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09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现实常常告诉我们,目前我国媒介的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表现在政府、媒体和大众之间的互动,由于媒介素养的不同步还有待改善和深化;媒体所对应的市场和媒体的影响力极不对称,表现在媒介传播的覆盖面和受众面还不尽如人意;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能达到同比增长,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专业化集成效率还不够高,等等。 在当前面临国际化、数字化和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传媒业正处在求反思、求变革、求发展的关键时刻。在转型过渡期一方面要保证传媒业的稳定发展,一方面要不停地通过变革求得未来的竞争、发展优势。不改革、不求变,中国的传媒业就很难继续发展,就很难融入国际竞争的大循环。形势

2、和压力已经清楚地摆在我们中国传媒界的面前,中国的传媒产品和发达国家的传媒产品,特别是影视产品、电子图书出版物和网络游戏等的不对等互动,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在继续拉大,进口大大高于出口。我国的电视也已受到境外电视媒体的冲击,无论是在媒体的商业运作、内容策划,还是在制作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报界,不同报刊的特色和个性正在消失或趋同,好端端的一个内容却成了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是空无内容的文字堆砌,既没有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没有上佳的经济效果,长此以往我国传媒业最后的市场定位在哪里? 究其原因,不仅有政策、体制、机制等问题,而且有观念、管理、2技术和人才的问题。一旦前者获得突破,那么

3、关键之一还是传媒人才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的发展。一旦我国的传媒业完全进入市场,那么原来传统体制下的传媒业和传媒人将从里到外、从硬到软,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比如,如何进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等不同媒体的内部结构调整、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商业运作、品牌营销、广告代理、出版与发行和制片与播出的分离、新媒体的项目管理,以及多种媒体合流、全方位信息覆盖的集团化经营管理,等等。特别是新媒体、新业务的层出不穷,以及市场化后传媒业如何处理和协调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如何处理和适应业界的竞争与兼并,如何依法开展行业和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如何提高传媒本身的美誉度和公信度,如何科学、契约化地对待社

4、会资本的介入和保障合作方的利益,如何程序化地进行传媒自身内部结构的管理等等,都将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变化和发展着的挑战、困难和机遇,承担传媒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高等院校及机构必须积极回应,突破长期以来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必须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必须在积极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理论的创新。比如,在广播影视报刊等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入新鲜的东西,包括内容和形式,重要的是要培育良好的传媒环境,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个体公民、包括传媒业的集体公民、象征国家权力机构的政府公民等的媒介素养,使传媒的生存环境不再脆弱。其目的不仅

5、在于通过教育促进和推动良好的公民媒介素养的全面提高,并由此逐渐形成良好的传媒环境;还在于通过具有世界眼光的传媒教育更多地了3解世界传媒人才培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让未来的传媒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动态和走势等,让在校的传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培养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确立世界的眼光,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传媒科技的应用方法以及内容的艺术性制作等。 现代传媒的信息传播已经在朝着向速度、深度、角度和力度全方位拓展,这就必须使从业人员在掌握必要的新闻采编等基础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应当迅速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应用手段和应用业务范围,使传播的艺术、技术和管理进行融合,凝聚为互相依托的综合竞争

6、力。未来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国际化、数字化,这就离不开外语、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未来的传播内容越来越趋于互动、专一和细分,这就离不开对传播效果和受众群体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未来的传播手段越来越趋于综合化、立体化和全方位,这就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运作技巧的运用,在不同的层面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有效果、有刺激强度的信息传播和视觉、听觉、文字的及时、准确、有力度和深度的表达。当然,在现代传媒渗透到各个领域,为经济和社会生活注入活力、促进发展的作用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传媒的市场化、娱乐化,以赢利为目的的一面,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到严肃新闻的传播。市场化或商业化的传媒更多的是作为知识传播、文化交流

7、、娱乐休闲、信息沟通(包括大众和政府等部门的双向沟通)等大众传播服务平台而存在。事实证明,传媒业的竞争也将会随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深入而加剧,优胜劣汰将会成为一种市场化传媒社会的自然法则;这种优胜劣汰的法则,最终是受众的选择,更是传媒自身的选择。 4总之,根据传媒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传媒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专业基础上,更加重视开设能体现学科交叉和关注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的课程,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为上海乃至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谙国际经营谋略和现代管理操作技能的传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练新闻采编业务能力的高层次采编人才。我

8、们的高等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面对中国的实际,积极探索和努力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符合现代传媒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条路已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 “发展中国家媒介行为的力度首先来自人才意识的强弱。媒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知识、人才的密集度相对较高,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一般而言,媒介建设需要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但现代传播市场的逐步全球化,要求媒介人才必须具备兼容多种能力的综合素质。 第一,在办学过程中,办学主体应秉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的模式,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的著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专家前来

9、讲学;在办学理念上要积极借鉴国外传媒教育的经验、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传媒的发展趋势和战略,使教育为现实的需要服务,而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求媒介人才不仅要懂新闻业务,更需要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技术。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是高等传媒教育十分重要的行为策略。 第二,应当重视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教学、实践和应用,特别是在5数字视频、音频和文字处理,以及利用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以传播效果的信息快速性、画面美观性、视角全面性、内容深入性等作用推进传媒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使学成后的业界人才,能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跨媒介整合

10、资源、扩大传播覆盖面的冲击力,从技术层面为做大做强中国的传媒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必须重视传媒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对与独家报道、三维动画、网络游戏、多媒体以及相关的电子视音频产品、图书出版等内容产业的知识产权和版权的管理,通过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增强媒体的原创能力和扩大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等等。 第四,在实施传媒教育时,培养学生将微观专业技术运用与宏观管理战略相结合,有意识地塑造具有策划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职业传媒经理人,积极应对行业和时代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提高未来传媒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强化和提升本土行业人士的竞争优势。 最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良好、健

11、康的公民传媒素养,营造适宜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这也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不仅应当具备文字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在视、听、鉴别等方面要有良好的欣赏和判断素养;在视读、理解不同形式的信息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在了解大众传播的特性和现实基础上,树立对于大众传媒的正确态度。作为传媒受众的“个体公民” ,不仅要具备分析媒介内容的能力,并且能充分、正确地认识传媒行业的商业功能,有效防止6传媒腐蚀,积极参与社会健康生活的建设和享受;作为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公民” ,不仅要发挥好国家、社会事务的口舌宣传功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参与社会生活,真实准确报告客观事实,而且要娱乐社会,营造

12、宽松、自由的社会休闲氛围,维护传媒受众的公开、平等的知情权;作为对传媒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又受到传媒监督的“政府公民” ,要正确利用传媒宣传政策、塑造形象、吸引群众、树立权威,主动、积极维护媒体的话语权、美誉度和公信度,使主流媒体更具吸引力和战斗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声望和威信。因此,像普及法律常识教育那样开展普及公民传媒素养的教育,有助于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的生成,有助于提高主流媒体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协调三者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使我国传媒生态环境不脆弱,并不断提高抗震能力和良性循环的环境,将是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一句话,公民传媒素养需要长期教化和普及,就像法律意识的培养一样,应当作为永恒的学历和学历后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来上,且要随着公民传媒素养的提高和媒介环境的日益健康发展而常上常新。 应该提高全民的传媒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