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370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尤其是儿童,这种需要更为迫切。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为此,教学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一、给学生更多“问”的权利 思维往往从“疑”开始。作为教师,首先要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空,引导他们大胆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给予学生更多问的权利。

2、(1)“问”在课题处。让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教学“通分”时,先让学生提问要学习的问题。即:通分的意义?为什么要通分?怎样进行通分?通分是根据什么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问”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似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可联想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实践经2验进行质疑: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是否可以把梯形割补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而推导出来? (3)“问”在知识的易混处。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或

3、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如在学完“约数和倍数”后,质疑:“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和分解因数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问”在课本的结论处。就是对课本中已有的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如学习“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学生问:“比大吗?”这些就是对课本结论大胆进行质疑。 (5)“问”在知识的应用处。如有一根长 12.56 分米铁丝,围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的

4、面积各是多少?最大是多少?让学生寻找为什么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给学生更多“探”的空间 课堂上,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印象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教师要有机地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零打碎敲,不频繁问答,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教3师绝不包办代替,对于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研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角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四个不同的活动角,分别是:角的两边都很短;角的一条边长一条边短;角的两条边都比较长;角的两条边都很长。让学生自由地转

5、动角边、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思考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随机出示导向性问题:(1)怎样才能把角变大?怎样才能把角变小?(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在摆弄活动角,在组内比较、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画得长短无关”,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掌握知识。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而且因为规律是学生自主发现,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所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就学得扎实,记得牢靠。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验证。(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各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6、(2)算一算:把三角形的度数加起来,看看是多少度。(3)折一折:把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编上号码对折。(4)拼一拼:把对折的三个内角拼一拼,看拼成一个什么角,是多少度。(5)想一想:把正方形纸板沿对角线对折成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利用正方形的四个内角 360 度,从而推测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了“导演”,学生则变成了“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4上的主体地位。 三、给学生更多“讲”的机会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7、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构建。如有一位教师教学24 时计时法一课时。当学生给计时法起名之后,老师故意问:“日常生活中多用 12 时计时法,为什么电视上要标 19:00,而不是标晚上 7:00 呢?”从而创设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

8、答:“其实标晚上 7:00 也可以。 ”“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 “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 ”“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用 24 时计时法好,标上 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 。 四、给学生更多“练”的实践 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实践对于知5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热情地运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应用知识情境:老师有 5000 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再如教学“元、角、分”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份作业:(1)请你调查下列学习用品的单价:钢笔、圆珠笔、三角板、直尺、小刀、铅笔。(2)你用 5 元买学习用品,你准备怎么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根据单价作出各种不同、合理的选择,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编 / 郑秀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