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拖带着印度在世界写作拖带着印度在世界写作 从安妮塔?德赛看独立后印度英语文学创作 印度英语文学是印度近现代文学乃至世界现代英语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印度英语文学逐渐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彼得?查尔兹所称的“六十年代以来英语文学最令人瞩目的转向”就是针对这一时期印度作家的英文小说、英国作家有关印度题材的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影响日益扩大而言。1971 年 V.S。奈保尔的在自由的国度里获布克奖,更成为这一重要现象的标志,作品虽然写的是某一不知名的非洲国家,与印度无关,但是奈保尔的印度血统一直让印度人引以自豪。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是二十世纪后期印度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坛崛起的标志
2、性作品。拉什迪在印度英语文学领域的影响不亚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语“三大家”(安纳德、纳拉杨和拉奥)。 “午夜的孩子”这个隐喻预示着独立之后的印度英语作家所要面临的各种困境:文化的割裂、国家的分裂、多元文化的冲击等。一个 1947 年午夜诞生的小孩身上集有诸多历史特殊性。可以说,他的成长史就是独立之后的印度成长史。他是历史的见证人,亲历了各种复杂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印巴分治、宗教冲突、孟加拉战争等。 “午夜的孩子”是个历史的隐喻,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作家2思想的历史缩影。独立之后的印度英语小说或多或少都有“午夜的孩子”身上所集有的特征。 独立前的印度英语小说多依赖于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印
3、度英语小说“三大家”的多数作品多表现为外倾性的美学特征。独立后的印度英语小说在美学上发生了巨大嬗变,受西方二十世纪文学主流思潮“向内转”的影响,外倾性写作已经不能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印度的文学艺术在独立后也开始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从社会生活表象转向人的精神本质。独立后,印度英语小说无论在主题还是在技巧上都深受西方小说影响。印度作家主体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丧失了统一原则,成为一个没有意义的荒诞世界。另外,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方法,作家从关注外部的社会现实转向内心世界。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以及这一过程
4、所带来的对社会与道德的破坏,文学倾向于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描写,而淡化对社会问题的描写。这种写作思潮与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思潮在印度的传播有密切关系,其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影响了印度现代主义的小说。 安妮塔?德赛是独立后印度英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人物之一。德赛出生于印度德里北部山区,父亲是印度的孟加拉人,母亲是德国人。她自幼在印度和西方双重文化氛围之下成长,以母亲一个“他者”的眼光看待印度;以父亲一个印度本土人的身份来感受印度。 3德赛的小说以描写人物心理意识为主,在印度英语文学史上,承接了独立前的现实主义写作和独立后的现代主义写作,为印度二十世纪文坛带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潮。德赛有
5、意淡化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把小说引向心理学和哲学,小说艺术技巧暗合了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重要转变,小说进展的动力从自我与社会两极对立的原动力变为自我内心意识的驱动力。德赛的小说重点表现现代社会中矛盾的自我,这些人物不再是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形象,而是社会变革中敏感的女性群体和孤立无援的社会边缘人物。 德赛前期的创作聚焦于刻画女性个体面对现代社会的压抑感和悲观意识以及她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心理的异化。德赛的首部长篇小说哭泣吧,孔雀在英国出版,小说通过对女主角玛雅的心理描写表达了现代印度社会中产阶级女性萌发的寻求自我的意识。在这一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印度女性试图在自我与传统印度家庭、社会之间找到平衡。在传
6、统男权中心的生活模式中,诸如童婚、 “萨蒂”等制度都是对女性的摧残。印度独立后,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试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建构理想的生活模式。 哭泣吧,孔雀中的玛雅曾渴望成为和丈夫平等并互相尊重的独立个体。然而她没有意识到在当时社会,传统的家庭模式仍旧根深蒂固,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极端行为。 哭泣吧,孔雀中大量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运用使德赛被誉为“印度的伍尔夫”,在印度英语文学史上,哭泣吧,孔雀成为一部标志性作品。 4在德赛的写作经历中,对她的创作造成巨大影响的莫过于 1947 年的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是南亚次大陆建构后殖民独立国家过程中的巨大创伤。作为亲历这段惨痛历史的作家,德赛在多部作品中都以弱势
7、群体女性视角描述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德赛生活的北印度有深厚的伊斯兰文化传统,乌尔都语是穆斯林的语言,但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在北印度成为一种没落的语言。德赛以对乌尔都语诗歌的书写揭示印巴分治的历史创伤。 白日悠光中的拉贾是一个印度教男孩,由于喜爱乌尔都语诗歌而和隔壁穆斯林海德阿里一家结下深厚友情。印巴分治不仅给拉贾一个人,也给印度一代人带来集体的创伤和失落。从小根植下的历史性悲伤给德赛造成了巨大心理阴影。这种伤感情绪是她很多作品背后不可忽略的情感元素。 很多印度英语作家都有远离印度在国外写作的经历,“身份”问题是他们在写作中所必须面对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近不惑之年的德赛离开印度,开始旅居
8、国外。自此,德赛的创作题材也随之逐渐偏离印度,转向后殖民写作。但正如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所认为的,每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在旅行和生活,然后又不停地回到他所拖带的世界里去。德赛拖带着印度在世界各地旅行和写作。随着二战结束后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一些来自前殖民地的作家开始了“逆写帝国”的文学行动;旅行写作成为后殖民地作家解构殖民主义表述传统、重建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文类之一。德赛作为来自第三世界的精英阶级,她的旅行写作显然带上了5“逆写帝国”的文学特征。在后期多部小说中,德赛的“旅行阶级”身份分化为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多个角色,他们多数到印度寻找精神家园,对印度文化的仰慕和追寻解构了西方作家的东方主义
9、文学姿态,其中对印度文化的书写也是身居国外的德赛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对德赛来说,印度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她的情感中。身处强大的西方文化之中,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经验不断地刺激她的创作。 斋戒?盛宴就是一个创新,小说主角乌玛和阿伦是印度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两姐弟,姐姐乌玛在印度生活,弟弟阿伦在美国留学。德赛在情节上制造出强烈的文化冲突效果。她无意于对两种文化进行孰优孰劣的简单比较,但其印度本土主义的文化倾向是不言而喻的。潜藏于小说中的印度神话叙事模式是其创作的新颖之处,“斋戒”象征着“独身” 、 “禁欲”;“盛宴”象征着“欲望” 、 “情欲”,两种文化在隐含的神话叙事模式中达到冲突的顶峰。在德赛看来,印度文化是一种节制的、克服自身欲望的文化;美国文化则是放纵的,有关欲望的文化。面对强大的美国文化群落,主人公阿伦身上体现出的印度文化群的特征显得非常特殊。他对新学期生活表示焦虑和不安,也是文化缺乏同一性所致。 印度独立后的英语文学,以德赛的创作经历最具典型性,其他作家也如同她一样,似印度教徒般地在文学圣地里朝圣,在多元文化的国度中体验个体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