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真情十年秉笔书民意在画中,他用笔墨倾情表现着中国历史上最具崇高人格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仁人志士和风骨人物;在现实中,他以天下为己任,十年来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奔走呼吁,为老百姓仗义执言,他,就是当代中国画坛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画家王西京。 提起王西京,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他的画家身份以及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斐然成就。从王西京的画里倾情表现的众多历史人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王西京对传统文化中中国文人的风骨精神有一种内在的难以割舍的情结。中国的传统文人和有志之士,历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实中的王西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时刻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中,王西京认真履行自己
2、的职责,关心国计民生,提交了多份具有现实意义的提案。画家王西京,在追求艺术理想的同时,更是兢兢业业地当好人民的代言人。王西京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的议案涵盖了法制建设、住房、食品卫生、基层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他仔细地倾听人民的心声和呼唤,忠实地表达人民的愿望和需求。这位亲民爱民的知名画家,用十年的切实行动,展现了一位现代艺术家的崇高情操和高尚情怀。 让法律更加人性化 2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法律的逐步完善对保障人民利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心人民利益的画家王西京一直在关注我国法制建设的动态。 在大量实际调研中,王西京发现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在定义包庇、窝藏罪时不分窝藏包庇者
3、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关系,而一律予以同样定罪量刑,王西京认为这样虽然有利于国家司法权的有效行使,但却有违人伦精神。王西京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法律不仅要维护司法权,也应当同时兼顾保护其他的一些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人的至尊与法的至上应实现有机的统一,人伦精神应该自始至终地融会于法律之中,成为道德的支撑力。 为了确保提案的正确性,王西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法律专著。他发现在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 “亲亲相隐”是一项重要原则和法律制度。这种基于人性而生的渗入法律制度的人伦精神,在王西京看来,是应当为我们的法律所吸纳的。在日、韩等国也有对近亲属免罪的法规。他认为,虽然鉴于我国的实际,我国刑法不能完全
4、借鉴这些国家的定罪处罚原则,但应当根据有无身份关系在定罪量刑上体现出差异。 王西京把自己的刑法修改意见写成提案提交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应当增加量刑方面的规定,区别对待不同的窝藏、包庇行为人。他的提案引起了高度重视,目前已被全国人大立案。 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利益,使我国法律更能体现人性精神,使社会在法律的规范下更加和谐有序,就是王西京孜孜以求的目标。 3关注下一代教育问题 出身穷苦、曾靠在建筑工地做苦工的稀微报酬完成了自己学业的王西京,如今虽然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画家,但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说起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等问题,王西京感触良深,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
5、在城市因为户口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就学,家庭贫困学生入学难,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受歧视等问题牵动着他的心。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由于没有经费,教师和学生在危房中上课,学校负债累累,教师工资无法正常发出,学生家长负担过重,部分学龄儿童辍学在家等等情况,令王西京忧心忡忡。为此,王西京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大量事实,奋笔疾书,向人大提交了关于修改义务教育法的议案。在提案中王西京写到:义务教育应当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都应当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利;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向,要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重点向教育的农村和城乡贫困学生倾斜,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 王西京认为,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全
6、国一步到位有困难,应当先免除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入学的杂费,让义务教育这个涉及人群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社会公益事业真正实现没有盲区。 十年中,王西京向全国人大代表委员会提交了多份议案,其中大多被全国人大予以立案。对于法律的人性化追求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等等议案的提交,其实是王西京作为一位人大代表对于人民利益的不懈追求。就像他用画笔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一样,他用自己辛苦调研作出的4议案实现着一个人大代表的价值。 为文艺创作者呼喊 王西京是一个文化人,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感到,文艺作品的精品化对人民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发挥文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7、,王西京认为,只有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为实现文艺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文艺创作的繁荣,有利于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这样的思想认识驱动下,王西京觉得实施精品战略、带动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在实施精品战略中,核心问题就是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王西京清醒地看到,文艺创作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许多专业创作人员困难重重,人心不定,这样的形势,极有可能让文艺事业
