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影响与被影响的经济今年 9 月份,让中国人头疼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要去职,后小泉政权即将诞生。这在日本政坛上也算得上是一件大事。由于一意孤行的“怪人”小泉不顾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日本国内众多百姓的反对,屡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把中日关系搞得一团糟,导致两国政治关系几近冰点。小泉去了,后小泉政权的对华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中日经贸关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出于日本的国家利益考虑,后小泉政权对华政策可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日本同亚洲地区以及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也不
2、会因日本政权的更迭出现太大的变化。 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下降, 而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上升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 多年来,在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中,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间交往和人员交流也逐渐增加,现在平均每天有 1 万多人往来于中日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2到 2003 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 11 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 年以后,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相反,中国(含香港)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
3、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相互间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双边贸易总额仍在持续上升,2005 年中日贸易高达 184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2005 年 1-6 月中日贸易总额达 962.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投资国,对华直接投资势头良好。2005 年我国引进外资金额为 603 亿美元,同比为 0.5%的负增长,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达 65.3 亿美元,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 2.1 倍,同比增长高达 19.8%。截止 2006 年 6 月,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超过 560 亿美元,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 8.5%,超过欧盟 25 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的总和
4、。2006 年 1-6月,日本对华投资虽有所减速,但仍达到 22.4 亿美元,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 15%。 从 1979 年到现在,对华日元贷款累计总额已超过三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元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元贷款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已经大幅度下降,年度投资额已经从 2000 年的 2144 亿日元,降至 2004 年的 859 亿日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
5、来越小。 3综观 30 多年来的中日双边经贸合作的历史,虽然也出现了“东芝事件” 、 “两商社事件” 、日方对华个别农产品设限以及日方抱怨中国相关法律、规章变化无常、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投资环境不稳定等各种摩擦和困难,但主流是好的。 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之所以得到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的依存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中日之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日本经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缺少资源和市场,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高;而中国正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缺少资金和技术。中日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互补
6、性,只是在少数领域存在竞争。从长期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下降,而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上升。1996-2005 年期间,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的比重从 21.5%下降至 13%;而同期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从 8%上升到 17%,如果再加上香港其比重超过20%。 想想看,小泉去职后,不论谁当权,敢拿 20%的贸易市场和 15%的对外投资市场开玩笑吗? 也许是命该如此,后小泉的日本 断不可能采取过分偏离亚洲的路线 日本的特殊地缘,资源的贫乏和市场的狭窄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4个世界大国。即使经济上可行,政治和军事上也不可行。命中注定日本一定要依附于他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利
7、益将日本与其他国家紧紧地拴在一起。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战略伙伴的选择总是在亚洲和欧美之间徘徊。日本的国家战略先是从“脱亚入欧”转向“脱欧返亚” ,继而又转为“脱亚入美” ,现在“返亚”势头增强,日本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清晰地反映出日本的这种变化。在经济恢复阶段,日本主要从美国进口技术和生产设备,产出主要服务于国内需求,除了朝鲜战争“特需”之外,出口能力十分有限。高速增长时期,则主要是从亚洲和中东地区进口原料、燃料,从美国、欧洲进口技术和机械设备,向亚洲地区出口机械设备,向美国、欧洲出口耐用消费品。如表 1 所示,高速增长时期对亚洲的出口和进口大致保持在 36%至 30%之间。20 世纪 80 年
8、代,日本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羽毛逐渐丰满,已经不甘心继续作亚洲的一员,开始采取“脱亚入美”政策,扩大对美、对欧贸易,对亚洲地区出口从 1980 年的 38%下降到 1990 年的 35%,进口从 1980 年的 57%降至 1990 年的 42%。90 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长期萧条;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除金融危机的个别年份外,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尽快复苏,日本在增加对亚洲地区直接投资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到 2004 年,对亚洲地区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51.4%,与战前(1934-1936 年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而从亚洲地区进口比例竟高达 5
9、7.9%,远远超过战前水平。这说明,日本从“脱亚入美”转向“美亚并重” ,而且在“美亚并重”的总格局下,在经济上更偏重亚洲地区。 5历史总在与人们开玩笑,日本身在亚洲,却又不甘心与亚洲为伍,曾经试图脱亚入欧。但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迫使其不得不重返亚洲,这也许是命该如此。基于这一点,后小泉的日本断不可能采取过分偏离亚洲的路线。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日关系 好不到哪去,但也坏不到哪去 中日交往两千多年,有说不完的恩恩怨怨。但总体来看,友好的历史长于兵戎相见。日本孤悬于亚洲大陆之外,四面环海,自古以来便处于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大陆的影响之下,在当时,日本想逾越这个大国几乎是不可能,但又常常不
10、甘心。到了近代,中国国势衰退,日本才有了可乘之机,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丑剧,其结果尽人皆知,只能是一败涂地。 虽然历史已经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日本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算其历史。这也正是中国民众反感日本,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深层次原因。一个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历史的国家怎能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呢。日本善变的文化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没有是非感,并且在国际交往中惟利是图,毫无原则可言。这与中国人坚持正义,维护公理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 日本做梦都想成为“普通国家” ,成为政治大国。但要成为负责任的6政治大国,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很重要的是参与全球事务、承担
11、国际责任、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和信任。这就要求政治家有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战后德国迅速成长为欧洲的政治大国,与几代政治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旧犹太人区大街上的一跪轰动世界,赢得了被害者的宽容与世人的尊敬。可惜,日本虽然竭力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却鲜有能够支撑其政治大国地位的政治家。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仍旧生活在封闭的唯我独尊的民族保守主义藩篱之中,其整个社会思潮、国民心态和政治家的战略都缺乏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日本的后小泉政权恐怕也难以冲破这种桎梏。 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或者中强-日弱,或者日强-中弱。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基本上是日本人学习的榜样,中国对日本来说就是所要
12、崇尚的“强者” 。甲午一役,清军惨败,也让日本彻底放弃了对中国的崇尚。晚清以来,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不断上升,而日本却陷入长期萧条,此消彼长,使日本对自己相对地位的下降难以忍受。中国的重新崛起,给日本人带来了危机感、恐惧感,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民族自卑感。日本人还没有习惯中国的重新崛起和强大,因此它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散布“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崩溃论” ,企图与其他大国联手遏制中国、诋毁中国。 中日之间长期沉积的恩怨,诸如历史认识问题、领土问题等等,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经济上的紧密依赖关系,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魅力,又迫使日本无法离开中国。基于此,我们可以断定:在可预见的将来,7中日关系好不到哪去,但也坏不到哪去,后小泉政权自然也改变不了这种趋势。中国需要更强大,中国也需要让日本了解和习惯中国的强大。习惯了中国的强大,日本人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对后小泉的为政者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