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更应鼓励学生“自破其说”曾经听到这样一节课(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语文猴子种果树): 师:小朋友们,学了课文后,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生 1:我想对小猴子说:“小猴子,你真傻!” 师:小猴子真傻?(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教师的预料,因而显得不解。 )请说一说,为什么你会说小猴子真傻? 生 1:乌鸦、喜鹊、杜鹃它们骗小猴子,小猴子都不知道,还总是听它们的,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师:(学生的解释很明显与文章主题有较大偏差,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 )哦?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众生一片掌声,以示对该生说法的认同与鼓励。 ) (众生一致认同了生 1 的观点,而且再也别无异议。课文主题的引
2、导揭示及深化就这样出乎意料地“自然”结束了。 ) 是执教的教师本人都没有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主题吗?显然不是。执教教师课后解释说:新课改关注的是学生对同一材料,学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我们鼓励学生自圆其说。新课改以来,为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等, “自圆其说”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值得仿效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大2力倡导。 但从反面思考, “其说”需要“自圆” ,这说明“其说”是不正确或不全面的,怕别人否定或指出瑕疵,所以才不得不“自圆” 。这种“自圆”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常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心有没有得到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有没有得到发展,我们姑且不论,
3、但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培养了大批诡辩之士。 与其如此,我们不如鼓励学生“自破其说” 。人类工作的目标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寻找思维漏洞。一种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要想取得更多人的认同,促进自我、他人、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自圆其说” ,更需要的是不断审察和发现“其说”的思维漏洞所在,并予以及时解决,以达“不破” 。 较之“自圆其说” , “自破其说”不仅需要更强的信心,而且还需要无比的勇气自我否定的勇气,自我纠正、完善的勇气。 鼓励自破其说,首先是鼓励学生自己在别人攻击“其说”之前自攻之。这就要求学生在形成一定思维结论后,再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地来查找“其说”的破绽和瑕疵,及时地检验“其
4、说”的正确性,及时修正“其说” ,使之更完善,以达无可挑剔之境地。到那时又何需自圆其说? 其次,鼓励自破其说,就是鼓励其他学生不盲从,学生破学生之说,而非等待老师一锤定音。唯上、唯书是我们一直所批判的,而唯他也好不到哪里去。为此,我们就应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其他同学的结论,鼓励学生去破其结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实践的检验,以达共3同进步,共同提高,而非共同被自圆其说所束缚。 就阅读教学而言,鼓励自破其说,就是要求学生加强阅读反思和批判。当然,这种反思和批判不能仅限于文本内容,应更多的是对于自己、他人的阅读思维过程及结果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反思和批判,以达到相对准确而一致的认识。 如,在上面
5、的这一教例中,倘若生 1 能在小猴子没种成果树的归因问题上多加反思,多自问一下诸如“是因为乌鸦、喜鹊、杜鹃欺骗小猴子,才造成小猴子没种成果树吗?即便是如此,乌鸦、喜鹊、杜鹃又是怎么来骗小猴子的呢?”之类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自破” ,生 1 应该能认识到:乌鸦它们说的都是事实,它们没骗小猴子,小猴子没能种成果树是因为自己没耐心、朝三暮四造成的。这样一来,这节课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番精彩情景。当然,如若其他学生能不盲从生1 的观点,而是带着反思、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 1 的结论,情况亦然。 因此,从动机及最终目的和效果来看, “自破其说”比“自圆其说”有更高的追求,它是一种唯实的科学态度,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它是一条培养创新精神及思维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心小学) 责编郑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