8、的精品生产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文艺事业的繁荣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针对这些问题,王西京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国家应当扶持能代表当代国家水平的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排忧解难,去除干扰,创造最佳的创作条件。在文艺人才的管理上,他认为国家可以借鉴经济和科研人才方面成功的用人机制和奖励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王西京5还提议对文艺创作的精品生产实行量化管理,以便给予文艺创作者适当的压力,从而消除惰性,激励文艺创作者不断创造,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这些新颖的建议既是王西京多年的艺术实践所得,也是他对文艺界问题和矛盾敏锐把握的结果。 密切关注人民的生
9、存和生活状态 在房价飞涨的今天,历尽生活艰辛的王西京深知普通老百姓要住上房子的不容易。他清楚地看到,住房商品化使大量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众被裹挟加入购买商品房的行列,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弱势群体家庭因为暴涨的房价而不堪重负,甚至有一些家庭被排斥在了市场之外。人民群众对房价不满,社会也因此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在调研中他发现,经济适用房因为没有切实解决住房的分配和监督问题而出现了很大的漏洞,造成不该享受经济适用房的人以此牟利;而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商获利少等因素,经济适用房占住房供应的比例在原来就很低的情况下继续萎缩,这一切,都在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活。 针对这种情况,王西京提出了关于妥善解决城
10、镇百姓住房难的“三改惠民”方案。他建议国家宏观调控的宗旨应该由原来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改变为“减轻人民负担” 。另外,他还提出,要把“成本房”作为住房供给原则,改变房地产开发商垄断的局面,支持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机构介入住房房地产开发。 采访中王西京说,百姓住房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民生人权的大问题,住房负担过重已成为危害民生的突出矛盾,应当重视,及6早解决。只有实际地开展惠民活动,才是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他希望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基础上加入“三改”的内容,建议可以选择一两个省市先行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广。 食品卫生、林业工人的生活状况福利保障等等都是王西京关心的事情,在他的意识
11、里,群众的事情就是他这个人大代表需要时时刻刻密切关注的事情。他为了这些事情实地考察,深入群众,认真地作好议案。当好人民的代表,王西京从来不敢松懈。 思考人文资源的开发,造福人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正如他在关于陕西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专著开源的序言中写到的那样:“从小就浸润在长安古城的文化圈子里,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深深地触动过我幽隐的灵魂。”王西京对西安这个历史积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古老城市和陕西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王西京思考着怎样去把古老的资源从潜能转化为显能,从而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去造福人民。 王西京深情地说:“常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秦地长安
12、有着那么多的历史遗存与积淀,有着那么多大自然所赐予的瑰丽景观,诸如茂陵石刻、水陆庵壁画、法门寺佛学、洽川湿地、太白冰川、黄陵风水、长安画派、长安鼓乐、秦腔戏剧等,但总感到缺少开源浚流上的科学思路,缺少品牌打造的前瞻性创造作为,因而就安于现状而坐困一隅的现象多有存在。”出于保护与开发好陕西的人文资源的责任感,王西京探赜索引、梳理7出了许多在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上的思维火花与思路。 在黄陵开发建设的思考中,王西京特别注重祖庭圣地的文化灵气。他认为,黄陵的建筑处处都应当暗含文化因素的存在,在具体的开发上要考虑到景观、人文、风水与时代的协调,在诗化与哲理化的对立统一中,寻求生态建设上的最佳方案。在他的心
13、目中,黄陵应该以一个古今中外相见长的现代化人文景观圣地的形象崛起。王西京用他画家独有的诗情画意,为黄陵的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山水相融、历史与现代交汇的画卷。 对于西安中国文化博览园建设的构想,王西京则很有气势地提出要打造陕西文化产业的新航母。他构想的建于汉宣帝杜陵塬上的西安中国文化博览园,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独特性和效益性,能够绵延传统、拓展新生活的品牌性皇家园林式产业园区,他希望建成后的文化博览园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标志性亮点。 茂陵汉节的复活、古城林苑民俗村建设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是王西京东奔西走、临界运思而成的智慧结晶。当他漫步在汉唐古迹,抚摸秦砖汉瓦,他奇特而绮丽的构想源源而出。对这个城市深沉的爱恋,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热爱,使王西京在不停地思考。让古老的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给人民带来实惠,是他的思考和构想想要实现的终极价值。 铁肩担道义,这也许是对王西京十年人大代表形象的最好写照。 “笔墨当随时代” ,是王西京作为一名知名画家的永恒理想;淡泊名利,忧国忧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挥如椽巨笔,针砭时弊,建8言献策,为老百姓“鼓与呼” ,则是王西京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终极追求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