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20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地方台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的几点思考长期以来,地方台都在学央视的路上奔忙,既用心良苦,又谨小慎微,其结果是学什么都不像,仿什么都变味。尤其是地市台的电视新闻,面临的是两路夹击的窘迫,一路是上级台的新闻,一路是本台及本区域内兄弟台的电视剧和娱乐性节目,长时间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作为立台之本的新闻栏目如何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提高节目的可视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任。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平民化。它比任何时候更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即便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新闻节目也毫不例外。各地方台纷纷办起了民生新闻栏目,在拼不过大

2、台硬新闻制作的现状下,地方台似乎找到了一个夺取观众眼球的法宝。然而,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要办成收视率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也并非易事,不是改头换面贴了“民生新闻”的标签、走了“民生新闻”的形式就可以了。个人认为,一方面要在突出新闻素材的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等方面下足功夫,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要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可视性。 一、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2无论是时政新闻抑或是民生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性都是不变的原则。尤其是民生新闻,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要求记者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在得知新闻线索后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拍摄记录最为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3、,与事后补拍一些空镜头来叙述事件过程相比,以画面语言表现为主要手段的电视新闻如果记者能够抓拍到第一现场自然就更具看点。如果一个民生新闻栏目经常能在第一时间播发这样的独家新闻,久而久之,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和观众关注度自然会日渐攀升。 二、深度报道凸显新闻魅力 地市级新闻媒体的新闻资源与上级台相比的确是没有优势,然而即便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新闻事件,每时每刻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也都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如何充分挖掘这些看似不大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做出颇有见地的深度新闻成为地方台提升民生新闻质量的有益途径。这就要求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仅是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而要多

4、在采访中问几个为什么 7 让人们在看节目时不仅仅知道“是什么” ,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从而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譬如今年清明节后在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人命案,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位 59 岁的老人因为清明节上坟在自家坟地里挖了几铁锨土添坟。邻居认为那个小坑影响他们家走路了,就对这位老人在两天内连续殴打四次最终导致死亡,事发时这位老人的子女都3在外地工作,老伴帮儿子带孩子去了,所有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如果新闻报道简单地处理的话,也就是叙述一下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顶多会加一句:目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的处理之中。然而,受众所关心的其

5、实并不仅仅是这些,老人被打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人管吗?惨案的发生是否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土坑?这小土坑挖的到底有没有问题?两家人之前有没有积怨?打人者为什么一定要置老人于死地?老人平日的为人如何?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遇到生命威胁时该怎么办这一系列的为什么都可以继续深究。记者也正是通过对目击者、村委会负责人等知情者的大量采访,使新闻不再单薄,更具看点,令人深思。 此外,对于一些“现在进行时”类、暂时没有结果的事件一定要“跟” ,连续的跟踪报道也是抓住观众心的有效形式,看完今天的节目之后留下的悬念会让他明天还想继续锁定频道以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直至结果如何。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一定要跟定,不能

6、只是报道存在的问题,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就此新闻事件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时候也正是媒体和栏目在受众中提高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好时机。 举个例子:在临颍县有一位观众某天突然发现自家的电表存在问题,家里所有的电器都关闭之后电表依然转个不停,后来通过观察发现,只要邻居家一开电器他们家的电表就转,这家人立即给当地的电力部门打了电话,却迟迟没有人前来解决此事。如果记者仅仅将前期的采访播发之后就算了,宣传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而应该在新闻播发之后回访一下事件的解决情况,做好后续报道。 4如果媒体对每个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都能做好跟踪报道,事事有回音、有结果的话,媒体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自然不言而喻。百姓遇到什么新鲜事

7、、烦心事、高兴事、突发事自然第一时间会拨通栏目的热线电话,民生新闻就不愁没有好选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策划让新闻更能耐看 对于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市台来说,充分深挖新闻事件的内涵、拓展新闻事件的外延,为观众传递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也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又一个不锚的选择。譬如一些重大节日,我们要不走老路,创新思维,做好前期策划,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整组新闻播出更能显现出新闻报道的气势与厚重,也能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更多收获。 另外,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也并不仅仅限于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很多社会重大事件也都在报道范围之内,因为重大新闻事件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极

8、大影响,这类新闻不仅党政干部关注,普通平民也很关心。但是这类硬新闻不同于软新闻的地方是其趣味性不强。不少记者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报道事件,而忽视了作为普通百姓接触到的东西和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立刻会在事件发生地及其周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舆论;中击波。群众中的目击者,通过人际传播渠道,使各种讯息真伪交织,虚实难辨,特别需要媒体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进行解释和报道。5这时电视新闻记者可以从平民的角度观察事态的发展,分析事件的原委,为平民大众排忧解难,及时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心声,从而引导舆论。 四、特写镜头让观众印象深刻 在拍摄新闻时,很多记者往往会忽略特写镜头

9、,实际上生动鲜活的特写镜头往往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电视传媒来说,画面语言的冲击力往往要比一大堆华美的解说词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人记住。几个月之前我值直播漯河编辑班的时候发过一篇新闻,主要是说某个村子道路常年无人维修,晴天是土窝,雨天是泥坑。记者在采访拍摄时就抓拍了不少很有感染力的特写镜头,有几个特写镜头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人们沾满污泥的鞋子,浑身是泥的小宠物狗,道路泥坑中孩子们的倒影,一个衣服上溅满了污泥的名副其实的泥娃娃正是这些鲜活的特写画面给新闻注入了更为长久的而生命力。 传神的特写镜头不可能在电视节目制作室凭空捏造。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现场捕捉能传达新闻精神的特写镜头。正是这些特写

10、反映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并且更容易把观众带入事件的现场,使其如临其境,产生报纸广播所不能及的直观效果和深刻印象。 五、增强故事性抓住观众心 6民生新闻更要坚持“三贴近” ,这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上。民生新闻栏目,让媒体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更为活泼的播报方式、叙事方式和制作方式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以前新闻是那样报的,今天新闻也可以这样报,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少受众认为更好看了,所以更爱看了。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这方面,不外乎就是要增强新闻事件表达的故事性,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目不转睛地把这条新闻看完,这也是观众对电视媒体娱乐需求的一种迎合。 六、创新手法增加新闻的兴

11、奋点 所谓“兴奋点” ,就是能使观众振奋和激动,不但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闪光点” 、 “动情点” 、 “新鲜点等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巧妙设计”兴奋点” ,能使节目更加好看。 首先,从视觉的角度设计电视画面的“兴奋点”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一种艺术,画面带给观众的信息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在视觉形态上采取动态激发的方法,通常采用大幅度的动感画面,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迅速唤起观众的情感活动,把观众注意力集中指向节目。节目的开头是激发欣赏动机的重要环节,因此,就要重视好节目的开头和某一部分情节的开端,要掌握观众的欣赏心理,做到节目开头就能紧紧“抓住”观众。漯

12、河电视台直播漯河栏目中有一个板块是以主持人命名的高勇在现场 ,这个板块就经常在一开始制作一个几十秒的悬7念式的小短片,节目一开始就很抓人,观众反响一直很不错。 其次,要善于从听觉的角度设计节目的“兴奋点” 。语言、音乐和音响、事件现场同期声等等是电视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性节目中尤其以现场声和同期声的效果更具意义。 再次,精心设计新闻标题,也是引发观众“兴奋点”的有效方法。 此外,在后期编辑制作时可以根据具体内容恰当运用特技、滚动字幕、图表图片等手段加深观众对某一信息的理解。 七、互动性培养忠实观众群 设置互动话题、观众留言板、进行幸运观众抽奖等方式,使新闻与受众之间回归“零距离” ,能够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和关注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