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绿色洒满上海传媒一 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前提。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正日益成为上海媒体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量化考察和研究新闻媒体关于生态环境报道的新闻与评论,可以发现:一,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二,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三,市民对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参与程度。总之,媒体对生态环境的报道,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的官员、公民及新闻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一把标尺。 解放日报 、 文汇报 、 新民晚报传统上是沪上有代表性的三份纸质媒体。这些年它们在反映、促进上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三份报纸环境报道的统计与分析,考察上海环境新
2、闻的长处与不足,并就改进今后沪上的环境报道陈述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与看法。 二 笔者统计了 2002 年 3 月 1 日至 4 月 5 日共计 36 天解放日报 、文汇报 、 新民晚报有关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新闻与评论,按不2同内容分列如下: 类别 解放日报(篇) 文汇报(篇) 新民晚报(篇) 生态 气候变化 2 6 8 荒漠化及沙尘暴 7 14 14 生物保护 7 2 12 生物入侵 1 2 基因技术 1 2 6 保护区 1 生态破坏与建设 5 8 12 文物保护 2 1 合计 26 34 53 资源 森林与绿化 28 21 38 水 11 23 40 矿藏 2 1 合计 41 44 79 环境
3、 污染及治理 12 15 30 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 16 7 12 食品污染 5 1 经济管理手段 2 2 5 法律法规 2 2 4 自然灾害 2 合计 37 26 34 可持续发展 战略策略 7 7 4 3理念、文化 2 3 规划、公约 1 1 2 ISO14000 1 合计 10 8 10 其他 环境教育与宣传 2 公众参与 3 绿色壁垒 1 环保投资 1 2 1 合计 1 2 3 总计 115 115 202 三 在统计分析三报关于生态环境的 432 篇新闻与评论中,笔者有下列主要发现: 第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三家报纸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在“内容为王”的竞合传播时代和“版面如
4、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报道是三家报纸一日不少的重要新闻,日均发表 4 条。这直观的数量指标表明,环境意识已经在三报主管和新闻工作者头脑中扎根,宣传环保已经成为三报自觉的责任和风气。运用环境新闻学评价指标考量,三报平均的环境关注度是高的。 第二,环境报道的重点话题日趋凸显,这就是,以水、树、噪声、食品和住宅安全、防止生物入侵作为上海市环境报道的焦点。如解放4日报的上海“十五”期间将投 360 亿元构建和谐水环境, 文汇报的“拧开龙头能饮不是梦” , 新民晚报的“都市里的水乡”等报道,都是突出“水”字做文章。 文汇报报道今年建绿指标 1300 公顷, 新民晚报的友谊林种下申博情, 解放日报
5、植树节为了绿色家园等报道,都是围绕着植树、绿化进行的宣传与报道。 文汇报的报道:居民楼下是舞厅,音乐噪声扰人烦, 新民晚报的报道:夜半船运声,惊梦知多少,集中呼喊出治理城市噪音的紧迫。针对我国加入 WTO 以后生物入侵的危急形势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对上海水道的危害日趋严重, 解放日报及时提出关注和抵御“生物入侵” , 文汇报提出立法保护优质种质资源,大篇幅报道上海截获三种有害生物等消息。针对吃什么不放心什么的严重形势, 解放日报提出立法保护食品安全的主张。 文汇报和新民晚报也都以食品安全为核心,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报道。 第三,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与经验。篇幅大小根据内容轻重灵活掌握。报道江泽民在中
6、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用了很大的篇幅。上海截获三种有害生物,用了大半个版,又是消息,又是图片,又是资料,还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组成一组完整的报道。小的则只有几十个、上百个字, “豆腐块” 、 “萝卜干” ,都使用。十八般武艺配合,既有消息,又有评论;既有文字,又有照片;评论中有洋洋洒洒的大文章,也有来自基层百姓的小言论。此外,还有述评、诗画配,丰富生动,可读性强。三报关于水系蓝图、绿色项链(林带)的版面,处理得体大方,抢眼靓丽,看上去美不胜收。这预示着,今后环境报道的版面,很可能是报纸出彩的“黄金地段” 。 5第四,着力引领和唤醒读者的环保参与意识。这里特别要提到文汇报的文汇时评专栏和
