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296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拉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小说《穿裹尸衣的女人》中的体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拉紧手中的风筝线作者小传: 1966 年 9 月 21 日生,毕业于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任教于长春市希望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1988 年1990 年间,曾有北方雨 相逢等十余篇诗歌发表在诗人 电大学院报等报刊上,有蒲公英 晚秋之韵等十余篇散文诗发表在散文诗等刊物上。 1995 年1997 年三次参加岗位练功活动,分别获得市级单项优胜奖、说课竞赛二等奖和优秀课荣誉证书。另外有教育教学论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比兴之异在吉林教育上发表,有浅析鲁迅小说白描手法获国家级一等奖,并结集出版在希望之光一书中。 2001 年以来,曾多次获得市级素质教育操作优胜奖、市级“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

2、长春市朝阳区“桃李杯”大赛优胜奖, “全国中小学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长春市“朝阳区首席教师”称号和“朝阳区名教师”称号。 近年又有课堂作业 点对点 零失误等七部教学用书在使用苏教版语文地区和使用语文版地区公开发表。并有十余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课程的管理权力下移后,促进了教师、教研人员发挥自己的主体能2动性,给了教师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那么,教师不妨也实行一下“自主” , 着意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有意义的动态过程,自主地设计好课堂上能够引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思路以促进、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牧童遥指杏花村 “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

3、拨” (初中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构想平湖一柱) 。无论是哪一种课型,教师都要自主地总结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学生在任务明朗、方法明确的状态下展开自主学习。这首先表现在阅读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一个主体活动的过程” (雷实初中语文教学评价 )原有的那种阅读课“分析型”早已遭到摒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赏析型”已悄然形成。 可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和实践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展开自主学习时必然是一片茫然,而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学问和视野毕竟比涉世未深的孩子好得多,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指点迷津。 请看,这是小说故乡

4、的课堂教学开始的情景: 老师:“还记得阅读的思路吗?” 学生:“一看看标题,关键记在心。二看看文体,思路要清晰。 ” 老师:“那么,我们怎样读小说呢?” 3学生:“通过情节理脉络,通过人物抓主题。环境衬托不忘记。艺术手法细分析。 ” 老师:“初读后,你理出的脉络是” 学生:“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老师:“那么,下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通过人物抓主题” 老师:“你还记得人物分析的方法吗?” 学生:“察其言,观其色,审其行,品其德” 这节课教师依据文体特点,把文体特征当成突破口给予学生恰当的方法指导,那么,即将开始的自主的学习活动便具有了如下特点:其一,自主学习的任务非常明确人物分析

5、活动;其二,自主学习的方法、思路十分恰当 通过人物抓主题、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很明显,这种指导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中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促使自主学习有效展开 。而且,这些方法不但可以解决“这一篇” ,更重要的是致力于解决“这一类” 。学生把握住这种方法,如同握住锋利的斧头,在充满坎坷的阅读之路上,必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再如,在写作教学中,近年来,我们主张“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天赋” (雷实初中语文教学评价 ) ,因而提倡淡化文体,但这只是说写哪一种文体都可以,并不是你要将议论文写成小说形式,将

6、记叙文插满说明文字弄得个不伦不类的四不象出4来。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加以指导,比如写写景文章时我们不妨总结出一套规则出来: 写景文章要记清,细心观察抓特征, 顺序层次不能乱,修辞方法最生动, 嗅味触觉加视听,想像联想更成功。 这些规则是他们写作努力的方向,也是讲评作文的标准和要素。如果写作或讲评时能够刻意地去运用,必定可以少走弯路。否则,不但学生的自主写作缺少了必要的提示,讲评作文也会无从着手,自主地准确地写下批语更是天方夜谭。 再来看一下朗读指导: 一个长句,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要重读,停顿的时间长短规则以音乐节拍 4/4 节拍计算,顿号停顿时间为 1,逗号停顿时间为 2,分号停顿为 3,句号停顿

7、为 4。 显而易见,这些知识岂是那些不曾涉足专业知识的孩童所能明了的?知识不交代、操作不指导就读出最佳效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 。 这样看来,在上课前,我们应该自觉地成为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做一位称职的向导:应该正确地指引方向,引导那些渴求美酒的学生们自己去找到杏花村,自己去畅饮美酒。 5课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探究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发现。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从阅读的文本中摄取有关信息,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进行多次尝试验证,从而推导出自己的结论

8、。这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真正自主的关键一步。那么怎样促进这一步骤的有效展开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的巧妙设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这种设问,在于有效激发研究性教学的展开,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课例:朱自清的春 。课堂上,老师激情洋溢地讲述着,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第一段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全文分为几个大部分?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设置一步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说自主探究无法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总让人想起地雷战里日本鬼子拿着探测器一步一步小心翼

