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31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流行文化与传媒互动关系略论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流行文化所掀起的阵阵狂风,冲击乃至改变了现行的文化形态及其秩序。当代流行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如何?对诸如此类问题的阐释和说明,直接关系到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健康发展,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代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当代的流行文化简直就是一个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的大杂烩,有学者在归纳大众流行文化时,分析了其中的四种类型:“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二是电子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三是电脑与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四是日常生活习俗与器物中的大众文化。这最后一种尤为复杂,包括了趣味、心态、形象、行为、物品、语言、环境等多个方面。 ”

2、这是概括得相当到位的。笔者认为,就大的方面来说,流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主要有下列数端: 其一,它表现出高度的现代性。流行文化是工业文明的伴生物,就世界范围而言,流行文化产生于现代工业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显然它与城市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时代高度发展的民间文化,例如明清城市的文化,但它绝非流行文化,因此明显地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间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 2其二,它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流行的商业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商业性。流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同普通商品的生产一样,包括了策划、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流行文化的生产者特别工于成本的核算和收益获取,用各种可能使用的手段来尽可能地满足大

3、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并以此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现代化传播媒介和科技手段是大众流行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而能使这种流行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扩张。 其三,流行文化凸显高度的产业性。它是一种按照产业方式运作的经营性文化。包含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序化等般内容,产品的生产者只能从多数人的一般需求特征和接受水平出发,它面向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大众。而我们知道,所谓“社会大众” ,从本质上看,其接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它只能制定普通的、适合多数人的产业标准。 其四,流行文化强烈的娱乐性。当代美国学者与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流行文化是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它不再和如何工作、如何取得成就相关,而只

4、关心享乐和消费。他借用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 ”追求愉悦和消遣的欲望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全面的扩张。所谓“跟着感觉走” 、“玩的就是心跳” ,追求和制造快乐,已成为当今社会一道无处不在的文化景观,其背后潜藏着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祈盼。 其五,流行文化的复制性。以技术为先导的工业时代打破了文化霸权,流行文化借助于迅猛发展的现代高新科技传播手段,复制性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特征。显然,流行文化的复制性,既普及文化,同时也制造平庸,加深了文化流行与鉴赏的同质化倾向,复制性也是其产业化、标3准化操作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一般受众的需求,它不得不采取“一般”的标准,

5、“一般”即是“标准” ,标准化就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个特征,否则也无从复制。 通过对流行文化上述若干特点的描述,我们也许能够对流行文化的内涵有些基本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不仅不是精致的文化,而且根本就不屑于作出这一区分。由于没有高低的层阶,因而也就缺乏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统治者机构和知识分子平时秉持的话语权,在表达的民主性上它可以具有一种变革意义,但是也具有无政府状态的可能性。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 人类的传播行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也充分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传播与流行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大家都知道,文化是联结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社

6、会纽带,社会的基本性质、走向、形态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粘合方式与力度。那么,怎样来表现这种粘合呢?传播就是文化的载体,它承担着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全过程。事实上,社会自有大众传播出现以来,大众传播就充当着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领头羊” ,当代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大众传媒研究的。另一方面,大众传播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它又是各种文化传播的载体,4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过程中,大众传播又是流行文化的积极传递者、倡导者、推广者与普及者,流行文化的扩布与流行,倘若没有大众传播的推波助澜,各种

7、文化样式就行之不远,成不了气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众传播与流行文化共生共荣,它们是不分彼此的“共谋者” 。 从传播学角度看,各种流行文化样式并不追求它经典的示范性和传之后世的楷模范式,它看重的只是“现在” ,特别是在它被商家染指,商业运作得相当成功,由此形成一套文化上的生产消费关系。 就历史传统说来,中国传统社会中缺乏发展出市民社会的文化资源。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空前发达与长期存在,国家通过中央至地方的权力机关对社会进行严密而全面的统治,使社会呈现出高度一元化的倾向,任何独立的民间社会组织都难以生存。在这样一种高度一元化的政治运行机制背景下,无论是

8、经济还是文化都不可能获得成长和发育的真正空间,而市民社会的无法形成必然导致流行文化难以萌生。发端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 90 年代初期国家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而市场经济正是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在客观上为市民社会和与之相应的市民文化流行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走向市场化的趋势,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流通于社会各个领域,并以相当的规模、范围和容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诸如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5市场、电影市场、文物市场、

9、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装潢广告市场、体育市场、旅游市场等等,形成了以国家为主,集体、个人和外商投资等为辅的,开发文化市场的经营格局。 流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大众传播形影相随、共生互动。从发生学上讲,流行文化在西方虽然可以溯源到 18 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 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化报纸出现以后。可以说流行文化是依赖于大众传播的发展才逐步形成的,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样式与内容,两者共生共荣,密不可分,或者说两者本来就是一枚铜币的两面。有人曾用这样的话语来考问历史:“在无线电和电视、电影、留声机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多样化的定期报刊出现之前,生活本来究竟是什

