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79530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时评的困境与出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时评的困境与出路与近年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紧密相联,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势。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在很大意义上不仅是新闻题材的竞争,更是新闻解读的竞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以强化新闻评论来解读、分析、评判新闻事实,日益成为近几年众多媒体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时间,新闻评论尤其是作为快速评论的新闻体裁“时评”重又焕发生机,蔚然成风。 一、时评还能走多远 作为一种快速新闻评论样式,与传统评论相比,时评的鲜明特点在于更加注重“应时而评”,追求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更加注重话题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追求思想的原创性;更加重视容纳民间的声音,

2、追求题材的广泛性与社会性。时评的这些特点,被不少学者认为体现了“新闻本初意义上的回归” 。显然,时评的一个重要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不仅开始使人们逐渐摆脱长期形成的那种新闻评论高高在上、枯燥乏味、沉闷呆板的思维定势,而且对其反映民意、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赋予全新的认知,并给予真切的认同。 2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时评的兴旺,在所谓“媒体竞争进入观点时代”的欢呼声中,有一种声音认为,所谓时评,无非是公民表达自己见解的“实用性文体”,就像写信是一种实用文体一样,它所满足于人的,无非是“表达”;它所要求于人的,无非是表达的“效率” 。还有人因此推崇所谓“时评热”推动了“媒体市场化的走向” 、带来了“多元化

3、的思想” 。这显然就缺乏一种应有的理性思考的态度。新闻评论重在说理,如果说新闻是客观反映社会现实,评论则是主动表明媒体对于新闻的态度。这就意味着,新闻评论能否入耳入脑、打动人心,关键在于理论说服力的强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固然不应当是呆板的说教,但不等于就可以不经过大脑思考,更不应当向庸俗的“快餐文化”看齐。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前一层面的问题在新闻评论中比较突出的话,那么,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则要特别注意后一层面的问题,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此来反思和衡量近年来的“时评热”,在热闹与繁荣背后,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只讲时效竞争而缺乏选择判断。这表现在对社会“

4、热点”不加选择,心浮气躁,一拥而上,恶性炒作,犹如赶集。如此刻意追求所谓“第一时间”,往往是真知灼见少,经不起推敲的应景之作泛滥。有学者批评说:“时评写作进入时效竞争的阶段,思考已经不重要了,正像痢疾患者,吃了就拉,不需要胃肠,有直肠运动就行了。 ” 3二是追求眼球效应而忽视理性思考。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哗众取宠,冷嘲热讽,片面判断而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甚至一味“说不”,搞“质疑一切”的“棒杀” 、毫无价值的抬杠,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类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滥评” “妄评”,绝非正常的善意批评,不仅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容易引起人们思想混乱。 三是一味夸夸其谈而不讲专业深度。一些时评作者被称为

5、“万金油”,似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法律,样样“在行”,其实很多是想当然,说理肤浅,甚至错谬百出。包打天下,云山雾罩,在写作上常常是“据报载”开头,“分析一下很有必要”展开,“体制机制问题”收尾。大不了克隆一些不求甚解的新式名词,抄录几段人云亦云的套话空话了事。貌似深刻,实则空洞,以致平庸之作迭出,雷同之语成灾。 显而易见,时评在功能凸显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中的困惑乃至困境。面对表面虚热而思想贫乏,乃至庸俗低俗的时评“快餐文化”倾向,有人发问:时评的路子是不是越走越窄了?有人更极而言之抨击说:时评“脑残了”!值得关注的是,有的报纸的时评版,一度轰轰烈烈而来,忽然间就不见了踪影;有的或者

6、压缩版面,或者拉长周期,“缩水”严重。 争议、质疑,固然与时评的兴起与繁荣一直相伴随,但时评庸俗的“快餐化”倾向所呈现出的价值迷失甚至困境,绝非“新闻本初意义上的4回归”,而恰恰是某种不应有的“偏离” 。 二、谁在“制造”时评 “回归”怎么会出现“偏离”? 媒介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塔克曼在制作新闻一书中提出:新闻是“社会建构的现实”;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建构方式”限制了我们对当代生活的分析性的理解。 如果这种思考有点价值的话,那么,回过头来具体到对时评困境的分析,就不能局限于对时评文本本身的语义分析,而应扩展到考察时评作为一种知识和思想的表达样式,其“建构