9、翼的向前探测地雷的情景。 可不可用一颗手雷引爆一片雷区呢?当然可以。 那么,语文课,有没有这样的炸弹呢?答案是:有,这就是学生感兴趣话题,老师有价值的提问,能够引发文章整体理解与思考的问题设置。 请看下面这个课例:春与济南的冬天的比较阅读。 6在充分的预习和朗读后,教者提出一个问题:你更喜欢哪一篇?大约自主探究十五分钟后,发言开始,班上出现了喜欢春的朱自清派和喜欢济南的冬天的老舍派,在讨论交流中,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朱派”说:春的景物江南水乡特点鲜明,五幅画面清晰可见。“老派”说:冬济南山城风光独具,山上山下层次分明。 “朱派”说:春修辞方法多样,视觉听觉并用手法细腻。 “老派”说:“看

10、护妇” “蓝水晶”等句也不粗糙。 就这样唇枪舌剑地争来辩去,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将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都辩论得清清楚楚。 这其中的成功得益于教者设置了一个可以振起全篇的问题,它换取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因而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可能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大多数篇章都有它统摄全篇的关键所在,这一关键在诗中称为“诗眼” ,在文中称为“文眼”。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眼”来设置课堂的“课眼”来引发自主探究的展开,如:在教授陋室铭的时候,不妨以文眼“惟吾德馨”设置出“德馨表现在哪里?”一类的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即使是文眼不够明确时,也可以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细心归纳提炼出这样的

11、问题,如在教授故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我这次回故乡见到故乡的景物、人物都有哪些变化?” ,在教授岳阳楼记7的时候,我们可以设置“在本文中我们结识了哪三种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或者干脆只问一句“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这种提问的价值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于能够引发主动探究,在于引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避免那种机械繁琐、喋喋不休的课文分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尤其是那种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 课后忙趁东风放纸鸢 “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的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

12、去上课,冲破课堂的狭隘天地,让学生在语文环境中去视察、去体验,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把语文课上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这种破除封闭式,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体现时代的特点,激发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力。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王克军) 这种大语文观由来已久,能够拓开学生的视野并在这种广泛的积累中有所创新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试想象一下,从小到大,我们记住了语文老师教我们的哪些东西?倒是我们自己背诵的红楼梦中的那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如弱柳扶风”等诗词还熟记于心,倒是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与大马林鱼搏斗的场面还铭记于心。 然而,这种积累绝不只是知识的简单累加,更重要的是

13、在积累达到8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悲哀的”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要着意于在足够的积累基础上努力创新。实现这一途径的主要方法便是:设置与积累相关的并促进积累的大课题进而促使这种创新思维以及否定、怀疑、批判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 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曾有这样一则材料: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读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一个问题大的不着边际,但却可以像风筝线那样牵动孩子们去到课外去行动,把课堂放的又大又远,并且作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求索的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难道就不可以尝试吗? 下面是论语十则的课

14、例:在关于孔子身世介绍中,学生们捧出了自己找到的资料:有人讲述孔子为殷商贵族后裔之出身;有人讲述他早年丧父母亲颜征品貌俱佳亲自教育孔子之身世;有人在讲他“不饮盗泉之水”之志“匡城被围”弹琴退敌之佳话, “听韶乐三月不识肉味”之执着,也有人讲述了他“治理中都”的政治才能课文分析过程中,有人用“孔子请教老子”的故事去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内涵,有人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去诠释“与朋友叫而不信”的含义。这是积累的运用。在练习中,有人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奉劝刚刚遭到 “九一一”恐怖袭击却到处煽风点火的美国,有人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奉劝同学实事求是有些人还对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有所涉猎分

15、析。这是创造性的运用积累。有人在介绍孔子时大谈起“我眼中9的孔子”褒贬参半,这就是独立的见解。 那么,能够让我们达成目标的就是教者在一篇课文结束时,趁我们布置作业的时机,精心设置一些和我们课内相关、看起来相对大一些、操作时间相对长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到阅览室、到网络等处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才能完成的课题,即时间上开放、空间上开放、内容上开放、学习方式开放、以及评价方式开放的开放性的作业,如“我眼中的孔子”“与苏轼对话”一类的问题,用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对材料有所加工处理,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取舍,有所批判,从而有所创新。 “学习绝对是一种累积的学习 ,如加涅所

16、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 博学于文 积渐成学 ”是中国语文学习的经验总结。(语文学习中的有效积累泸州市江阳区师培中心 熊生贵)在积累中创新更是时代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趁着新课改的东风,把学生当作会飞的纸鸢,在课后作业时准备好放飞的风筝线,纵其在高远的天空中飞翔,飞出一片诗意得天空。 但是“语文有语文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其本身具有的特质,开放的过程始终不能脱离开“文本”与“人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这一条主线,好比是我们音乐中的那一条上下波动、富有弹性的主旋律,有波动,有弹性,当然也得有一个回归,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显得无比的宽泛和厚实” 。 ( 浅谈开放式教学陈萍)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更像放飞的风筝,那语文教师就要首10先自主以促成优化学生自主,来帮助学生飞翔,利用好课前的指导、课中的问题设置,课后的开放性作业,把它们作为手中的风筝线,紧紧拉在手中,不管天多高,地多远,都要有一线在手才行,唯其如此,风筝才能真正飞的高远,否则就会跌得粉身碎骨。 责编 / 张新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