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讲人:纪政文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及文化发展的基本内容。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4.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 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部起来。 毛泽东,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
2、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江泽民,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胡锦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
3、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文化,一般说来,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现在所说的文化,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和“化”最初是分开的使用的,后来才合在一起。 古代“文”的本意是“纹”,即纵横交错的“纹理”。后来,文又引申为文采、文字、文章、条文、品行修养、礼乐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形如网
4、络,所以文又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引申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周易,兑,震,坤,艮,坎,巽,乾,离,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即品行修养、礼乐制度等,这是“文”的内容,是一个名词,而化是一个动词,是实现文的方法原则。意思是用礼仪制度教化人民,以文化之,就是文化。这已经接近现代文化的含义。文化就是用一定的思想理论、制度、规范教化、教育人,使人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西方的文化概念也与人的生活、道德、知识、信仰、习俗等有关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在华夏大地产生和存在的文化。狭义上主要指以产生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文化开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在
6、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比肩于欧洲之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后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推崇,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术被束缚,人们思想被禁锢,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相较于世界近现代文化,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说教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价值观,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尽管这种文化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但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它已不适应我们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用以
7、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衰落。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改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并探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时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理论产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思想武
8、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指导;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向现代科学进军: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
9、的知识分子队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没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搞自由化就要把中国引到资本主义道路,就会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
10、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决不能削弱 强调党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3)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强调发
11、展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发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12、价值观。 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中共十六大以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只有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
13、会主义荣辱观。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软实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
14、过程。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要求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同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历史相因、空间并存关系,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开放原则.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犯了“阶级斗争为纲”错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
15、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和谐文化作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2.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 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文化纲领和政策的制定,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第二
16、,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 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第三,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我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第四,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
17、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加坚定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信念,极大焕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
18、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所蕴含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产生了对事物评价的不同价值观念,并以此来判断是非,确定自己的言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19、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统一意志,共同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向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既肯定主流又正视支流。既坚守基本的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与引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认同,同心同德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有助于人们焕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们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发扬和谐精神,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二)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众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
21、文关怀。 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防止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让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坚持重在建设,着力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要大力建设共同理想,大力建设精神力量,大力建设道德风尚。,三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就是
22、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要求。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四是坚持持之以恒,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伴随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脚踏实地、扎实推进,长抓不懈、久久为功。要把社会主义核
23、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基业工程,建立经常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保证这项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建设能够一代一代地抓下去。,第二,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三,全社会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到制度设计
24、、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所在,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涉及诸多方面,从根本上说,以下两个问题是首先应当解决的:第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怎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其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 其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上,要走出“多元化”
25、的误区。,第二,怎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一,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关键是要把握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
26、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其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真正用这一理论体系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种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
27、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文化软实力显示、促进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
28、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目前,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与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二)推进文化传承、借鉴与创新,第一,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29、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坚决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
30、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上下工夫。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第二,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
31、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当承认,西方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在人类以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进步的理沦和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也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 由于历史
32、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有其消极或腐朽的一面,存在着错误、落后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闭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择善而从而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三,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需要大力
33、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内容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文化业态创新等。,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更新,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自觉、创新的行动,就难以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体制机制创新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清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只有通过内容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
34、受。形式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生存、传播和发展都需要或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形式。通过形式创新,可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创新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创新之路。,一要明确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文化创新。二要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 三要植根历史文化,在继承优乏传统中推进文化创新。四要着眼群众需求,在服务人民大众中推进文化创新。五要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文化创新。 六要掌握现代科技,在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推进文化创新。,(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共十六大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
35、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共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共十七属六中全会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的表现,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二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增强民
36、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二是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三是构建人文交流机制。 四是发挥各方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 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