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闻线人”的流行反映了什么?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它的出现是媒体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结果。 上世纪 90 年代末, 羊城晚报等传媒开始向社会征集“猛料” 、开通“报料热线” ,并对报料人付以薪酬。此后,开通新闻热线、通过线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从而扩大新闻来源,扩大社会新闻的报道面,是全国都市报、晚报和电视台的流行做法。有人统计,当前北京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 80来自线人报料。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也在今年 6 月 1 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闻线索。此前在 2003 年 3 月,新华社通过在伊拉克当地线人
2、提供的线索,得以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出伊战爆发的消息,成就了新闻史上中国媒体第一次“世界性质的领先”。目前,新闻线人在地方和中央的媒体中普遍出现,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业务现象,但实质上是对党的新闻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我国当下诸多新闻理念和认识的革新。 回归传统:贴近群众的报道要求 与我们的主流媒体长期沿用的通讯员制度不同,新闻线人为之提供线索获取报酬,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行为。但笔者以为可以把新闻线人看成是我国新闻事业传统“通联制度”的一种补充与扩展。因为新闻2线人从身份来看,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散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种领域。如果说社会现实、生活实践是我们获知信息、发布新闻的第一现场和主要来源
3、的话,那么新闻线人可以说是“离新闻最近的人” 。 强调新闻报道的群众性和民间性,向来是党优良的新闻传统。陈力丹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党报和党领导下的我国传媒的新闻源,一直是新华社一家;党领导的中新社稿,内部也有规定,内地的传媒不得采用”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公众对新闻信息要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迅速。面临这样的现实环境,作为党的喉舌耳目的党报自身“也需要考虑以适当的方式改变新闻源单一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我国的党报除了采用新华社的电讯稿之外,还应该采用国外通讯社的新闻,回到1941 年解放日报的做法。 除此之外,作为当下我国媒体重要新闻信息提供者的新华社,自身也在新闻源上有了新的变
4、化。使用新闻线人、有偿征集新闻线索的做法,可视为在此方面的一大举措。进一步看,这不仅是在力图拓宽新闻的来源,还是对党和政府媒体群众性、民间性新闻传统的一种回归。因为新闻线人是身处百姓中间的记者的耳目延伸,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有着不可比拟的民间性、社会性,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正如邓拓认为的“最真实的群众内容才是最生动的” 。 落脚民间:新闻内容和制作的社会化 “新闻线人”体现了邓拓所称的“群众内容”和“群众写作”的精3神。在业务层面上,这两个“群众”形式恰好反映出我国媒体在新闻内容和制作流程的社会化、民间化趋势。在新闻内容方面,如上文所述,线人向媒体提供的线索和自己采写的报道,绝大多数是社会新
5、闻,是典型的“群众内容” 。当受众已在大众传播中取得了决定性地位的今天,这是传媒赢取受众、站稳市场的必然要求。传媒只有树立平民意识,贴近受众,敏锐地捕捉到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告知受众最可能需要以及尽可能详尽的生活信息,使媒介内容与受众的关注点相契合,才能赢得受众的眼光和市场。 另一方面,新闻线人所体现的“群众形式” ,在于它革新了新闻制作由媒体包办的传统观念。在我国的电视和广播媒体中,新闻制作的社会化趋势已经显现,制播分离的模式正在一些传媒的实践中初步取得成果。但报纸媒体基本上还固守着“新闻制作的流程由传媒独自完成”的模式。眼下,新闻线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者自己采写报道在媒体上播发,这说明他
6、们正逐步参与到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新闻制作的流程当中来。据媒体报道,有的新闻线人已开始朝职业化方向努力,他们配有收音机,用于收听电台关于交通事故的消息,有的还配有数码相机和汽车。甚至南京有人以线人为职业,已连续 7 年为报纸提供新闻线索,近几年个人采写发表在报纸上的新闻每年多达二三百篇。虽然绝大多数的线人还仅停留在向报纸提供线索的层次上,而且新闻线索和投稿都面临记者和编辑的“把关” ;但这不能否认新闻线人已经初步具备职业记者的新闻敏感。他们的介入使得报纸制作新闻的传统模式开始松动,呈现出“采发分离”的社会化色彩。 4信息有价:新闻资源不再无偿 “新闻线人”日益受到重视,还改变了过去我们在
