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良药不苦更利于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缘自孔子家语)流传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成了人人信奉的真理。细细思量,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良药只有苦口,才能利于病;忠言只有逆耳,才能利于行。事实上,良药利病,未必苦口;忠言利行,也未必逆耳。相反,我认为良药不苦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下面仅就“良药” 、 “苦口”两个层面谈一谈教师批评(进“忠言”的一种)的艺术。 一、 “良药”! 在赏识教育盛行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学会了如何赏识学生,哪怕学生犯了错误。但是,赏识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赏识学生,容易让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依赖的心理,一旦有一天无法获得他人的赏识时,他就会
2、觉得沮丧,甚至萎靡不振。许多学生在小学时是班上的佼佼者,可到了初中,由于高手如林,过去的宠儿得不到昔日的宠爱、赏识,变得郁郁寡欢,最终成绩直线下降。不能不说是过度赏识、批评缺失的悲哀。 心理学家詹姆士?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老师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件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啬的称赞,或者,如果没有表扬做动力,孩子就无2法完成一项工作。 ” 小树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狂风暴雨的洗礼。学生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生理、心理、年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道德品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前,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犯这样或
3、那样的错误,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家长的培养,老师的教育。一个学生的成长史正是由这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错误构成,这些错误转化成的宝贵的经验教训,最终积淀成学生一生的财富。当学生犯错误时,需要及时沟通,批评不可避免地会被经常用到。 赏识与批评,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一左一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都是医治学生灵魂的“良药” 。片面夸大“赏识”或“批评”的言论都是不正确的。 甄别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是不是“良药”,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批评本身的可接受因素。作为教师应努力增加批评内在的可接受因素。 (1)“良药”出自“良师”
4、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大的形象,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服”你的教育。曾经有一位初中教师给学生 5 元钱去买 10 块钱一包的“红塔山”香烟,教师明知香烟价格,却故意少给钱;学生无奈,只得用少得可怜的零花钱给老师“埋单” 。霸权、压榨、鱼肉,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试问,这样的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学生3会信服吗?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
5、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批评,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你的话才有权威,你的话才有说服力,你的话才有分量。让学生喜欢你,方法很多,但是因人而异,不能一个药方包治百病。有的学生喜欢跟老师交朋友,有的学生喜欢你拍拍他的肩膀或小脑袋,有的学生希望得到你真诚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你真诚的爱,让学生尊敬你,感激你,喜欢你,你即使打了他的屁股,他也认为你是像父母一样疼爱他才这样的。 (2)“良药”来自“良知” 学生的最终发展是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在,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不是我们的“垫脚石”,“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良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所有的教
6、育活动我们都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批评自然也不例外。 领导心理学指出,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应是严厉的指责和训斥,不是教师个人感情的主观发泄,不是简单的责任追究。有的批评暖人心,有的批评伤人心;有的批评让人如沐春风,有的批评却使人如鲠在喉。学生不是教师的“出气筒” 。俗话说:“恨铁不成钢。 ”如果教师带着这种“恨”的情感去批评教育学生的话,往往会导致蛮横的指责,粗暴的训斥,甚至残忍的体罚。医生不可能指责患者:“你怎么得这个病啊!”医生做的是详细的检查,精确的诊断,病理的分析,科4学的治疗。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像医生给病人看病
7、一样,心平气和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调查情况,分析原因,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使学生终止不良行为。 (3)“良药”要求“客观”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心服口服。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首要是掌握准确的事实,做到实事求是。教师要带着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客观公正地处理学生的错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不冤枉学生,也不偏袒学生,重在帮学生找出错误,纠正错误,让学生健康成长。 (4)“良药”必须“对症” 教师在实施批评,要做到就事论事、对症下药。 就当前事说当前话,不要抓住学生的老底不放。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总有这么一个习惯,把学生的陈年旧账一股脑儿全搬出来,“
8、你前天做了” 、 “你昨天”,大有口诛笔伐,不把你批得抬不起头不罢休的势头。将学生以前的错误累加起来,数罪并罚。事实上教师说“你前天做了” 、 “你昨天” 、 “你今天又”,言外之意无非是:学生不思悔过,屡教不改。难道我们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下屡教不改的鉴定吗?这样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屡教不改,无可救药的人。 ”渐渐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排斥教师,拒绝批评教育,真正的“无可救药” 。因此,批评学生要就事论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最后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5二、 “苦口”? 现在的“良药”大凡都套上了“胶囊”或穿上了“糖衣”,
