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解困”之道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面临不小的困境,应该如何努力“解困”?新民晚报等报纸“借船出海”办海外版,试图探索一条地方报纸国际新闻“众包”之路的实践,或许可以给人以启发。 一、新媒体包围下的地方报纸国际新闻 在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当互联网令世界“天涯若比邻” 、当博客与微博激发了受众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高涨热情之时,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领域国际新闻报道遭受到空前挑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仅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更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博客、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更先进的传播方式,为新媒体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讨论的
2、主题,主要是基于 web2.0 基础上的网络与 web3.0 基础上的博客、微博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的特征。 1.新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 时效性: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2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如果说网站的即时性还要受到网络和电脑等条件的限制,那么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得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新闻成为现实。2006 年 8 月美国旧金山地震发生时,当地有上百名市民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了简要报道,比 CNN的电视新闻快了近 20 分钟。 参与性: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介入新闻的发布、讨论,受众参与度空前提高。 “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
3、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伊朗在 2009 年 6 月围绕选举发生抗议,一个在推特上叫Girlintehran 的伊朗 ID 发出“革命卫队想阻止我们发出信息,但我们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信息,这条信息只在推特首页上停留了不到 2 秒钟就被冲得无影无踪。但卫报事后统计,约有 4 万人次的转发使它成了伊朗大选骚乱的网络直播前奏。 低成本: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还因为它是廉价纸。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都使报纸失去传统优势。特别是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在国外常设记者站、派遣常驻记者采写稿件的成本,远
4、远高于当地人用网络或博客发布消息的花费。 2.地方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的基本现状 3中国地方报纸在国际新闻报道这一读者十分看重的领域,无论是报道规模还是报道质量都缺少变化。翻开不同城市的国际新闻版面,在内容、头条、照片、版式等各方面都“似曾相识”,同质化、盲从化等因为稿源单一而引发的问题阻碍报纸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适应读者的需求。 为了节约成本以及保证“安全”,许多地方报纸国际新闻部门都向新华社购买稿件。据透露,对一天国际新闻发稿量不足 300 条的新华社来说,大约每天要向 135 家地方媒体提供专特稿,向超过 1300 家提供国际通稿。此外,由于内部机制问题,新华社驻外记者在文字、图片、视频的双语
5、报道重压之下,很难有余力向国内媒体提供国际新闻“度身定制”的服务。如此一来,“专稿”不“专”,“特稿”不“特”成为常事,地方报纸国际新闻的雷同现象不可避免。 也有一些报纸为了“不撞车”,聘请自由撰稿人或由自己的编辑编译国际新闻。但是由于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在国外长期居住过,对于当地社会生活各方面并不熟悉,或“盲写”,或“哑编”,于是经常出洋相闹笑话。今年 1 月 13 日,广州日报一个署名“阿南”的作者报道了“欧盟理事会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应对甲流的过程展开调查的议案”,引起舆论关注。当新华社驻欧盟记者向欧盟求证时,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答复。经查后发现,原来是“阿南”误把 1949 年 5 月成立的一个
6、政治性组织“欧洲委员会卫生委员会”错译成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欧盟理事会卫生委员会” 。 4二、新闻“众包”或许是“解困”新模式 “众包”(Crowdsourcing)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记者 Jeff Howe 在 2006 年 6 月提出,最初是一个商业概念,几年前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开始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美国等国家的新闻界正在探索利用“众包”模式,推动大家合力完成更专业的“公民新闻” 。 1. “众包”的定义与流程 Howe 为“众包”下了一个定义: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通过互联网控制,这些组织可以利用志愿员工大军的创意和能力这些志愿员工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
7、,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工作。 “众包”的流程分为 8 个步骤:一,企业提出一个问题;二,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传播问题;三,请求互联网上志愿员工给出解决方案;四,志愿员工组成在线社区给出解决方案;五,志愿员工审查方案;六,企业奖励胜出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七,企业获得和拥有胜出的解决方案;八,企业得利。对于胜出的个人来说,他们获得的奖励,有时是金钱方面,有时是知名度方面,但一致的是他们获得智力上的满足感。 “众包”可以通过业余人士或志愿者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提供解决方案,或者让专家或小型企业从无人知晓到初具规模。# 52. “众包”的媒体实践 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耐特集团 2006 年就进行新闻“众包”的
