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试释坛经的内在逻辑众所周知, 坛经是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称为“经”的佛教典籍,可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要对这本经典著作做出准确的阐发,实在非我个人能力所及,而且有人认为对佛教思想不能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理解,但我认为逻辑的分析至少可以明晰地反映出理解上的错误,为正确的理解做个“反面教材” ,所以我只以个人的管见,对坛经的逻辑结构做一个粗浅的分析,希望专家学者多多指正。 记得第一次读坛经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称这个文本为“经”?什么样的一个文本才称得上是一个经典文本?当我读到慧能写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时,忽然有了一些触动,因为慧能写这首诗的故事,我在小时候
2、读故事书时就读到过,而且印象很深,现在才知道出自坛经 。这种感觉就像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们叫不上它的名字,但当旋律一响起,我们却能跟着一起哼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我想大家在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也会有所体会,如作者对一段情感的描述使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只是我们自己却很难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我试着分析这种感觉,我个人认为,并不单单是经典的东西我们在哪见过或听过,而是一些属于我们内在生命深处的东西被经典的东西所触动、所表达。 坛经触动我们心灵的是什么? 坛经的内容是以“佛性”为中心展开的,分别回答了“人人都2有佛性吗?” “佛性是什么?” “怎样见佛性?”三个主要问题。 “佛性”触动
3、我们心灵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因为人人都想“参透生死,见性成佛” ,古人、今人与后人都在生与死中挣扎,我们的生命本能,衣食住行用,柴米油盐酱醋茶,追名逐利都是在做一些求生避死的事情,这是由我们的生存意志来支配的,时刻缠绕着我们的心灵。佛教认为这是一种“苦” , “参透生死,立地成佛”就能脱离苦海。 “人人都有佛性吗?”有,为什么?因为慧能大师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 坛经开篇记述了慧能大师的生平,怎样由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蛮夷人领悟了佛性而成为一代祖师的。这是最为坚实的理论基石,我认为这是坛经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原因。 “佛性是什么?”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人人都有佛性,那佛性就是人的本性,就像几何
4、中的公理一样,想说清楚“佛性”等于你想证明公理是正确的,公理如果能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它就不是公理了,公理本身就有不证自明的意思。所以“佛性是什么”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我想这也是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原因!对“佛性”这个概念,不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并不代表对它不能有所认识,我们一般把握一个概念是通过“内涵”与“外延”两方面,例如“三角形”的定义“平面上,三条直线两两相交而成的图形”是它的“内涵” ,而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就是它的“外延” ;“佛性”是一个比“三角形”极端得多的概念,极端到“内涵”不能被定义,而“外延”无限宽广,所以我们要清醒的认
5、识, “佛性”是不能被准确下定义的。当我们对“佛性”有所领悟的时候,我们能马上3认识到我们的领悟是不完整的吗?我们能让心性处于对“佛性”的不断的认识中吗?认识到“佛性”是常马上又认识到不是常,认识到“佛性”是善马上又认识到不是善,即心性已经做到“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例如:认识到“地震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掩护自己的学生为善,有的官员贪赃枉法为恶” ,是有了是非之心,但还是有二之性。认识到“地震中老师保护学生为善”还要同时认识到“存在危房问题” ;认识到“有的官员贪赃枉法为恶”还要同时认识到“有的贪官只是为了自己享乐,有的却是想让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一些” ,这样心性虽然善恶相生,却不偏一辙,所以心
6、性从整体上却为中,即为“无二之性” ;这就像原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整体却不带电。那位老师得到表扬,同时危房问题得到重视;贪官得到惩处,同时官员的家庭问题得到适当的重视,这才是应有的结果。 “怎样见佛性?”即怎样使心性做到“无二之性”呢?坛经里面提到了两种方法“顿悟”和“渐修” 。 坛经主张瞬间“顿悟”(坛经给了许多瞬间“顿悟”的成功案例),立地成佛,我想这是和慧能大师传奇性的人生有关。我个人认为对心性的锻炼视个人而定,心志坚强的人可能瞬间“顿悟” ,而心志薄弱的人应该“渐修” 。 以上是我个人对坛经的一些学习心得,对这样一部大经,这些分析肯定只是一种管窥蠡测,我想只有大家自己去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部经典著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