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纪之交的上海,信息化进程显著加快。在此背景下,市民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有何突破性(非常态)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 1999 年 11 月、2000 年 5 月先后进行了两次随机抽样(电话方式)调查,并与 1997 年 12 月实施的同类调查加以比较,获得若干重要发现。初步报告如下: 一、大众媒介的综合影响力排序变动 1997 年的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上海市民的综合影响力(包括接触率、时间量及评价)之排序为:电视广播报纸。而 1999 年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短短的两年中,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言之,上述状况已转变为:电视报纸广播。传媒
2、市场竞争之激烈、变动之频仍,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看一下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频率。 1999 年的调查显示,四大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中,上海市民接触最多的仍然是电视,只有 36的人不看电视;接触最少的是杂志,有近 381的人不读杂志;广播的接触率下降最为明显,不听广播的人竟达 341,与杂志接近,不过,广播的稳定接触率(即“每2天”与“经常”接触的比例)尚维持在 50的水准,大大高于杂志;与广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的接触率一跃超过广播,只有 49的人不读报,其稳定接触率达 798,比广播多 30 个百分点,与电视只相差 6 个百分点。 (详见表 1) 其次,观察一下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
3、时间量。 与两年前相比,上海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时间无论总量抑或单一类别量都减少了。听广播时间减少最著,约 16 分钟,跌进了半小时,这与上述接触率的变化相一致;接着是看电视,减少约 8 分钟,但仍维持在一个半小时以上;然后是读报纸,减少 4 分,市民每天仍花费约 40分钟;读杂志减少最微,为 1 分钟,但因其基数最小,仍属居民接触时间最短的媒介。 (详见表 2) 综而言之:(1)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时间量,出现了显著的整体性压缩。短短两年,减少近 30 分钟,减幅达 146!如后所述,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网络媒介的强力竞争;(2)在此背景下,四大传媒内部必然发生“势力地盘”再争夺、再调整的局面。不
4、过,从时间量看,除广播损失惨重外,其他三种传媒都基本稳住了阵脚;(3)再就接触率而言,由于 1999 年调查和 1997 年调查所设置的指标不完全相同,故不宜简单比较,但大致可以推断:广播确实发生了空前的大幅度“滑坡” ,而报纸却“稳中有升” ,且幅度不小;(4)由此,上海传媒市场的序列模式从“电视广播报纸”演变为“电视报纸广播” 。这看来不是暂时性现象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看,前一种为“过渡模式” ,后一种为3“成熟模式” (再一种为“初始模式” ,即:广播电视报纸) 。就是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的提升,上海传媒格局似已完成了从“过渡模式”向“成熟模式”的转换。 对报纸来说,这种变化令人喜
5、出望外。尽管传媒竞争进一步激化,报纸市场不仅没有萎缩,似乎还有扩张的空间。实际上,这并非偶然。1997 年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上海市民既青睐声像媒介,同时也没有疏远印刷媒介。对比广播,报纸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其深度和解释力,因而难为电视所替代。 但必须指出,广播固然面对严峻形势,报纸乃至电视也不宜过于乐观。1999 年调查就市民未来接触各种媒介的意愿,进行了解的结果是:23 以上(683)将改变现状。具体地说,他们将更多地接触的媒介,依次为电视(345) 、互联网(264) 、报纸(232) 、广播(100) 、杂志(77) 。显然,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挑战传统媒体,已不是“纸上谈兵” ,而成为
6、“烽火连天”的现实。 (详见表 3) 二、网络媒介的崛起及其影响 1997 年的调查曾考察各种媒介在上海的普及状况,当时发现:传统媒介趋于饱和,新兴媒介异军突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电脑和网络。当时,上海市民家庭电脑拥有率为 183(与日本 1995 年调查的同类数据 224比较,仅相差 41 个百分点) ,使用率更高达 302,然4而,接触互联网者即所谓“网民”的人数比例很小,只占 11。两年以后,这一局面发生了如下变化:市民家庭电脑拥有率上升为 211,使用率上升为 341,尤其令人吃惊的是, “网民”比例急剧上升为289,从微不足道的约 1100 迅猛发展到超过 14,堪称“世纪速度”!
7、 表 4:1997-1999 年上海市民拥有、使用电脑状况之比较(%) 表 5:1997-1999 年上海市民接触互联网状况之比例(%)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 20亦即 15 以上,它就跨越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 38 年,电视用了 13 年,而网络只用了 5 年。那么,上海呢?从 1995 年 5 月(即互联网在上海建立国际节点之时)算起,不到 5年,网络就“普及”了。 毫无疑问,这一事态具有巨大冲击力和深远影响。传统大众媒介的生态(包括市民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生态) ,由此发生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一,如前所述,市民接触四大媒
8、介的总时间量明显减少。据调查,这与网络媒体的崛起直接有关。 (详见表 6) 其二,市民,准确地说应该是“网民”开始把网络作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如表 7 所示,其排序已十分接近广播。虽然与电视、报5纸尚有较大差距,但不难预料,差距将日益缩小。 还需要指出, 。如表 8 所示,在具体个案中,当发生重大事件之际,对期待了解信息的“网民”来说,网络的重要性不单远胜于广播,甚至超过了报纸,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媒体” 。 网络在报道方面的优势、强势,由另一组数据也获得支持。从表 9可以看到,新闻、信息功能最为突出,压倒了人际交流及其他各种功能。其三,网络将快速、全面地介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实
9、际上,表 9同时提示了网络功能的多样性、丰富性。表 10 则清楚地显示, “网民”对有些功能(如高居首位的“购物网上支付” )之所以疏远,非不欲也,实为条件(时效、费用、安全性等)尚未成熟。换言之,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当然不限于报道、信息领域,而是全方位的竞争。 对互联网在中国能否“普及” (即突破 20)及其速度的估计, “网民”十分乐观。952认为“能” ,48认为“不能” ;在持肯定意见者中,预测花费时间“十年之内”占 822(其中, “三年之内”286、 “五年之内”286、 “十年之内”250) , “十年之后”只占 178。就是说,大多数(34 以上)为乐天派。 确实,今后十
10、年之内,应该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全面6展开、日趋激烈的时期。其间,整个媒介产业的生态将持续变动,呈现一系列难以预料及富有戏剧性的情景和高潮,我们拭目以待。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这场媒体大战的硝烟散尽之后,将得到什么结局?调查结果如下: 网络取胜,完全取代传统媒介 32 网络取胜,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介 290 各有所长,打成平手,相互补充 580 传统媒介仍将保持优势 98 其他说不准 0 “上帝”的声音,发人深省 注释: 参见:面向 21 世纪的上海市民与媒介文化 ,载新闻大学1998 年秋季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1997 年 10 月中国大约有“网民”62 万人,1999 年 12 月增长为 890 万人,增 13 倍。差不多同期(即 1997 年 12 月至 2000 年 5 月) ,上海市民中的“网民”由 8 万人发展到 200 万人,增 24 倍。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更快,所占份额也明显增大。参见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192 页、南方周末2000 年 2 月 11 日第 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