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是古代许多人生活的一大梦想。可见,有钱的人都是要到扬州去花的。为了这份潇洒与浪漫,古代文人墨客们也总是在他们的诗文中,把扬州编织在自己的精神罗帐里,而那些四面八方的达官显贵们,更是乐意云集于此,来寻觅着一个梦想成真的世外桃源。扬州地处淮河流域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区,自古与淮河母亲有着割不断的血脉情缘。汉时的扬州大地为江都国和广陵郡,我的家乡盱眙当时属之。扬州距盱眙只有 120 多公里,加之李白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自小就种植在心野之上,这几年走读淮河,自然少不了要多走几次扬州,而且要选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 扬州的历史很耐看 1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
2、文献汇编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此书记载“淮海惟杨州” 。汉碑及之前扬州的“扬”字皆是“木”部首,后代为什么将“木”改为“手”部呢?古人称这里为“杨州” ,或许是与树有关。 春秋元命苞云:“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以为名。 ”后世的人们称这里为“扬州” ,或许应该是与水有关,汉末刘熙作的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再者,或许还与地气、人性有关。东晋著名学者郭璞的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云:“扬州宜杨,荆州2宜荆。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宜杨,在堤上者更大或五步一株,十步双树,三三两两,立园中。 ”因着周朝天下时就开始
3、有所流传的诗歌总集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 ,为此,扬州人,喜欢一个“扬”字。 扬州,是 1982 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远古时代举着神谕的大禹将中华大地分定“九州”之时,扬州便是“九州”之一的莽莽大野。盛唐与大宋的蕙风劲袭之时,扬州与开封、泗州、杭州一起并称为中国最繁华的四大名城。当然,扬州的繁荣不是天生固有的,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造化,更是亘古已久的历史文化造化。已有 2500 多年历史的扬州古城,他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数度繁华,那是自春秋开始的。今天的扬州西北一带当年为邗国,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灭邗之后在蜀岗上筑邗城、开邗沟,从此淮河穿越扬州走进了长
4、江,这可谓是扬州的开发之始。古邗国和古邗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那亘古的古邗沟还活着,它依然是现今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部分。 扬州之地曾经历着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越又归楚的历史轮回。公元前 319 年,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 ,从此这“广陵”之名便见诸于世了。秦统一中国后,这里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的时候扬州称“广陵”和“江都” ,这里长期是汉家王侯的封地。西汉吴王刘濞实施的“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掘了盐河(今通扬运河的前身) ,而让扬州走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昌盛。再之后,江都王刘非掌控江都国的二十七年中,扬州的繁盛是一如既往。刘非是汉景帝刘启的爱子,吴3楚之乱
5、之时又巧立大功。汉武帝刘彻时代全国曾设有十三刺史部,扬州是刺史部之一。这个刺史部所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安徽的淮水和江苏的长江以南,以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的英山、黄梅、广济,河南的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扬州的治所设在今天的安徽和县,末年时还先后迁至今天的安徽寿县和合肥的西北。可见汉代的扬州境域非今天的扬州之境所能相比。 2 风萧萧、马嘶嘶的三国纷争豪夺中华大地之时,魏国与吴国各置扬州。这一期间魏的治所在寿县,吴的治所在南京。魏国与吴国之间战火不断,这里是既临长淮又达江海的广陵之地,自然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镇。南北朝对峙时期,虽然广陵在屡经战乱而数次变为荒芜之城,战火熄灭之后,由于这里的经济
6、基础和地理区位好,广陵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在很快的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时的广陵,一度改为吴州。公元 589 年,隋朝的大幕拉开之后,隋文帝杨坚又改吴州为扬州。 隋唐之后的扬州之所以有一番格外的繁荣兴盛,世人们最不能忘却的一个人自然是隋炀帝杨广。隋炀帝于公元 604 年至 608 年的短短四年间,曾经动用了 540 多万民力,开通了震撼全球、举世闻名的长安至杭州的通济渠(古大运河) 。这清冽洌、浩荡荡的运河水,让黄河、淮河与长江这三条自西向东的亘古大河得以全面贯通,扬州也就成了这“三大流域”中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和国家漕运枢纽,也从此奠定了扬州在唐宋时代空前繁荣的基础。然而,可惜可悲的是:公元 618
7、年,大隋天下狼烟四起、兵变不断,那被历史和人民都记着功过各半的隋炀帝杨广,却4在他苦心营造的扬州江都城里,倒在了叛臣宇文化及的毒刀之下。 大唐开盛世,当年地大、物丰、民富的扬州共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年) ,扬州的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这广陵之地从此享有了扬州的专名。隋炀帝留下的通济渠大运河,在唐代得到更加完善的修筑,因着那自京都西安而出的浩荡大运河在扬州得以入江、达海、走江南。这便捷的水运交通,很快让唐代的扬州当之无愧地成为“富甲天下”的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 此时的扬州之境,不仅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成了中国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
