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60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一些班主任活得很累,除了身体上的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累,即心累。为什么他们如此心力交瘁,却收效甚微,我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其自身对人性和学生心理特点的认识不足。而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的作者郑学志,正是因为对人性以及学生心理了如指掌,才做到了 “四两拨千斤” 。下面,我便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实践,来探究如何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 借鉴“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满足学生心理自主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班级管理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班主任实行强制管理时,学生虽在表面上无法反对,但在实际行动上不支持、不配合。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

2、恋人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反对的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正如恋人们渴望自主的爱情一样,学生们则渴望自由与快乐。学生们不愿意做班主任控制的“傀儡” ,一旦他们的这种需要被扼杀,便会产生抗拒心理。如果我们粗暴地强制学生不准讲话、不准打闹、不准吃零食、不准看闲书,只会适得其反他们虽不敢公然挑战班主任的权威,但一旦处于班主任的监管之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拿我班来说,我曾为了班级卫生的整洁,下过禁止学生在教室以2及走廊吃零食的指令。最开始我盯得比较紧,但凡有违例的必将严罚,学生迫于这种高压,一直都小心翼翼,班级卫生保持了一段时间。过了

3、不久,学生们就松懈了,时常出现不听禁令的情况。我后来一想,学生爱吃零食是天性,只要稍加引导,让其自配一个垃圾袋,或者规定乱丢垃圾的学生将被取消在教室吃东西的权利,就能让班级干净的同时,维护学生的自身需要。 如果我们深谙“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中所包含的道理,也许我们就不会想要一味地去管住学生,而是像郑学志所说的那样: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达到师生成长的双赢境界。 借用“自己人效应” 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共通之处 班主任虽说只是一个管着几十个学生的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树立权威,但权威如果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很难对班主任心服口服。与之相反,如果你能够积极利用“自己人效应” ,便会取得意

4、想不到的效果。 先来看看下面的这段对话:“很高兴见到你,请问你什么地方人?”“XX 的。 ”“我也是!你哪所学校毕业的?哪一届的呀?” “XX 校 XX 届的。”“我也是!太好了,咱们既是老乡,又是校友,还是同届呢。 ”“真是太巧了!” “请你帮个忙,行吗?” “行啊,自己人,什么都好说。 ” 交谈双方在出生地、教育背景等方面有共同点,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便是“自己人” 。班主任其实也可以充分应用“自己人效应” ,积极寻找自己与学生的共通之处,使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这是教育3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步。经常有些班主任会觉得很委屈,抱怨好心没好报,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善意批评根本不领情,

5、也许这只是因为学生没有把你看作“自己人” ,觉得你的批评不是为他好,而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 现在我想起我的实习岁月,终于明白了当初那群?W 生在我离开时,为什么那么恋恋不舍,而见到自己的班主任却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躲闪。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实习生的教学有多么优秀,而是我们这些新老师没有老师的架子,是他们的“自己人” 。 郑学志提醒我们要忘记自己是班主任和管理者,做学生的听众、参谋、探索中的同伴、成长中的服务员,也就是要求我们变成学生的“自己人”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配合你的工作。 运用“霍桑效应” 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重在参与”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号,但如果“参与”没有得到他人的重视

6、,我想就不会再有人愿意参与。心理学中有个“霍桑效应” ,核心观念就是保护他人的参与感。 霍桑本是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一家不错的电话机制造工厂,其设备先进,工作环境优越,还有健全的医疗和养老制度,但是这个工厂里的工人仍然愤愤不平,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原因就在于工厂的管理者对工人精神需要的长期漠视,导致工人参与感的缺失。他们在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工厂,如同机器一样,又怎么会愿意尽全力为工厂工作呢?后来,工厂管理者派了一个专家组,用两年的时间找工人谈话两万多余次,耐4心倾听工人们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加以记录。工人们长期的不满得到发泄,心情舒畅,参与感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极大提高,人们将此称为“霍

7、桑效应” 。 成人在参与感缺失的情况下会产生这么多问题,那远不如成人心智成熟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更多的不满与困惑,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关注与鼓励,很容易挫伤积极性。这样看来,要善待学生为老师做事的积极性便不无道理了。回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没有经常向帮学生交作业的课代表,向打扫班级的学生,向帮老师倒水的学生说过一声“谢谢”呢?很多时候,一声“谢谢”也许就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所以班主任需要不时地运用“霍桑效应” ,努力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巧用“鲶鱼效应” 给学生设置适当的竞争对手 挪威人爱吃新鲜的沙丁鱼,但海运中的沙丁鱼却极容易死亡。聪明的渔民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8、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一同放到运鱼舱里。本来不爱动的沙丁鱼发现了异己分子,自然紧张,四处逃窜,结果便使水不断波动,从而拥有充分氧气。如此,虽有少部分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但绝大部分沙丁鱼却得以存活,这便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 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巧用“鲶鱼效应”的场合有很多。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班课间操队伍去操场的速度很慢,而且稀稀拉拉的很不整齐。我就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能在三年级所有班级中,最快速最整齐地到达操场,我就给你们减作业;如果是最后一个到的,我就加作业。5结果我答应减作业的那几天,学生去操场的速度格外迅速,队伍格外整齐。因为这时,其他班级成了驱赶他们的“鲶鱼” 。 做班主任的,要

9、学会给学生设置适当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会成为促使他们成长的“鲶鱼” 。正如魏书生所说,当学生每天都忙于和别人竞争的时候,他哪里还有时间去想调皮捣蛋的事情。善用“鲶鱼效应”的班主任,又怎么会不轻松? 利用 “登门槛效应” 建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激?畛绦? 作为班主任,最让我们劳心劳力的还是学生的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主任心中的老大难问题。我想郑学志的“一句话作文”教学,能给我们启示。写作文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事,郑学志从“写好一句话”入手,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写作。他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奇、情、理、趣” ,基础差的写得通顺自然。慢慢地,学生都有了遣词造

10、句的信心。他还让学生写下这样三句话:“我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至少能写出一段好文字吧?”“退一万步说,即使我连一段好文字也写不出,至少我能写好一句话吧?”“每个人都有写好一句话的能力,难道我就不行吗?让我成功地从写好一句话开始!”就这样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登门槛效应”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何为“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效应”是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艰巨的要求。即将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细小目标的实现,最后完成较大的目标。 6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对于那些“问题孩子” “后进生” ,不能一下子要求他们有多大的进步,也不能给他们设定太高的目标,而是要采

11、用目标分解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他们设计“跳一跳,够得到”的可接受目标。一旦他们够到了初级目标,就给予他们相应的认可,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完成下一个目标,直至实现最终目标。反之,他们会因为目标的不可及而失去兴趣甚至自暴自弃。 其实,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一书里,还隐藏着许多心理效应的无形运用,比如“留面子效应” “名人效应” “最后通牒效应” “边际递减效应” ,等等。我这里只是截取书中的一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个简单的对照。通过这样的对照,我更加坚信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得来的,成功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我们看不到的规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书中表面上的“偷懒”实际上要求着我们,要花更多的功夫去研究学生,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如此才能让班级管理更轻松。 【王佳佳,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蚧剖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