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深处不知归.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140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行深处不知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舟行深处不知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舟行深处不知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舟行深处不知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舟行深处不知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舟行深处不知归在中国艺术批评界。贾方舟先生是位元老级的人物,人生旅途的三次迁徙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劳累和艰辛,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执着和其视野下推动女性艺术的兴起以及连续四届中国批评家年会的如期召开。至于他撰写的诸多文章和编著的书籍如同他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脚印样深深嵌印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和记忆里生根、发酵 本文在采写、编辑过程中,几位编辑都采访和整理了一些资料和文本最后编成此文,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采木访贾方舟之前,我便在微博上写道:“几天后要采访贾方舟,谁有问题我可代问。 ”大概是关注我的人太少,二十分钟内只见一条回复:“请扫盲,谁是贾方舟。 ”我很漠然。兴许我美术圈朋友太少,多是些时尚、宅客一

2、族。凡专业名人未必能有知之其人者,况且,所谓当代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知之者都甚少,不似扭扭屁股、唱首情歌就红遍天下的明星、大腕们“通俗” 。检索艺术国际网站后信息便赫然出现:贾方舟,1940 年 5 月生于山西省壶关县 1950 年随父迁居包头,在那里读完小学和中学 1959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 21964 年毕业。先后在展览馆、报社、群众艺术馆工作多年 1973、1975、1979 三次参加全国美展 1982 年转向美术理论研究 1988 年被选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95 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 历年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约两百万字,出版文集有走向

3、现代一新时期美术论集 、 多元与选择及专著吴冠中 ,多次独立策划或参与策划重要的学术活动和担任展览的学术主持。 2002 年主编批评的时代三卷本批评文集。 2005 年筹建并主持中国美术批评家网(现改名为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2007 年与杨卫策划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并担任首届组委会主任。单从简历上看感觉知道了些什么,却又懵懵懂懂。傍晚时分我叩响了贾先生的宅门。身材高健,声音稳健而平缓的贾先生古稀之年难为人所查,在书房暖调的光线下穿着绒衣,白墙、清茗、满载的书架给我暖暖的惬意。我道出来意。先生坦言道: 我该是激流勇退的时候了。 说这话时他理了下灰白的头发。似乎因我的来意引起了他往事的回忆:先生祖

4、籍山西壶关县大山南村。父亲名讳金声,字兰斋。清末秀才。写的一手好字,在乡间教书,后远走包头经商。贾先生十岁前一直生活在山村。故乡的山水给先生以大自然质朴的灵性滋养。也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印记。土改扩大化,家庭成分被错划,房屋、家产、土地3等全部充公,分完浮财连孩子都要分,他被分给一个贫农寡妇。已婚的姐姐也险些被重新指配。 “那个时代的人左的很可爱。 ”贾先生顿了一下说,但我眼睛却有点湿润了。这“可爱”二字背后的辛酸和磨难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后来是在包头含辛茹苦的父亲做生意小有起色后才把他接离了山村,有了良好的教育。以至有了贾先生出人头地的今天。 三生有幸 必出其才 回顾一生,贾先生似乎

5、总与“三”字有缘,从家乡到包头,从包头到呼和浩特,从呼和浩特再到北京。数字“三”字始终被伴随着他人生的绵长轨迹。真是:三生有幸。必出其才。1959 年 19 岁的他便越级考取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同学们对这个没经过高中就进了学院大门的幸运儿嫉妒之至。小学毕业没考试就被保送进入初中,而初中毕业考试还没开始他便接到了师院艺术系的录取通知书了。在别的同学还在紧张复习功课时他已在大学的课堂里幻想自己的未来了。1964 年他毕业分配到位于离呼市六百公里一个小地方,一个十年过去了。1974 年,他被调到了包头市群众艺术馆,又是十年。1984 年调入内蒙古美协,十年后又只身闯荡北京。这三个十年是他