7、方式”或者说“生产机制”所面对的种种“快餐式文化”因素限制。 快餐式文化产生的背景是市场化商业化的利益趋动,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所谓“文化工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标准化”生产要素“整齐划一”的规模化经营,是“快餐式文化”实现成本低廉化、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产品的这种“标准化”,在放大效益规模的同时,必然压缩思想空间“类型化” 、 “程式化” 、 “趋同化”,是“快餐式文化”无法摆脱的宿命。在这方面,针对时评作者的趋同、话题选材的趋同、行文写法的趋同,以及娱乐化倾向的趋同等等现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5实已经有意无意地触及问题症结所在。时评的困境,似乎就提供了这方面一个活生生的知识社会

8、学样本,其具体表现在: 1.公民写作“写手化” 。表面上看,时评写作似乎已经到了“公民写作”的程度,什么人都能写时评,什么人都能发表时评。但其实不然。翻翻不少报纸的时评版,经常出现大名的作者,事实上也就那么几十个写手。有的人甚至笔名五六个,一天能写五六篇,天女散花般撒向各地报刊。有研究者调查了某大报一年的时评版,发现发稿数量居前 20 位的作者,大多是报纸或者网站的时评编辑或评论员。如此一稿 N 投,月入上万,并不稀奇。作者的这种“写手化” “圈子化”现象,被讥为公民写作“写手化”,甚至是“伪公民写作” 。这离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写作,显然有着很大距离。 2.公共话题“排行榜化” 。有研究者在分析

9、时评话题相同的原因时,指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门户网站的新闻,绝大多数克隆自报纸”,“然后,评论写家们都上网找选题。通常,选题大多来自网站的新闻首页。 ”话题一窝蜂扎堆在首页最“出跳”的那几条新闻上,看上去似乎火力很“集中”很“生猛”,其实无形之中把时评的眼界与思想应有之丰富性都“格式化”了新闻网站首页的“新闻排行榜”,变成了时评话题的“过滤器”这恰恰是对现实世界丰富性的一种遮蔽。实际上,时评的热点,应当来自社会,来自生活,来自群众。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群众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决定了时评的选题应当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时6评家如果心里装着社会,装着群众,就不会只有“排行榜”思维。 3.公众

10、平台“媚俗化” 。对媒体时评作为公众意见平台的价值取向,保持一种清醒的认知,无疑是时评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前提。可惜的是,当报业竞争进入所谓“观点竞争时代”之际,一些报纸并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受众分析和价值定位,就仓促上马开设时评版,以致报纸的时评版遍地开花,但众多的时评版又彼此相似雷同,仿佛生着同一副面孔遍地开花的时评催生了一批时评写手,而报纸的时评编辑为了维持每天的版面,也不得不依赖那些立马可待、出手快速、四处投稿的“商业化”写手。甚至有些报纸,为了“抓人眼球”,不惜走越界出位的老路,偏离本报定位,以致标题庸俗、话题低俗、版面恶俗,仿佛“伪思想的街边小贩似的吆喝和贩卖” 。 三、时评为谁而

11、评 那么,时评究竟该往何处去? 一方面,当今时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闻评论已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的份内事,而开始扩大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手段与渠道。所谓“公民写作”,就是有关公共表达权利的一种相当理想状态的表达,这当然是一个最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已经看到,当下时评的庸俗“快餐文化”困境及其“娱乐化” “趋同化”特征,使得时评作为一种新闻评论7体裁的舆论导向功能变得扭曲,出现偏离。 直面时评困境,寻找时评出路,有几个深层次问题应当特别加以注意: 1.公共性问题 应当看到,传统新闻评论就其生产机制来说,其作者往往是由党报的职业评论员队伍组成。职业评论员素养的基本要求,就要时刻牢记新闻媒体是

