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94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改变提问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教的方式决定的,而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当前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提问的主动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况极少,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依然缺少真正的自主性。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自主发现原则、多元开放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有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去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提问方式 学习方式 自主发现原则 多元开放原则 艺术性原则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教的方式决定的,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提问的方式、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们已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再过多地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不再直接呈现或讲授2结论和结果,开始重视师生互动,自觉建立民主的“对话”机制,但从对课改区的听课调研中发现,目前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不少问题,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提问的主动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况极少。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依然

3、缺少真正的自主性。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用问题牵制学生,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少。许多教师把互动的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能在学生无法作答时来点“启发式” 、 “讨论式” ,已经算不错了。教师很少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思考去发现问题,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问题几乎全由老师提出,学生的任务就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犹如考场上作答,学生的思考教教师提出的问题圈定,几乎没有自己的发现。教学内容也被限定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课堂从过去的由教师主讲变成现在的假互动由教师用提问牵制着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这种情况极

4、不利于学生自主、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也许可以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学生主体依然严重缺失,学生学习的真正所得无多。尤其是缺少自主学习过程的体验。正如一个婴儿不下地学步就不可能学会走路一样,如果长期如此,学生便失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机会,逐渐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最后结果可能是,没有了教师提问的牵引,学生就不懂得如何阅读。最终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提问指向繁琐知识和对文本的琐碎分析,并将问题的讨论导3向教师预设好的结论上去,学生失去自主解读、独立思考的权利,失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诸如以下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经常提出的:这一

5、段写什么?这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这里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或论证方法、描写方法)?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某人物是个怎样的形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些问题逼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去思考一些繁琐的知识,去肢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过去是教师分析课文,是“填鸭式”教学,现在变成了教师用问题牵引学生来分析课文,倒成了“赶鸭式”教学。更为要命的是,学生的答案如果与教师设定的答案不完全一样。教师则一定要反复“启发” 、 “引导” ,直至答案接近老师教案中的内容为止。这样。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牢牢地把握了课堂的走向,学生自主的独特见解往往被扼杀,渐渐地学生以为自己的见解往往都是错误的,于是,回答老师的

6、问题时更加小心谨慎,总是在察言观色,揣摩老师的意图,不敢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更不敢与老师据理力争。即便“开明”一些的老师能在课堂最后提出一两个能引起争辩的问题,也往往延伸向生活或其他层面,可以随意发挥,可以想什么就说什么。这似乎百分之百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但其实已经脱离了文本,已经不是语文了。 3.教师提问粗放,琐碎而无思考价值,不能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而实效不高。有的老师一节课向学生提问达数十次,学生陷人了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思索的机会和时间;所提的问题往往无助于引导学生深入透视文本。或者问题的指向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个性化的见解。有的老师提的往往多为事实性、记忆性或一

7、般常识4性的问题,甚至许多是简单得不用思考就能作答的无效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不多见,没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一节课中提出的几个问题相对独立,相对固定,没有层次感,教师在学生作答后很少追问,在学生答不出时又没有对问题进行化难为易的分解,所以无法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一些语文老师没有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思想;二是有的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文本,设计的问题切人点不佳,胡子眉毛一把抓;三是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欠缺。不善于应用课堂

8、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推进课堂教学。目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种种弊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情形必须尽快改变。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问什么、怎么问,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呢?课堂提问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以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及要求,提出几点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1.自主发现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主要任务,而自主地发现并主动地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第一步。自主发现原则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激发和导引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遵循这一原则的关键是教师不要将自己发现

9、的问题直接提出来,而5是通过迂回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北师大版语文(七上)第9 课黄河化险课后有一道思考题:写毛泽东骂人发脾气,是不是有损他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典型的教师(编者)假设的问题,而不是学生自能发现的问题。那么,要如何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这么问:文中对毛泽东的心理作了哪些刻画?这些描写表现了毛泽东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你认为哪些描写最成功?第个问题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去发现所有能表现毛泽东的心理的文字。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去领会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心情,第三个问题促使学生去发现毛泽东的心情是怎么写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写法不同于一般的直接描写,从而去思考这样写

10、到底好不好。怎么好。也许有的学生会认为用抽烟动作来描写毛泽东深思的片断写得好,有的会认为用骂人发脾气来描写毛泽东集中精力、急切思考对策时的心理状态这一部分写得好。不管他们见解是否一致,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在阅读中 发现到的。这样的提问催动学生自己去发现文中描写的特别之处、传神之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抓住具体描写领会人物心理,学会赏析描写效果。我们甚至还可以不提任何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然后教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整理成课堂问题,让同学们共同思考,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完全是学生自主发现的东西了,这样的课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的课堂了。如

11、果我们的课堂提问始终能够催动学生去发现问题,那么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就能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2.多元开放原则 6语文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科,语文学习也是个最具个性化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不要以问题去牵制学生的思维,更不应当将学生的回答导向已有的结论上去。多元开放原则就是指设计的问题应当是开放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多元反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北师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 10 课芙蕖课后练习三提出的问题是:文章怎样层次井然地述说芙蕖?这个问题中的“层次井然”编者的理解

12、,这四个字先人为主,便影响了学生的自主理解。教材编者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纰漏,语文老师们在课堂提问中则更经常通过问题的表述去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的表述应当尽量开放,不要掺杂设问者个人的主观认识。例如这样设问:这篇课文我们应当学什么,怎么学?读了本文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本文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两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你有什么不同看法?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写法?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将怎么做?你还有什么疑问?这一类问题十分开放,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多一些这类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会活泛起

13、来,自主探究的意识便会一天天增强。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教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应当让其作出说明,说出理由,再引导同学们来分析他的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完善。如果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道理,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如果学生的理解是独到的、有新意的,那么,教师应当抛弃自己预设的答案。顺从学生的见解。 73.艺术性原则 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合理,问题表述巧妙,才能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艺术性原则就是指问题的切人点和表述应当巧妙,能触发、推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符合艺术性原则的问题,应当角度巧妙,难易合适,由浅入深,层层迫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的

14、高效。例如,教学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描写的是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那为什么不写因天灾人祸而少收了三五斗?”这一提问角度十分巧妙,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去发现作者构思的匠心。多数学生很快就发现,农民悲惨命运的原因不是收成,而是社会,作者这样反映生活。真是入木三分。又如, 孔乙己这篇小说多处出现“笑”字,若能抓住这个“笑”字设问,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小说蕴含的深意。经常从这类巧妙的角度设问,便能逐渐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觉去发现和思考问题。 课堂上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设问方式,当学生被问住,答不出来时,教师要善于引导

15、,设置铺垫,将问题化整为零,以接通学生的思路。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堂上问到“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故事”时,学生无法作答,这时老师改问:“我们把长妈妈说的故事去掉可以吗?”学生很快就发现去掉后课文的味道就寡淡了许多;老师再问:“作者对百草园有着怎样的感情?这些神奇的故事与作者所表现的这种感情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快就悟到,原来写这些有趣的故事,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还能使8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至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将问题这样化解后,学生便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答案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样,学习便变成了学生自主的行为。 当学生答出答案时,老师应当步步追问下去:为什么?你有什么根据?并沿着学生的思路深究下去,让学生去思考与前一个问题有关的其他问题,使课堂提问形成一个前后勾联、层层推进的问题链。老师通过追问, “打破砂锅”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使课堂步步深入,逐步养成学生向深层探究的习惯。 提问是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师生对话、交流的主要方式。提问方式往往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课堂上老师怎样问,学生往往就怎样想。因此,我们应当精心设计问题,用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精神的提问方式,去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