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兽舍,一个无尽的话题1990 年到动物园后我就开始琢磨动物兽舍的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动物园的兽舍建设要遵循两个“为本”的原则,也就是“以动物为本”和“以人(游客)为本”的结合。兽舍建筑难也就是难在这两个“为本”的结合上。北京动物园在兽舍建设方面经过了大致四个阶段。 北京动物园的第一代兽舍是狮虎山、熊山、犀牛河马馆以及老的熊猫馆等,是苏联专家帮着我们设计建筑的。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求助于国外也是正常的,所以那时的兽舍都是典型的苏联式建筑。 那时的建筑多是笼舍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游客观看然后才是便于饲养员管理,最后就是安全和分割。所谓安全就是让动物跟游客。饲养员之间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2、别跑出来;而分割就是指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把动物分开,保持动物的谱系和血统,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混养的概念同一种里面的不同亚种也都是分开的。总的思路就是分不同的格子,把动物关起来,游人可以看;核心就是养好、关牢。 当时建筑材料远不如现在这样多,老百姓盖房子也就是土坯或者普通的砖瓦。而动物园的笼舍的地面能用水泥,墙壁上能贴瓷砖就是最高级的了,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是关爱动物,把能够提供的最好条件给动物。瓷砖和水泥地易于清洁,动物身上看起来也比较干净,以为这样就好了,从来没有考虑到动物的喜好和适应性。 2第二代兽舍是 70 年代建设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爬馆、海兽馆和雉鸡园。那时把铁栏杆换成了玻璃,当然
3、那时的玻璃没有现在那么大,舍内模拟一些动物栖息的环境,增加了一些水池子、树木等等,水泥和瓷砖还保留着。 当时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专门到动物园实习,了解怎么饲养动物。他们穿着雨鞋跟饲养员一起工作,从实用方面考虑设计方案,也第一次引进了绿色植物。比如两爬馆的鳄鱼笼舍由于动物是从国外进来的,要去野外了解它们的栖息环境很困难,只能翻阅一些资料和照片,来模拟野外环境,并且用玻璃把动物和游人分开,当时特别受游客的欢迎。这一代兽舍建筑开始考虑动物的环境了。 第三代兽舍建于 90 年代,以大熊猫馆、犀牛馆、大象馆,黑猩猩馆等为代表,追求一种立意和象征,外观设计上模仿动物的环境。比如大熊猫馆,外形上模拟了竹笋,室
4、内则设计成人工的山洞水泥栏杆上做出木头纹理等等。因为熊猫是国宝,所以建筑上的级别也要高。 金丝猴馆同样如此。金丝猴也是中国的国宝,虽然展馆面积不会像熊猫馆那么大,但是也应该足够体现它们的地位,于是设立了很高的网架。因为太高的空间对动物不安全,所以在中间部分做了间隔,上面部分的网架成了装饰。 第三代兽舍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来为动物服务。以前我们饲养动物,夏天动物热了,饲养员就拉一块人造冰来降温。而后来的熊猫馆就用了中央空调,海牛馆用了水循环和池水加温系统。熊猫馆还用了吸音的技术,顶棚上吊了一些大球用来减少噪音。兽舍用玻璃隔起来,也3减少了外界声音对动物的影响。还有,笼舍里面的灯光几乎都是可以调节
5、的开灯的时候可以慢慢调亮,不至于太过刺眼。为了游客的安全,我们在大猩猩馆和大象馆设了电网也就是束状展开的导体,会产生脉;中电压。这对智商比较高的动物有用,它们只要被电过一次就会记住,不会再靠近那个地方从而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兽舍采用了很多大型玻璃展窗透视的效果更强了,但还是没有摆脱钢筋混凝土。另外,建筑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来做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四代的兽舍建设,比如火烈鸟馆,还有水禽湿地和热带小猴馆等等。这次是以我们动物园的队伍为主,与设计部门合作设计的,因为我们了解动物的需要。比如斑马,它们的胆子特别小,从来不和游客接近,稍有动静就会撞笼子。观察分析后,我们认识到这
6、是因为活动范围太小,导致它们非常紧张;而食草动物一般凭借自己的速度和敏捷来躲避天敌,只有在比较大的活动范围中它们才会感觉安全。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扩大了斑马的栏舍,结果它们逐渐跟游客接近,健康状况也慢慢好转了。 狼舍,狐狸舍也是如此。狐狸的习性是要掏洞的,但以前的笼舍是水泥地面,根本无法掏洞,于是老在笼子里面转圈。笼舍改造后变成了泥土地,这种异常行为就少多了,刚搬了笼舍就生了一窝小狐狸。这就是更大程度模拟它们的环境和顺应它们的习性了,要是只让建筑设计师来设计,是难以做到的,因为这需要饲养员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兽舍的建设要与动物饲养密切结合。 4同时,我们在逐渐重视环保,专门立课题研
7、究油漆和涂料对动物有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使用的材料都尽可能环保。比如兽舍保温,并不是所有空间温度都一致,而是有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有的角落达到这个温度就可以了,周边的温度可以低一些,这样既给动物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加舒适也可以节约能源。节水设计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动物水池现开始利用水的循环和过滤。 说起来,第四代就是更多考虑了动物的感受和游客的观赏,注重环保和节能等等。 动物的兽舍建筑跟一般的民用建筑不同,没有可以借鉴的建筑标准和设计规范。每种动物的习性都不一样,人类对它们的了解需要长期的过程,这里面有着解决不完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的队伍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我们第四代兽舍建设刚刚开始,等待我们的还会有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兽舍的改造。 (本文作者系北京动物园副园长,文章由本刊记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