6、人生从低谷、困顿一步步接近自己人生目标的跬步或是磨砺时期。 “这 10 年一步,是冥冥之中的定数还是必然只有上帝知道, ”贾老师向我淡然讲述着他的故事。而我却想象着风吹草低见牛羊那大草原的空旷和神奇。同时,脑子里快速排列着我记忆中年表的顺序和触点。 4文革中的 1972 年,国务院文化组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年轻的画家们好似获得一个创作的机会,虽然是“主题先行” ,画的都是“红、光、亮” ,但都十分踊跃地参加。贾方舟也曾先后三次参加了这类美展,并于 1984 年调入内蒙古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后当选为该协会副主席并连任至 2001 年。1978 年,在报纸上他看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研究生的

7、信息,遂报名应试,虽因匆促上阵而名落孙山。然,他求知的欲望始终燃烧着,苍天不负有心人,是金子总会闪光的。1982 年美术杂志有一个征文启事,他便将应征稿件寄出,一个月后就接到了采稿通知,文章发表在当年五月号的美术杂志上,第二个月他又接到了邀请函,参加 6 月份在神农架举行的全国美术理论讨论会,仿佛上帝被他的虔诚打动了,就这样,他一下子闯进了美术批评领域。搞起了艺术批评这个行当。也应验了他三生有幸的第一“缘” 。 “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已经 42 岁了。贾先生万分感慨地说。 误闯藕花品芳香 时至今日,贾先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艺术批评家已经声名在外,然而言语间还是很谦虚:“我不是科班出身

8、,上学是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从八十年代初发表第一篇文章试谈造型艺术的美学内容关于形式的对话起三十年来,贾先生一直在艺术评论界拼搏,问其何故,他常言是“兴趣”使然,言语随意却很由衷。时光追溯到 1994 年底一帮批评家聚在一起做批评家提名展,当时有两个5主题,一个是雕塑和装置,另一个是女性艺术,最后确定提名展做装置和雕塑。当时有两个投资方,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海南的,四川的那边投资提名展,而海南的投资方也很想投资,因 1995 年恰是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们就提议投资女性艺术展。贾方舟最初起草的策划书主题是“海峡两岸女性艺术展” ,后改成中华女画家邀请展 。当时水天中、刘骁纯、

9、邓平祥、殷双喜、徐虹和贾先生一行六人应中华女画家邀请展的投资人王清之邀到海口聚会,顺便讨论有关展览事宜。当时的贾先生自言对“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这类概念还十分陌生,而那时的徐虹已涉足这一领域并有宣言式的鸿文发表。于是在有关展览主题的讨论中贾先生们和徐虹展开一场“激战”:男权女权各执两端,好不热闹。 ” “一泓激言批群儒(一泓指徐虹), 众雄不服忙迎战。 气极百态留清室(指王清家), 最是徐妹不堪看。 ” 从事后贾先生写的这首打油诗不难看出当时论战的情景。正是由于这场争论和这个展览,激发了他对这个未知领域探究的兴趣成果。 1995 年 8 月,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策划的中华女画家邀请展 。他在

10、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90 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一文中介绍了女性艺术在中国的境况。他感到:在西方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主义 艺术已成大气候,而在中国却一直被忽视,直到 90 年代中期中国女性艺术才显示出一种强劲的6生命活力。它为诠释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视角,也给女艺术家阐释这个世界以新的灵感,这种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恰恰是男性艺术家所不可能具备的。他运用“女性主义”这把解剖刀力图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族群的边缘话语转变为主流话语,对上千年的父权制文化和男权思想进行清理。在展览筹备过程中,与先生来往的多是女性艺术精英,好像人生打开一扇神奇的门,走进一个

11、全新的世界。用先生话说正是这一偶然事件改变了贾先生的“批评航道” ,他以一个男性批评家身份介入女性艺术批评领域,愈陷愈深,欲罢不能。随着与女性艺术家的频繁接触和互信的建立,愈加激发了先生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趣好研究深度。1998 年,他又策划了世纪?女性艺术展。学术论坛(性别视角:文化变迁中的女性艺术与艺术女性)在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来自大陆、港台和海外的 78 位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庞大规模”展览贯穿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主题,显示了女性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实力。同时也为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艺术这个来自西方的后现代话题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照的“个案” 。至今先生还认为这件事是他

