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如何结合中学教育实际,
2、探索中学地理改革之路,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地理知识是人的社会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向中学生普及地理科学知识,包括自然地理方面知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人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早在 1929 年就说过:“地理教学的宗2旨在于养成健全之国民。使学子能以世界眼光推论时事。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缺乏地理知识,充满迷信思想和孤陋寡闻的人,一个对家乡、祖国、世界缺乏了解、缺乏感情的人,是很难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信息交流频繁、社会联系复杂、产业和职业瞬息万变的社会。 我在教
3、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如在讲授中国的主要山脉时,不仅介绍中国一些名山,还注意知识扩展,如长白山脉是东北的主要山脉,那里有著名的旅游景观长白山天池,天池是一个火山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状况,以及如果去长白山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在学习日本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哪些经验我国可以借鉴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在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 二、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始终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世纪地理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4、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进行,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应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的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犹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3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通过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如在教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中,教师所设问题,安排的教学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喜悦。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每一个人都希
5、望获得成功,每一个人只要付出一定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每个人都有收获。 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如在讲授地图时,给学生出二则谜语:“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 ;或者“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又如在讲世界的时区和日界线时这是较为抽象的,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孕妇,乘坐海轮横跨太平洋,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女婴,船向东行驶几分钟后,又生下一女婴,先出生的当然是姐姐,这一天正好是二零零零年一月一日,而后
6、出生的妹妹出生时正好是1999 年 12 月 31 日,于是妹妹的生日比姐姐大了一天,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主动动脑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就相应提高了。 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除师生的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的交流。课堂氛围是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都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4教师应投入、倾注情感,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氛围始终处于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更加积极的思维,自信心增强,智力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探究
7、性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中设置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识的困惑,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使问题情境中的命题与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有关的背景观念和先前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从而主动地投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同时要讲究教学艺术,努力做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
8、。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 ,又服务于“学” , “学”源于“教” ,又受制于“教”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5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
9、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例如,在学习“地理”第二章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热力环流
10、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 (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 (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 6()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等。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地理”第一章的读图思考活动
1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可从以下二个方面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第二个小孩子的问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冷,而中午的时候热。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请思考讨论。引申问题:为什么在远日点北半球却是夏至日,而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至日,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展开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应蕴涵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提问中
12、抓住了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如“地震” ,书中没7有谈及怎么逃生,教学时可通过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室、高层住宅如何避灾,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用图、画图的能力。四、地理教学中注重个性化教育 知识经济已叩响新世纪的大门,创新人才必要的条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个性是
13、滋生和培育创新能力的丰厚肥沃的土壤,人的个性充分发展,必然会提供个体更为强烈的创造欲望,更为丰富的创造机会,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更富激情的创造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个性化教育,如在活动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自己了解的知识,在介绍新疆时,学生不仅说出新疆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特点,还用一段优美的舞蹈向同学展现出新疆的民族特色。 五、现代化的地理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的承载媒体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特征,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信息革命,对教育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挂图、板图、插图等不能抛
14、弃,但多8媒体教学,能够解决传统地理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问题,抽象而又宏观,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弥补这类课业的遗憾。通过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的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缩短时空距离,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静为动,吸引学生注意力,由于多媒体教学具体通过信息传递的优势,通过声、形、图、文的有机结合,让学
15、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引发主体兴趣,将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获取知识。 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思想教育 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下转 16页) (上接 32 页)内涵,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地理面貌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如在讲授土地资源时,让学生了解内蒙古高原上垦殖开荒,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碱化面积大量增加,是中国9东部和首都周围沙尘暴的主要源地
16、。如在讲授黄河时,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变化,黄河每年汇入海洋的泥沙 16 亿吨,如建成高 1 米宽 1米的泥墙,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可绕地球 27 圈,相当于 161个万里长城之长。直观的数字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等等。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的,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只有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我国在环境保护、大型工程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并通过对一些世界性的问题的了解,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和长期性。 (作者单位: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