12、党和人民的喉舌,时刻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是,伴随着时评的兴起,当把评论权交给公众的时候,必然遇到这样的新情况:公众因其自身利益的不尽相同,对事物的看法必然表现出多样化。而当时评以其观点和立场的“公开性表达”这一鲜明的公众性兴起时,也必然会在社会公共议题的观点互动上,更具开放性与选择性。不少学者们在分析时评这一新闻评论样式时,不约而同把“公共领域”研究与之相联系,原因也就在这里。 “公共领域”是由哈贝马斯所复活的一个富有意义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哈贝马斯在分析“公共领域”发展过程受利益因素限制影响时,特别指出:“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影响范围和力度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公共领域本身也相应地扩展

13、了,另一方面,它们越来越远离这一领域,重新集中到过去商品交换的私人领域。它们的传播效率越高,它们也越容易受某些个人或集体的利益的影响。 ”而当下时评的“快餐化文化”8困境,其实就是某种受市场利益以及某些个人或集体利益影响而“远离”公共领域基本特性的表现。面对时评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我们甚至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时评是为人民币而评,还是为人民而评? 事实上,任何由公众组成的公共舆论空间,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民众的不同观点,又对之根据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必要的整合。所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 “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就是此种社会心理基础的反映。而时评能否真正体现公共性,显然就在于是否本质上体现了这种不

14、可还原的公共利益,并以此为基石,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与公众利益最相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切入口,及时进行思考分析,来满足公众对新闻做出价值选择与判断的需要和权利。 2.责任性问题 这里之所以要提出责任性问题,既是针对时评庸俗的“快餐文化”不良倾向,更主要的是就提升媒体的社会责任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责任在某些媒体的确存在被淡化、被忽视、被忘记的危险。 人民论坛2010 年 3 月发表的有关调查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正在成为未来 10 年的严峻挑战之一。这不能不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深思。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9 年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媒体

15、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他强调,当今社会,“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9重要” 。 其实,时评即便是作为人们所说的公民“表达”自己见解的一种“实用性文体”,只要它客观上成为公开发表的新闻评论作品不是纯粹的私人写作,而是进入公共领域就理所当然具有新闻评论所特有的重要社会功能:引导社会舆论,提升社会责任。 应当看到,观点本身,必然是有倾向的。有倾向就必然有导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波动,需要时评工作者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导向,审时度势,紧紧抓住社会

16、热点,发表代表社会主流的观点和声音,积极提供有效引导。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要求的主要渠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引导社会舆论。 这就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包括时评在内的各种新闻评论所蕴涵的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只可强化,不可弱化。也就是说,首先理论必须是科学的,具有科学理论的说服力,能够正确地解疑释惑。其次,说理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的,方法不当,也不能实现科学理论应有的说服力。而能否经常拿出鞭辟入里、言之有据的评论,其实是衡量作为主流媒体的各种新闻评论之舆论导向是否正确、舆论功能是否强劲的有力标尺。 3.参与性问题 10有专家说:叫做“时评”的,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时评

17、;不叫“时评”的,也不见得就不是时评。这种说法,很耐人寻味。它至少表明,时评就其本来意义来说,绝不应该是同一个面孔的,而应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作为公众意见表达的一种手段与渠道,时评理所当然要表现出广泛的参与性,而不应成为若干“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与时俱进。 一定的内容总是需要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评论也是如此。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不少媒体根据自身不同的定位和特色,有的主打“专家论坛” 、 “名家视点” 、 “专家点评”等突出评论权威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栏目,抢占新闻评论的高端市场;有的侧重“大众话题” 、 “星期茶座” 、“有话就说”等群众性评论栏目,主攻评论的大众化市场。这些栏目作者层次各异,话题生动,有现实感、针对性,很受读者欢迎,取得各自独特的宣传效果,体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引导作用。可以说,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越丰富,公众的参与度就越强,参与面也就越广,舆论引导的效果也必然就越好。 有学者指出,“如今,通过愈益放开的新闻评论(它的典型空间形态是报纸的言论版),社会公众有机会直接使用大众传媒实现表达,因此,他们就自然面临着适应大众传媒的表达要求的问题。这不是在学一门专业,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