8、试验,将其旗下 90 家报纸的编辑部对所有读者开放,读者可通过网站对正在发生的新闻提供消息或意见。如一位读者给报社打电话投诉说,为新房子开通自来水和排水管道有关部门竟然要收 2.8 万美元。报社往常的做法是立即着手调查,在几个月后登出长篇调查报道。而这次记者在网上让读者帮忙找出费用畸高的可能原因,结果这份发行量 10 万份的报纸收到了来自国内外读者的海量回应,网站流量 6 周内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还有工程师志愿帮忙解读工程蓝图。最后,迫于压力,相关公共事业单位将收费降低了 30%。$ 2007 年,连线杂志与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罗森共同成立一个名为Assignment Zero 的网站,探索新闻
9、“众包”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网站希望大众不但提供新闻来源,还参与新闻的写作:网站编辑提供一个有新闻性的主题,读者可以申请参与其中某个部分的新闻调查。之后他/她可以展开调查,甚至可以在编辑的安排下采访关键人物。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在讨论组里公开自己的调查结果,最后由编辑整理成报道。 3.“众包”新闻的好处 6甘耐特集团新媒体内容副总裁詹妮弗?卡罗尔将“众包”新闻的好处归结为两点: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二是增加了受众的参与度,而后一点对媒体而言,重要性日益增加。英国媒体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英国政府 2008 年修改法案,将所有议员的收入明细全部公开。2009 年春天,这些资料还没正式公布,就
10、被每日电讯报先买到手。竞争者卫报在时间仓促、记者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在网站上转载议员补贴文件 9 万多页,呼吁网民“淘”出更多细节。网民先审查文件,发现蛛丝马迹后,把它们拷贝下来,然后写上为什么需要进一步调查的理由,再由记者深入挖掘真相,最后赢得了更多眼球。 笔者认为,相对于“公民新闻”,“众包”新闻从其本质流程以及传播学原理出发,其优势还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编辑部可主动地进行议程设置。 “公民新闻”强调公民自主发布,但内容既可以是关注公共领域的、具有新闻性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表达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琐事或感受。后者不一定能够引起其他人的共同关注,因此很难产生“共鸣效应” 。%而相对于“公民
11、新闻”的随意性和偶发性,“众包”新闻的发布者在网上发布问题时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议程设置色彩。由水管收费报道可以看出,记者在网上发布了“命题作文”找出费用畸高的可能原因,而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围绕这个“命题”来寻找答案。 7其次,编辑部担当“把关人”确保新闻真实性。CNN 下属的公民新闻网站 iReport 去年谎报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的死讯,引发苹果公司股票价格剧烈震荡。这让人们在质疑 CNN 作为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之余,也大呼如果不加强自律,“公民新闻”终将步入末路。原因无他,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民新闻”缺乏审查机制,没有“把关人” 。而新闻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公民新闻”根基就不牢
12、。而在这一点上,“众包”新闻因为在流程上存在“群众审查”机制和“发布人拥有主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能够得到核实,可信度较高。如志愿员工要推出最佳方案,必定会核查所有方案,“群众审查”成为确保真实性的第一道屏障;发布人因为对方案拥有主权,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也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核实,这样就确保了“众包”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三、中国地方报纸国际新闻可否实行“众包”? 稿源同质化与独立采写成本高昂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中国地方报纸国际新闻部门的难题,各个报社在实践过程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来丰富内容,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对矛盾。引入“众包”模式,不失为一条新路。那么到哪里
13、去找志愿员工呢?像环球时报那样满世界找特约记者,对地方媒体来说可操作性不强。在许多报纸纷纷“借船出海”与海外华文媒体合办海外版的契机下,利用海外华文媒体实现“互利双赢”,也许更加现实。 81.中国地方报纸海外版迭出 近年来,为了应对激烈的媒体竞争、扩大自身影响力、实现多元化报道,中国地方报纸走出国门,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办报的媒体越来越多。上海新民晚报作为“第一个吃蟹的人”,已陆续在全球 25 个国家创办了28 个海外版;天津的今晚报截至今年 3 月已创办了 10 个海外版;辽宁的辽宁日报、山东的大众日报、福建的泉州晚报也纷纷“走出去”,与美国、巴西、印尼、菲律宾等地华文媒体合作创办海外版。此外
14、,还有一些地方报纸在海外华文媒体开办地区专版。比如北京晚报、厦门日报等 6 家媒体借澳大利亚澳华时报,浙江日报、福建日报等 11 家媒体借欧洲时报,纷纷开辟专版,向海外读者介绍本省情况。 2.海外华文媒体的人才优势 尽管每次在各类研讨会上,海外华文媒体的老总们总会诉苦说自己的采编力量薄弱,不能应付日常出报任务。但就笔者看来,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大规模的留学潮、出国潮,相较于二三十年之前,海外华文媒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越来越多专业人才的流入为华文媒体持续良性发展注入活力。又通过采访中国驻拉各斯副总领事李翠英确认,被绑架的两名亚洲人是来自中国浙江一家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的华人。虽然这次报道
15、只有一名记者回应,因此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众包”,但是借由网络发出问题,广征解决办法的思路已经初具“众包”新闻雏形。 由此看来,如果能全面利用与新民晚报海外版合作的 25 个国家的华文媒体力量,那么在国际新闻系列专题报道方面,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将能获得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借鉴性国际新闻系列报道日益受到读者喜爱。这种针对国内一个热点话题或现象,介绍国外在处理类似情况时的对策或经验,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也可引发读者和有关部门的讨论与思考。但是,仅仅依靠新华社驻外记者难以完成这方面的报道。比如,笔者负责新民晚报国际新闻专刊“新民环球”策划多年,曾想就一些国内热门话题,请新华社驻外记者做体验式采访并撰写稿件,供读者借鉴。但都因种种缘由,最终无法成稿。而目前可通过海外版合作的华文媒体,推行国际新闻“众包”模式,先由国内编辑部策划选题,在网上发布,请这些媒体的记者提供新闻素材,实地采访报道,然后反馈给编辑部,由编辑加以筛选、梳理和组合。而这些记者也能通过编辑的指导以及最后见报稿件的内容,不断明确报社的编辑意图,总结提高采访与写作功力,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