8、交通的重要港口。这里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而统领淮南与江北诸州。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还专门设有司舶使,负责管理大唐的对外友好往来。扬州和阿拉伯地区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阿拉伯人数以千计。阿拉伯、婆罗门、波斯、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的客商云集并侨居扬州。日本还派遣大使来扬州学习,大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 历史风云多变幻,唐去宋来定乾坤。公元 960 年北宋建立之后,基于扬州有着富庶的根基和漕运要冲之地的优势,这里很快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此时,扬州铺展开来的一番繁荣之景象,那也是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的,尤其是那年度八万多贯的商
9、业税收,让扬州坐上北宋税收第三位交椅。即使到了南宋与金国隔淮对峙之时,扬州之地虽然是韩世忠、岳飞抗金的主战场之一,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里的经济、文化依然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3 5历史,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当大元忽必烈坚硬的铁蹄全面踏破南宋王朝疆土之后,那自宋金对峙起黄河入泗夺淮的洪水和泥沙,更是变本加厉地不断从黄淮扑入到江淮。一次次洪水猛兽冲击,一层层黑云滚滚压境般的泥沙堆积,终于让西安至杭州的千里古运河失去漕运功能。为了国之漕运的畅通,元世祖忽必烈终于下大力气修筑了从北京直通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有了清冽冽的水之源泉的激活,又得了国之漕运这一地利之优势,扬州自然是再度展开了
10、让各地惊羡的繁荣昌盛之态。说到大元时代的扬州繁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闻名的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对扬州的记录。 马可?波罗在十七岁时就果敢地开始了远涉重洋巡游东方世界的历程。四年之后,不远万里的马可?波罗到达北京,终于拜见了不可一世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精明的马可?波罗很快逐步熟悉了中国的语言和风俗,也很快甚得忽必烈的赏识、恩宠并委以重任。马可?波罗特别得到了出巡访问元朝天下的经济和文化重镇的机会。当取大运河之水路下江南到达扬州之境时,那可是他最兴奋不已的时刻。 马可?波罗行记里详细记载了扬州及其境内的宝应、高邮等城乡的状况:“走了一天路程,当夜幕降临时,来到一个名宝应州的大城镇,居民
11、信奉佛教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丰富。和宝应相距一天时间的路程,往东南方向去,就是建筑很好,范围广大的高邮所在地,这里的工商发达,盛产鱼类,可猎取的飞禽走兽也很丰富,特别是雉鸡出产极多。 ”他在记录瓜洲景象之时也曾这样写道:“瓜洲城位于通往契丹省(今东北一带)的交通线6上,这里每年汇集着大批的小麦和稻米,其中大部分运往京都。 ”马可?波罗在仕元的十七年中,他不仅向西方世界传达了深厚而迷人的中国文明,也许还因为他对扬州有着特别厚爱,他还受任在扬州做了三年的总督。 时光到了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历史新纪元,中华大地商品经济的势态已不断铺展开来了。此时,居交通之
12、要冲,富盐渔之利势的扬州,凭借着独特的水陆交通便利,以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为依托,自然是突飞猛进一派繁荣景象了。这期间,扬州的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当,而货物贸易更是扩大到了扬州的旧城以外,那千古传承不息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等手工业以及化妆品等等,更是达到百业兴旺的至高水平。 4 十七世纪初叶,女真部落爱新觉罗氏的脚步迈进清代历史的门槛里后,扬州依然是继续了“这里风景独好”的一方天地。特别是在康乾盛世之时,因康熙和乾隆二帝多次“巡幸”扬州,那浩大的人马和声势给扬州带来的空前繁华,是蒸蒸日上地持续发酵着。 此时此刻,欣欣向荣的扬州城已成为世界上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13、,各地商贾不仅纷纷在扬州古城的各条大街上营建起自己的会馆,同时还悄然兴起了自古以来最为先进的信用汇兑“会票” 。自古都是昌盛时代文昌盛,许多商贾们在扬州有了大财运之后,还广结文士,热衷藏书,修建学堂,恢复名胜古迹,这给扬州的文化不断得以蒸腾和弘扬开辟了优良的土壤。这期间,古城里不仅出现了以郑燮、汪士7慎、黄慎、金农、高翔、李?W、李方膺、罗聘“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也出现了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为代表的扬州学派,他们无可厚非地将扬州的文化艺术推上了东方世界的一片高地。此外,清代的扬州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雕版印刷、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等,同样也以鲜明的特色走上了
14、传承与发展的一座座世人举目仰望的高峰。 扬州古城,亘古以久地高筑在中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上。这里,当仁不让地占据在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的高位之上。扬州,作为一座“通史式”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那一代代一个个寻访扬州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乐此不疲的。信口说一说大家所熟悉的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以及鉴真和尚、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们,他们在古城扬州留下的一篇篇、一首首传世佳作,便可让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绽放出奇妙而不朽的文化情怀和历史风韵。 然而,最让扬州人自豪的是一首“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这位初唐时期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并称“吴中四杰”的扬