10、么样子?” 现在学术界一般把 1833 年 9 月 3 日美国人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作为人类传播史上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这张每份只售 1 美分的“便士报” ,开启了一个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由此,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相伴而生的流行文化也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革命,传播媒介的花样翻新,使流行文化逐渐步入市民生活的殿堂。由于大众传播与流行文化相伴相生、共生互动,也使文化研究的学者始终绕不开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流行文化这两个主题。斯诺曾指出:“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 ”。西方学术界自 20 世纪 20年

11、代逐渐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理论关注,从时间上看,此时也正是大众传播飞速发展的时期。1920 年商业广播电台在美国开播,1936 年电视在6英国问世,到 20 世纪 40 年代,传播学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与此同时,迅速崛起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也把其理论视角放在了大众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了大众传媒研究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由于它们强调工商业服务和产品,它们是经济体制的中心部分之一。由于它们增加了在选举过程中的作用,用于报道各种听证会和注重政府新闻,它们成为我们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大特征,由于它们提供家庭消费的娱乐和通俗文化,它们成为我们家庭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许多人来说

12、,电子媒介布道已经成为宗教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有限的程度上,它们也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顽强地表现出来,它与流行文化的共同体关系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为当代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的电视传媒 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多数时候,它都体现为某一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它可能是一首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也可能是满街行走的红头发、黄头发,还有可能是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更有可能是一部票房走俏的电影、一档电视节目总之,当潮流来袭,不管人们身处何处、接受与否,总能感受到其旺盛的扩张之势。 有人

13、把“流行文化”比作是“任性的小姑娘” ,荒唐而美丽。流行文化好像没有方向的飘风,忽左忽右,毫无路径。流行文化的精灵在于跟7风没有思考,没有判断,没有抉择,仅仅是失去抵抗的接受,以一种物质性标志昭示意识形态方向,从而升入一个精神范畴,抽离原来从属的文化领地,这就是人们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如前些年流行的一首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 ,也是一曲流行,到处传唱,获得的评价却是大相径庭、褒贬不一。这就提出了流行文化中一个关于共识的问题,通过对流行共识的成因追根溯源,不难看出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所代表的网络文化背后,正是中国社会产业、教育、资讯结构变化的结果。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被电影人轻蔑地称作“小耗

14、子”的电视扶摇直上,目前占据大众媒介第一媒体的位置,它是流行文化的同谋、最积极的制造者、最热烈的推动者,当然,也是流行文化利益的瓜分者。从媒介进化来看,电视是口语文化的再度复兴。文字诞生以前的人类沉浸在口语文化时代,文字符号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口语传播的能力,却消解了人际传播过程中分泌的形象与快感。电视的勃兴纠集沉默已久的口语文化人口,迅速收复文字霸占的传媒领土,口语运动快感消灭了文字的内涵,文本化为散落在时间之河中语音的流动,成为没有所指的言语运动重复、琐碎、虚词、语文教师痛心疾首的病句、语气词和闪烁不定的神情。口语文化召唤被文字冷落的人群:文盲、不爱上学的坏小子、家庭妇女、流落在城市边缘的

15、民工和普通工人。知识分子在电视媒介的口语文化挤压下成为孤独的小岛拒绝电视也被电视拒绝。 共时性传播和参与式收看是电视传播的重要特征。卫星覆盖与有线传输的结合将大众编织在一种共同的经验中,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节目,这种经历前所未有。共时性传播为流行文化支起空间平8台:从荧屏出发,可以到达广阔的人群。参与式收看让受众成为电视的俘虏,奖品、嘉宾、现场观众等种种诱惑布下天罗地网,受众在接受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关闭了理性思考,任凭感性听随主持人摆布回忆一下收看娱乐节目或现场演唱会的经验,自我迷失,流行乘虚而入,电视与流行文化合谋,大众在毫无防范的心理状态下被罗织进流行文化的情境。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

16、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我们仅从当代新闻类传媒的传播内容、方式与风格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英国文化社会

17、学家约翰?哈利特曾经说过:“通俗新闻看来是一种蒸蒸日上的新闻形式,它正在取代传统的严肃新闻,即使在严肃新闻的最后堡垒即所谓高品位大报也是如此。 ”他所说的通俗新闻(Popular Journalism) ,是指“那些大量销售的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节目,它们专门从事名人轶事、生活方式以及非消息性报道,并不注意日常政治新闻报道” 。今日的大众9传媒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早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文化消费主义倾向,流行文化固有的娱乐消费性,已全面渗透到对新闻的传播之中。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出现了大量“生活方式报道” ,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二是以大量的娱乐新闻和娱乐节目,服务于受

18、众的感官享受;三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形象身份产生了变化,各种影视、歌舞、体育明星等逐渐取代“生产英雄” ,占据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四是新闻传媒开始注重媒介自我形象的重塑与包装。 在当今的情势下,电视在诸多媒体中“一支独秀”的时光已经成为过去,它的日子并不好过,电视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电视业界开启了专业化频道营销可以说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电视受众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91. 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 10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136. 约翰?哈利特从权力到识别:大众新闻与后现代性转引自马戎、周星二十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4. 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7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