7、新民晚报的绿色家园专版。笔者统计的时段中, 文汇时评发表了许多富有建设性意见的环保主张,如钱正英的建设节水型社会 、曲格平的师法自然,创建人类新文明 、沈骏的向可持续发展要“绿色增长” 、诸大建的资源环境指标应有所提高 、程东红的消费也要讲“科学” 。 绿色家园是沪上报纸少见的办得相当成功的环保专版,每期都有新内容和新特色。此外,环境报道也较政法、财经等领域更多地运用批评性报道,如新民晚报爱绿意识比植树更重要、美丽滨江怎成垃圾堆, 文汇报植树切莫变“植数” 、设一个“浇树日”如何、植绿更需护绿, 解放日报劣质塑料膜坑农、明天还敢吃什么等报道,更多地揭示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警示
8、、呼告的作用。多发表来自专家、群众的建议性意见和批评性意见,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参与程度,这是环境报道中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 四 作为参照系,笔者考察和分析了同一时段被业界公认为环境报道较出色的新华每日电讯 ,从比较中发现该报同沪上三报在环境报道方面的短长与优劣。 这一时段(3 月 1 日至 4 月 5 日)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的有代表性的环境报道 67 篇,相关链接(配合这些报道所编发的文章及资料)32 篇,6合计 99 篇,如果加上集纳稿件,则总数超过沪上各报。作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性报纸,在环境报道上能发表如此众多稿件,实在难能可贵。该报的环境报道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规模大,多视角,以全局性
9、的观察与纵向性的分析,显示出环境报道的大气与力度。3 月 22 日该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评论沙尘暴现象,主题是:我们应知道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头条先请专家分析,再请专家答记者问,解说许多群众关心的问题,并配发了短评还生态债要讲科学 。在一幅京城百姓捂着脸抵挡沙尘匆匆赶路的大照片右侧,在遏制沙尘暴北方同行动的标题下,编发了京、津、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吉林、辽宁等地区治沙防风的 8 条消息。该版的左下角刊出一条题为上海出现泥浆雨的新闻。版心正面安排一条立论尖锐的消息:权威专家指出, “10 年后北京将告别沙尘暴”的预言太乐观,从目前条件和工作力度看,沙尘暴只能减轻,无法彻底根除。这条消息具
10、有极大的警示和告诫作用。通观全版,可以看到这版报道决策全面,主题集中,规模宏大,分析深刻,新意彰显。沪上三报的环境报道,很少看到这样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与大力度的版面安排。 第二,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鞭辟入理地剖析问题,凸显环境报道的震撼力和警示力。3 月 6 日该报以半版篇幅刊出长篇报道:明天,我们还敢吃什么? ,编者按语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三尺餐桌虽小,但它事关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事关为人民服务的大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拿出百倍的决心,有所作为。配发的另一条消息提出,少评些“放心食品” ,多做些监督工作,陈7述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一方面餐桌污染现象比
11、比皆是,一方面“放心食品”不断评出,让百姓怎能放心?3 月 19 日, 新华每日电讯又刊出消息美国人吃得很放心 ,报道说,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国家,当欧洲国家为疯牛病和口蹄疫等食品危机所困扰的时候,美国的消费者对本国的食品安全却很放心。这主要归功于长期以来建立的严密监管体系及商家对于信誉的重视。这条消息后面,还配发了英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的教训的新闻,新闻写得具体、全面,一些做法,可资借鉴。同新华每日电讯这些尖锐地提出问题,又具体地介绍根治方法的做法相比,沪上三报尚嫌不足。 第三,以建设性报道和引导性评论提升环境报道层次,开创环境报道新局面。 新华每日电讯上的不少环境报道,既有尖
12、锐的批评,又有正面肯定与赞许,立足于推动生态建设和培育人们的环境意识。其中的一些环境报道,对实际工作将会产生良好的启迪、引领作用。3 月 7 日刊出消息饥饿的羊群在沙漠中寻觅每一根草 ,配发一张 8 寸大照片:可怜的羊群在阿拉善沙漠寻找可以食用的草根。在这组报道下面刊登一篇记者建议生态移民的稿子,读了之后,令人颔首。3 月 9 日的一条消息指出,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新亮点,建议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环保产业,为污染防治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建设性意见,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保与发展很有引导与启迪作用。相对而言,沪上三报的环境报道,除文汇时评经常发表一些建设性意见之外,就事论事、一事一报者居多,全面策划和深度报道显得不够。看来,沪上三报的环8境报道,尚有不小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