15、州人士张若虚所作的这首赞誉扬州的千古绝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无论是古时还是当今,当人们读到这一诗篇的题目时,一定已是情致满怀地对扬州心驰神往了:好一个了得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抹何等动人心魄的良辰美景和奇妙境界呀 瘦西湖里的美与妙 1 8徜徉在扬州古城里,那“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说,还真的不是一个虚名。扬州城区现有五百多处历史建筑,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上百个。扬州古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之一,这里的唐城、宋城和明、清之城的遗迹、遗址,以及众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大都保存较为完好。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等古典园林,十分巧妙融合了中国南方的细腻
16、与北方的豪放。扬州,不仅已成为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地,更是张扬和传承了扬州千年的人文精神。 瘦西湖坐落在扬州城的西北,南北朝的宋书记载,最早这里只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也被人们称为“保障湖” 。这湖后来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始终是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亲密互动关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的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他饱览了这“保障湖”的美景后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 瘦西湖是在清康乾时期形成现今这般格局的。书籍或影视剧里都有“康乾盛世”之说,扬州依靠京杭大运河漕运要道之重镇,周边盐场众多,这里
17、的盐业长期十分兴盛,盐商们个个富可敌国。由于自南宋时起黄河时常入泗夺淮,淮水入长江之道已逐步形成,此时的瘦西湖因年长日久,其湖心不断被泥沙淤塞。大富大贵的盐商们失去了一方休闲郊游的好去处,自然都是不开心的。盐商们有的是钱,大家一商量便一致同意出资疏浚,来再现瘦西湖的一番美景。之后,盐商们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也都纷纷在湖的岸边甚至湖中心兴建起了许多亭台楼阁。从此,瘦西湖便渐渐形成了一方盐商和官吏们的美好乐园。瘦西湖不仅有了清9秀典雅之态,更有了一股富贵之气象。这也许是现今的人们也都喜欢来瘦西湖游玩的重要原因。 2 那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 ,是人们对瘦西湖之美的第一感受。这一池碧水,加上
18、一抹如窈窕淑女般媚态动人的长堤,再串以翩翩起舞的一朵朵如云烟般的嫩绿春柳和粉黛桃红,那一帧帧怡人眼目的美景便忽然灵动起来了。 是啊,烟花三月之始,六百余米的长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柳丝婀娜,缤纷艳丽,李白当年写下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 ,有些人认为是指烟雨蒙蒙,有些人认为是指柳絮飞舞,也有人认为是指柳丝如烟。说来柳树之所以又称“杨柳” ,这里还有一传说:当年隋炀帝杨广的通济渠(古大运河)开挖完成后,炀帝在视察通济渠扬州段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一来可以保护堤坝。炀帝不仅当即同意,还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为这柳树赐姓为杨。从此
19、,这柳树便有了“杨柳”之姓名。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 , “绿杨城郭是扬州” 。瘦西湖以柳色之美而著称,柳树现是扬州市的市树。沿着湖岸边行走或是悠悠荡舟湖上,那串似长堤的春柳与春流暗动的画舫,那荷蒲薰风的四桥与五亭桥的烟雨,那白塔晴云与二十四桥的明月洞照等等,那一幅幅佳境天成与人文造化相融一起的美妙之景象,总是纷至沓来地一路向你展轴铺开,人们置身于这美妙的图画中,总是会有一种应接不暇、心迷神驰、流连忘返的感觉。 10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古典的绝世美人,那么走到虹桥之上便是揭开这个美人的盖头了。虹桥初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 ,原是一木板桥,围以红色栏杆,故名“红桥” 。清乾隆元
20、年(1736)年改建为石桥。清初诗人王渔洋在扬州做官时修缮了红桥,他常与一些文人在桥上吟诗作词。其中,他的一首“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让“红桥”声名远扬。再因这红桥形似彩虹一架,人们便遂将“红桥”改为了“虹桥” 。之后,清时著名词人吴绮笔下“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也是描绘虹桥的精彩之作。 3 移步即换景,这已是中国园林设计基本常态,瘦西湖的移步换景设计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乾隆二十二年建成的湖中五亭桥又叫“莲花桥” ,这桥不仅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五亭桥阴柔阳刚的最完美结合,是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合。远远看去,那桥上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宛如挺拔秀丽冉冉出水的五朵莲花。慢步走过去,那亭上的宝顶、飞檐下的风铃、亭内华贵的天花,更是让这五个金灿灿的风亭多了几分绰约的风姿。因着五亭桥的桥墩和桥身是由硕大的一块块青方石砌成,这让古典的五亭桥又平添了几多厚重有力的庄重之美了。 盛名远扬的湖中亭桥,那秀美与雄浑的和谐统一,还在于那桥墩和桥身之间巧妙地设计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十五个相互贯通的卷形桥洞。那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那直线的桥基配上自然流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