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当前现状及其对策探析摘 要:小城镇经济发展对增加内需、加速城镇化进程和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小城镇经济发展应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要素的吸纳力、促进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经济 价值解析 困境 对策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 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影响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的转变说明, 当前小城镇发展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也意味着小城镇经济
2、发展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价值分析 所谓小城镇 ,是指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生活服务中心。小城镇位居城市之尾、农村之首, 是连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重要节点,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发展依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部分, 其经济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小城镇经济发展作为今后工作重点,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转移。 2(一)拉动经济内需增长的重要引擎。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 源
3、源不断走进城市的农村人口将成为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小城镇将是这些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落脚点。当农民转为城市人口时, 吃穿住行等需求自然而然会随之跟上 ,特别是住房需求, 整体必然会有大幅提高。 (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就目前而言,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能够孕育出更高的城镇化水平,作为城镇体系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城镇也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空间。实践证明, 小城镇的发展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 小城镇的发展使现代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得到普及, 农村也能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这种通过小城镇经济发展, 转变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模式可以被认定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全
4、新的农村城市化的捷径。 (三)缩小城乡社会分配差距的互助平台。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与转型期间, 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 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 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著名学者张五常说过 :“工业用地的资本回报率是农业的 10 倍左右 ,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也很高。为了获利的需要, 工业的发展会很快,这也将加速农民向市民的过渡。“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 一方面使农村工业化程度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是使更多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高效率的第二、三产业的劳动,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有很大提升, 这无疑会对扩大消费产生促进作用。因
5、此,小城镇经济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打造了一个互助平台。通过激活乡3镇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将会极大的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均衡和维护社会公平 ,客观上也就缓解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 二、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困境解析 (一)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落后的发展模式。小城镇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 ,发展模式落后 ,导致投资收益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发展。长期以来, 小城镇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或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 但随着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地方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直接威胁到了小城镇
6、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 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二)小城镇吸纳经济发展要素的天然弱质性。虽然小城镇大多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但是在国家优先发展城市经济的制度引导下 ,资源大多被大城市予以霸占。 “大城市”的综合产业规划政策造成了 “大而全”的产业结构, 挤压了小城市的产业成长空间。农村经济及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小城镇地区待遇和生活设施落后于大城市,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降低了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小城镇不仅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 即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7、也很难吸引,剩下的大多是老人与妇女劳动力, 这远远不能满足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小城镇人才的结构分布流向不合理,高素质人才主要4集中于行政事业单位, 而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则更为匮乏。 (三)失地农民就业压力的叠加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土地实行流转 , 大量农民土地被征占 ,加之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 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 也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 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 ,纷纷涌入小城镇 ,小城镇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进城农民、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现象,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 ,其身份、生活领域、
8、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各种制度原因, 进城农民工一直不能融入城市生活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 ,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就近创业就业,小城镇无疑是首选 ,因此返乡农民工的劳动力二次转移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小城镇就业的压力。 (四)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政府在给予失地农民的实际收益补偿中, 应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 解决土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延续问题 ,使失地农民在社会政策体系中享有与城市居民相等的地位, 并在就业扶持、居住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给予政策扶持, 保证失地农民顺利地融入农村社区 ,实现市民化的过程。通过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以适应产业
9、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解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问题;通过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问题, 使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得以清除;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解决供求连接问题, 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错位, 强化工资杠杆机制的作用 ,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畅5通无阻。近年来的小城镇建设实践也表明, 小城镇已经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空间转移的主要渠道。 小城镇经济发展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局 ,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是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今后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思路, 注重解决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平欣光.对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思考 J.中共济南市委 党校学报, 2010, (3).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与预测 2008 -2009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陈伯君.“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的发展机遇 兼论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J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3). 作者简介: 郑巍巍,1982 年 6 月生,哈尔滨人,工作单位:黑龙江省第四地质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