12、一生中的最“得意”之作。展览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能“唯艺术是图” ,也算是心愿得偿。彼时的他以一个带有“男性霸权”色彩的决策人身份出场,未免有悖于办展初衷,但是却也激发了先生“舍身地狱,舍我其谁”的豪气。事后先生自嘲:一个男人的“野心”居然是帮女人向男权文化发起挑战,就像一个出身地主家庭的青年参加革命! 永不退休的“秘书长” 7进入新世纪,贾先生职业生涯中的第三个计划开始了。第一步,编辑批评家文集。经过一番筹备,他偕同出版社编辑了一套 2003 年批评家丛书批评的时代 ,该文集收录了何溶、邵大箴、刘骁纯、皮道坚、范迪安、朱青生、高岭等 30 余位批评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文献,是迄今为止最全

13、面的介绍中国艺术批评家的文集之一。成为央美美术史系研究生的案头读物和大众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不可缺少的资料。第二步,2005 年,建立艺术家数据库和批评家网站,为展示批评家的学术成果和交流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第三步,筹备批评家年会。虽然已经成功召开了四届,依然受经费困扰。但贾先生还是想法做起了批评基金,通过批评基金来募集资金。从而支持批评家年会的持续召开,使每届年会都能找到新的投资单位。至于为召开年会和出版批评家文集而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的异常艰辛与辛酸先生却只字未提。 说起批评家年会,先生笑道:“我从 17 岁开始当秘书长(中学时的学生会),现在又当上了秘书长(第四届批评家年会年会组委会秘书长

14、)。这顶帽子对我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此时他眼角眯起的皱纹让我感怀。在中国美术批评界,少年得志者不乏其人,中年有为者更是大有人在,唯独老来担道义者寡矣。在近年的学术活动中,贾先生更是多了一分心思,便是对年轻批评家的关爱和提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批年轻的批判家都很可爱。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思维敏锐,有冲劲、闯劲。绝对是未来批评界的主力军。他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我都很认真地听,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把握问题的能力都为我所不及。比如:鲍栋、段君、盛8崴、鲁明军、何桂彦、付晓东等青年批评家等都是他非常喜欢和欣赏的。有活动时他总是想到他们。在每届的批评家年会上他总要提议有年轻的批评家参与主持工作。为此他也

15、赢得了这些年轻批评家的尊重和爱戴。作为一位敏锐的批评家,贾先生的关注点不断会有所转移。但始终不放“艺术自由”这个命题。他一直觉得艺术的发展应该还是靠那些冲刺在最前沿的艺术家。他们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和新的样式,不断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艺术理念,透过他们的努力,反映出艺术在今天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离开这些艺术家,我们就只能原地踏步,看不到新的方向了。而当代艺术急速发展至今已经是无所谓物类,而其核心价值便为“是否针对当代人的精神问题” 。谈及当今中国社会,先生语重心长的说:“中国社会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体制问题,这个社会还不是一个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就是要让每人公民具有民主权力,即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自由。

16、对艺术家而言,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由创造的天地好环境” 采访结束,我忍不住问先生闲来是否还会画两笔。 “我已经彻底不画画了。我理论底子薄,精力有限,只能做一件事。如果真画画,我还是有些想法要实现,但那不是玩一下两下能成的。不过,总有一天我会以画画休闲的 在采访过程中贾先生一直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说成是“半路出家” 、“误打误撞” 、 “歪打正着”等这样的词汇。这不仅是谦逊,更多是好学和对自己事业的挚爱及更高的憧憬。这让笔者联想起李清照的名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9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在此,艺术于贾先生来讲似缪斯之神信手捏就的一叶方舟,掷于寰宇,任由其做似水流年的循环、顿悟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