9、非但不“苦”,有的反而有些“甜” 。难道能说它们不是“良药”,于病无利?制药厂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精心地为患者着想,大到治疗效果,小到服药感受,最大可能地减轻病人痛苦,取得药理上、服药心理上的双赢。真可谓“良药不苦更利于病” 。 同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也要用“胶囊”或“糖衣” “包装”一下,提高批评外在的可接受因素。 1.批评要披上语言的“糖衣” “良言一句三春暖” 。教师批评学生时,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班长王堂荣在管理班级时竟然出手打了违反纪律的同学,居然还理直气壮,认为打他是为了他好,为了整个班级好。王堂荣同学做事很有热情,她打同学是为了维持班级秩序
10、,为了帮同学改正错误,只是方法粗暴了一点。私下里,我找到了她,首先给她讲了竹篙制作的过程,用小火慢慢熏,慢慢压,可以使竹篙逐渐变直;如果一上来就用烈火焚烧,相信一定会使竹篙弯得更厉害,最后变成毫无用处的一堆竹灰。接着充分肯定她管理班级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最后结合竹篙,指出她工作中的不足。她心领神会,微笑着离开了,成了我最得力的助手。如果,我一上来就冲她大呼小叫:“你管理班级是对的,但是怎么可以打同学呢?你简直太粗鲁了,不像个女孩子!”这一盘冷水一定会将她心中的激情之火彻底浇灭。 6“恶语伤人六月寒” 。课堂上,吴悦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终于她举起了手,她的眼眸、嘴角分明写满了兴奋。 “你怎么
11、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啊,真笨!是不是刚才开小差了?”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吴悦红着脸,眼睛里含着泪花坐了下去。从此,她再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了,就连听课也没那么有神了,她似乎游离于课堂之外,成绩一落千丈。教师的冷嘲热讽泯灭了学生的进取心,造就了一个问题学生通常所说的“差生” 。教师在埋怨学生这不行那不行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呢?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认为:“很多孩子的内心世界,都埋藏着地雷,稍有不慎,一触即爆。侮辱性的语言无疑就是危险的引爆物。 ”冷嘲热讽毫无益处,只能说明老师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缺乏职业能力。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和勇气,鼓励他们找到迷失的自我。
12、 2.批评要套上故事的“胶囊”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们不喜欢教师赤裸裸地批评他们。批评不是理论的“单向灌输”,不是教师意志的“强加” 。如果教师能够用委婉的手段,通过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来批评孩子,诱发学生主体自觉的、冷静的思考,让学生在心理的矛盾斗争中,知道对错,明白道理,这样的批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教育学生同学间要和睦相处,可以给他讲一讲小木船 、 争吵;教育学生要团结协作,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蚁国英雄;教育学生为他人着想,可以讲一讲孔融让梨在故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地由故事中的人物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用故事来熏陶,对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有时是刻骨铭心的,这比讲大
13、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7作为教师要多积累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学生遇到相似的情况时,恰如其分地选择故事,用故事来教育孩子,不仅可以避免师生间冲突的产生,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涵养,进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和谐。 3.批评要因时因地制宜 批评时机要适宜。选择批评的时机,要以不伤害学生为底线,促进学生发展为准绳。上课前批评学生,极易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使大脑皮层处于抵制状态,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上课效率;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做某件事时,批评他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育效果;学生情绪不佳,此时批评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影响情绪的好转,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伤感的心
14、理。 批评学生要讲究场合。当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时,可以在公开场合批评,这能起到对全班学生“敲警钟”的作用。通常,学生犯了错误,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损,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每位老师都要开辟一间自己的“私人办公室”,它就在教室外远离全班同学的地方。在犯错的学生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讲几句话。尊重学生的隐私,努力构建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场”,与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样的沟通无疑是最有效的。 达?芬奇说:“朋友,背着人可以责怪,当着人要赞扬。 ”正是这个道理。4.批评要促进“自省智能”的提高 8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意
15、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批评不是简单机械的“口耳传授”,而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是照亮学生前程的明灯。批评是唤醒,唤醒学生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批评要激发学生自我解剖的勇气,提高学生自我批评的能力。真正有效的批评要能引发学生主动积极的自我观察、自我检查、自我批评,接着形成有效的自我监控,促使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树立起崇高的自我人格。学生打架骂人,如果仅仅是批评一下、写个检讨,没有心灵上深深的愧疚、自责,那么批评自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内省智能等八种智能组成的。自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内省智能的一种表现。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被批评对象进行深入的自我批评,形成自律的意识,自律的能力,从而提高自省智能。我们要从提高学生“自省智能”的高度来看待批评。 批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一下思维角度,“春风化雨”般的批评一定能会变成学生“春风化雨”般的行为,并伴随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宗村小学)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