“天”字上面加上了坯主的姓“董”字,合起来就是“董家天下无敌瓦” 。 在冯国鄞收集的瓦片当中,还有一种有时代特征的瓦片,即共和瓦。6“共和瓦”的瓦片上雕刻有双旗,即“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这是当时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嘉善的计祥盛窑主专门烧制的。 冯国鄞说,由于社会的迅速变迁,共和瓦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能找到的共和瓦数量要远远少于蝴蝶瓦,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辛亥革命当时在江浙沪一带的影响较大。 有一种美,只有中国人懂 除了寻找各种砖瓦,冯国鄞这几年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做江南民居构件记录上。 2013 年,冯国鄞在一个古镇看到了几扇破损的明瓦窗。这一场景被她用照
11、片记录了下来。但一年之后,她重访古镇时,窗户进行了重新修缮,明瓦窗被替换成了玻璃。 冯国鄞 明瓦其实并不是瓦,是一种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嵌于窗户或天棚上以取光,作用同于玻璃。因此,一些地方俗称其为“蛎壳窗”或“蚌壳窗” 。明瓦在明初就已经开始使用,考古人员在为郑和下西洋打造所乘宝船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中,就发掘到了 8 枚明瓦。明瓦安装在宝船的窗户上,可解决宝船的采光问题。 在不少地方,如上海高桥、金泽古镇、闵行江浦古镇、?f 直、周庄、黎里、西塘、常熟唐市、嘉兴千窑古镇、杭州陆游故居、无锡荡口等地,冯国鄞都看到了还保留完好或残留的明瓦窗。 明瓦早已被玻璃代替,但冯国鄞知道明瓦的制作
12、手艺并没有消逝。在她的家里就有一扇明瓦窗,是一位明瓦窗的老屋主人送给她的。 在冯国鄞的家里,有一本已经有些泛黄的笔记本。 7“2012 年 5 月 18 日,去了上海青浦区金泽镇上塘街 101 号王家。有6 扇长窗门,上一半为蛎壳窗,但中间两扇因经常开门而没有了,其余四扇保存完好。 ” “2015 年 5 月 6 日到芦胜村 5 组 18 号老宅,再往前走右手弄堂走到兴福寺庙后方有一堆瓦片,找到蝴蝶瓦好多块” 这个笔记本记录着冯国鄞几年以来每次对古镇老街的探访。 每次出门前,她都要提前做很多功课,比如要去哪个古村,去了之后主要看什么,做到心里有数。回来后还要详细记录下来,什么时间,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 几年下来,冯国鄞拍的古镇老街照片有十万张左右。在她家客厅的一角,30 多本相册整齐地摆放着。每本相册根据拍摄内容,被冯国鄞分为瓦当、河埠、缆船石、矮闼门、插花石等。 每张照片冯国鄞都会做一个备注,记录下拍摄的时间地点。 冯国鄞镜头下的江南民居,有的重新被修复,有的永远消失了。幸运的是,冯国鄞的这些记录,已被整理成书,近期将出版。江南民居的建筑密码,也将逐渐为更多人所知。 冯国鄞说,她很认同一句话, “有一种美,只有中国人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