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098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牟其中案”的审理谈人民法院的审判旁听制度1999 年 11 月 1 日,原南德公司总裁、 “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家”牟其中涉嫌金融诈骗一案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曾引起中国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中央和地方的数百名记者云集江城,报道此案。然而,除了案件本身引起的新闻轰动之外,更吸引公众视线的,是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个与案情无关的细节:数位记者的笔记本、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被执勤法警当场没收。原因是记者没有法庭“旁听证” ,私自进入法庭;而且未听法庭警告, “未经允许”私自进行录音、录像和采访活动。 法庭的“严格执法”行为引发了三个方面的后果:一、对公开审理这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许多

2、公众因为新闻报道的欠缺而无从了解;二、肩负采访任务的数位记者未能完成采访任务;三、向公众和媒体明白无误地传递了一个信息:没有法庭的许可,记者不得对正在开庭的司法审判进行任何形式的记录、采访和报道,哪怕是公开审理的案件。然而,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吗?法院有权利这样做吗? 就我国现行制度来看,对庭审现场中记者采访的限制性规定,不仅制约了记者采访权的实现,而且与我国基本法的精神相悖。原因如下: 一、 “公开审判”中的“公开” ,是对全社会的而不仅仅是对法庭和当事人的公开;记者的采访报道不过是对“公开”范围的放大。 2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

3、”确立“审判公开”的原则,其立法目的显然是为了便于社会监督,保证司法公正。 “审判公开”和“司法独立”是相辅相成的。那么, “审判公开”是对谁的公开呢?公开的范围是多大?从立法本意而言,毫无疑问, “公开”不仅仅是对当事人的公开,也不只是对有关人的“公开” ,而应是对全社会的“公开” 。因此,如果人民法院由于庭审场所的条件限制,为了维护法庭秩序,而通过发放“旁听证”等形式将“公开审判”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理解的;反之,如果采取某种措施,故意阻止审判向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公开” ,则有违宪法精神。 新闻记者对公开审理的司法案件的采访报道,只不过是对“公开”范围的扩大。即使没有所谓“舆论监督”的

4、职责,记者对庭审的采访权也应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至于司法人员担心记者对庭审情况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从而影响舆论的问题,我以为 1.记者的报道出现偏向,法官受不受“舆论”的影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司法水平和素质,而不是其他;2.记者的报道如果侵犯了法官和法院的权益(名誉) ,法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记者责任;3.记者对自己的报道负有保证客观真实的责任,当事人因此受到侵权,也享有依据法律讨还公道的权利。当排除这些担忧之后,人们不难得出结论:为了公众的整体利益,为了使庭审最大程度地公开,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记者对庭审案件的采访,不应当受到人为的限制。法庭审判中的“旁听证”制度,不应当适用于新闻记

5、者。 3二、人民法院颁布的法庭规则是部门规章,其效力不及于“审判公开”的宪法原则。 如果以为拿到了法庭“旁听证”就可以自由地进入法庭采访了,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事实上,参加过庭审报道的政法记者都曾听到过书记员宣读的法庭规则:“未经本庭允许,不得录音、录像和从事任何采访活动。 ”在一些著名的案件审判中,有的记者冲破重重阻挠进入法庭,但面对严肃的法庭规则 ,最终还是噤若寒蝉,采访任务归于流产。前面提到的牟其中案的审判,正是因为记者对这条法庭纪律未予遵守而遭“没收采访本”的厄运。那么未经法庭允许,记者真的就不能进行采访和必要的记录吗?一纸法庭规则就可以剥夺记者的采访权吗?让我们首先对法庭规则的法律性质

6、进行一下探讨: 法庭规则是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制定的,目的是“为保证庭审活动正常进行,维持法庭秩序” 。显然,就其性质而言, 法庭规则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行政性规章,属于“行政法规” ,尽管它是最高法院制定的。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公开”原则,则是依据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确定的,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称,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 。根据“根本法”效力优于“基本法” , “基本法”优于部门法的原则,当某个部门制定的,调整部门内关系的“规则

7、” 、 “办法” ,与国家根本法确定的原则相对立时,4理应服从根本法的规定。也就是说, “公开审判”自由旁听(采访)的原则,不应受到任何行政性规章的限制,否则就是对宪法原则的破坏。明确了这一点,人们不难明白,以法庭规则的形式,要求记者的法庭采访须经允许,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人民法院为了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制定某些规章守则是必要的,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同样应得到尊重和保障。法院并不享有法外特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院在调整社会关系中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法庭审判作为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冲突的焦点,也越来越成为公众的新闻视角之所在。这不仅是公众学习法律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公众对社会生活事件“知情权”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司法机关和新闻机构各有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双方关系的和谐能促进各自工作的良性互动,反之则会两败俱伤。1998 年 4 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将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 “各类案件除法律有规定的外,一律公开审理,允许公众自由旁听,逐步实现电视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允许新闻记者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 。中国的首席大法官对新闻界的采访表示了欢迎态度,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毕竟只是以个人身份表示的意愿。我们认为,采访权不是司法机关对新闻界的恩赐,而是应当受法律保护的职业权利。这才符合“以法治国”的法治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