7、新闻传播流程中视新闻源为无偿的认识。此前我国多数新闻机构尤其是权威媒体的采写编播,有着严格的政治体制的规范,新闻信息的采集获取基本上局限在“官方记者通讯员”的框架内,社会信息的流量极为有限;同时由于媒介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卖方市场,它们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在此情况下,社会、民间的新闻线索往往不具备独立的信息价值,向报社、电视台提供新闻资源被视为无偿。 这种情况随着媒介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已逐渐得到了改变。媒介进入市场,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受众的地位得到提升。尤其是晚报、都市报的市场更是带有了买方市场的色彩;再者,受众对新闻有着多样化、差异化和地方化的要求,这就促使媒体千方百计地扩大信息来源,提供
8、独家新闻。而在另一方面,传媒的同质化竞争使记者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大量的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和独家新闻,殊非易事。总之,从传媒经济学的观点看,新闻普遍雷同,独家新闻就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一线记者分身乏术,作为“替身”的新闻线人就应运而生,日益走俏。因此,新闻线人“从本质上说从事的是一种交易行为” ,线人和媒体,都已经把新闻资源当作商品接受。对媒体而言,信源有偿并不是亏本的买卖,虽然表面上成本增加了,但实质上媒体的劳动力成本在降低。 5互动参与:消极受众到积极受众 “新闻线人”对当下传媒新闻理念重要的革新之处还在于,它更新了我们以往对“受众”一词的消极理解。如上文所述,新闻线人实际上部分地参与了
9、媒体新闻的制作过程,笔者以为这种参与跟通常所说的“反馈”是有区别的。有学者认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虽然“反馈行为的提出及其之实际存在,说明接受者可以与传播者进行角色互换” ,不过“在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组织化、专门化、体制化活动的今天报纸、广播、电视出现后,双向传播或接受者反馈难度重重,十分不易” 。但是,独立于媒体的新闻线人向媒体提供线索、参与新闻制作的行为,既可被看成一种态度的反馈(因为至少反映了线人对媒体的信任) ,而且也是一种新闻的传播。这里的“新闻线人”已经是以发掘与传播新闻信息来赢利的一种职业乃至一种媒介了,它甚至还有向组织化、专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最近就有媒体报道说杭州有人要成立“报料
10、公司” ,见 2004年 6 月 24 日青年时报 ) 。只是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我们把线人提供报料称为“前新闻传播” ,也许更贴切一些。 在新闻媒体眼中,线人又是它们的受众,只是他们比其他的受众更深入地参与到了传受互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把受众分为“消极受众”和“积极受众” 。前者接触媒体,是为了了解新闻,免于信息的闭塞和隔阂;后者作为新闻线人的积极受众,除此目的之外还有着主动寻找信息、介入新闻传播的动机。故而媒体和这样的“积极受众”之间有着比与一般受众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见于两点:一是新闻线人6提供线索的早晚、线索的真假、新闻价值的大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体社会新闻的质量;二是新闻线
11、人由于职业性质,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资源,他们本身就是媒体不可忽视的一个受众群。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开通新闻热线越多、为之提供报料的线人越多的媒体,往往既有较好的社会公信力,又有着良好的市场效益。所以聪明的媒体还会把自己的新闻线人也当作报道的题材,如苏州电视台推出18 新闻线人 ,根据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由记者来采制新闻,还设立了18“新闻线人”英雄榜栏目,播出线人自采的新闻图片、录像、稿件。这既是一档常规的电视节目,也是电视台“笼络”线人之心的高明之举。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萧燕雄、周少四:新闻线人制度保护刍议 ,传媒学术网http: 京城各报 80新闻来自线人报料新闻线人分 3 级 ,新华网http: 文汇读书周报2003 年 4 月 13 日 陈力丹:试论党报工作传统的调整 新闻线人生活状态调查 ,人民网 江苏法制报2003 年 12 月 1 日 黄旦:新闻传播学第 223 页,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