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花鸟画的意合性一、意合的概念 意合这个概念是我从语言学中借来的。我用这个概念来说明中国花鸟画的一个特点:中国花鸟画中的物,如竹、梅、兰、石等往往是某种“意”的载体。画家把这些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上去往往是为了表达意的需要,而不太考虑自然的状况。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画的意合性。 二、意合的表现 大家都见过现代年画寿星图吧。画的内容一般是这样的:中间一个光头长须的老人,手持一个龙头拐杖,拐杖上挂一个酒葫芦。他身前右边有一个儿童抱着一个大桃子,左边是一只梅花鹿。环绕着他们的是几只飞翔的仙鹤和蝙蝠。这个画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画法(有的甚至还画上了火箭和卫星),但画面的内容大抵如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物所承
2、载的意义:“老人”当然是寿星,是长寿的象征。桃子也是长寿的象征,因为王母娘娘种的蟠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寿。那个儿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只是为桃提供了一个出处,桃是他献上来的。鹤也是长寿的象征,因为中国的神仙们爱骑鹤上天,另外,传说鹤还能活几百年。那只鹿因为与“禄”同音而作为“禄”的象征,同时它也可以看作是寿2星的交通工具,仙人们有时也骑鹿。李白不是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吗?蝙蝠与“福”同音,在这里作为“福”的象征。作者通过这些物体表现了“福禄寿”的意思。在画中,物是意的载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意素” 。本画中“寿”的意思是由“寿星” 、 “桃” 、 “鹤”三个“意素”共同表现的。
3、 “福”和“禄”各用了一个意素。 还有一些画,物的组合虽没有违背自然规律,但仍然可以看作是意合的。画中的几种东西,在自然界中也不是不能在一起,但出现在画中却每每在一起,这就不能不说是画家有意的组合。如好多画家画过的松鹤图 ,鹤站在松树上。鹤难道不可站在松树上吗?当然可以。鹤可以站的地方很多。画家之所以常让鹤站在松树上,并不是为了描写自然,而是为了表达胸中的意。因为“松”与“鹤”都是长寿的意素。 常见的意合还有“四君子”的组合,或“四君子”中的两个或三个的组合。如清代罗清四君子图 ,近代俞剑华有四君偕来 ,清郑燮兰竹菊轴等。 “岁寒三友”的组合,南宋杨无咎、赵孟顾、明唐寅也都画过。竹与石的组合有
4、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 ,元吴镇墨竹坡石图,清罗聘竹石图轴等。此外,梅与石、兰与竹、菊与石等,也都是常见的组合。不同的画家频频地画同一组合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社会的共识。画家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表意的需要来任意组合。 以上是画面意素之间的意合。还有一种意合,我称之为不同介质的意合,即画与诗或跋的意合,也就是画面题诗或写跋。这种意合当然以画意为主,诗或跋往往是为了说明作画的缘由,或申明画意等。宋以后,文人在画上题写诗跋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因此画上的诗跋也就成了画的3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三、意合的类型 根据意素之间的关系,意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相同意素的意合,同类意素的意合,相反意素的意合,会意性的意合。
5、相同意素的意合一般表现为一个英雄群体,如同昭陵六骏、唐代凌烟阁的功臣像一样。被称为“四君子”的四种花草都有高尚的品格,所谓的君子之风。 “岁寒三友”都有耐寒的特点。另外,竹、梅、石、兰都被认为是清的,经常两两组合而称为“双清” 。还有人将梅、兰、水仙组合在一起,称为“三香” ,将松、柏、樟、楠、槐、榆组合在一起称为“六君子” 。有时画家也用一种意素加强另一种意素, 松鹤图中的松与鹤就是这样的。 寿星图可以说是同类意合。福禄寿是不同的东西,但都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画家将它们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圆满的美,一种“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感觉。再如清李蝉松石紫藤图 ,画面有松、石、牡丹、紫藤。题
6、诗曰:“泰山北斗青松干,富贵缠绵藤蔓花。不尽画图称愿意,四时春在吉人家。 ”牡丹表现富贵,松表示长寿,紫藤表示长久不断之意,如同过生日吃面条叫长寿面一样。再如清代王礼的牡丹双鹊图画面有牡丹,有石,有两只喜鹊,有一棵巨松。除了长寿富贵之外,又用喜鹊表示喜庆。清代吴昌硕有牡丹水仙图 ,画了牡丹、水仙和石头。牡丹象征富贵,水仙象征神仙,石是坚贞品格的象征。4作者题诗说不喜欢富贵,也不爱神仙,只喜欢石先生。这幅画当然也是同类意合,但又有对比的味道。 相反意素的意合较少。郑板桥将兰与荆棘画在一起分别表示君子与小人。徐渭有蕉石图 ,对比脆弱与坚强。 会意性的意合相当多。这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创意。如清代王武
7、的白头三友图轴 。是他画给一个朋友的。他在一般人常画的“岁寒三友”上另外加了一个白头翁。这个白头翁似乎是一个普通的小鸟。但从他的题诗“头白人须仔细看”来看,它是指人,指画家自己或对方。那时画家年近六十岁,可以说是白头人了。本画究竟是表达自己坚定的操守?还是以岁寒心相勉励?我们要结合别的材料才能明白。 会意的意合有时不是很好理解。画家没有明说,我们就像猜谜一样猜测作者之意。这正如甲骨文中的会意字一样,到现在理解起来还有争议。郑思肖画兰不画土,如果不是他自己讲出来,谁能领会到这一点呢? 四、意合的原因 意合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花鸟画的表意性。诚然,表意不等于意合,但如果不表意就不可能有意合。中国花鸟
8、画的表意性又与中国诗的言志性有很大干系。中国的诗是从言志开始的。纯粹的言志往往过于枯燥,于是诗人就“以彼物比此物” 。而以物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诗更是托物言志。“嘲风雪,弄花草”一直为诗人所不齿。花鸟画从产生那天起就受到咏物诗的滋养,诗言志很容易导出“画言志” 。花鸟画就成了文人们言志的5一个新工具。 西方的画一般来说是再现自然的。自然是什么样子,就把它写成什么样子。正因如此,西方画家注重研究自然。他们对着一个石膏像研究色调的变化。他们研究用平面表现立体的透视规律。在中国,虽也有画家重视研究自然,如以马为师的韩斡,但大部分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都不屑为之,因为中国画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内心的意。画家心中
9、之意,虽然也是对自然的反映,但是与自然却有一定的距离。拿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西方画家画的是“眼中之竹” ,而中国画家画的是“意中之竹” 。“意中之竹”虽然也来自“眼中之竹” ,却经过了作者很多加工。而且作者也把自己的意附加了上去。诚然,西方画家也不是完全表现“眼中之竹” ,没有一点加工改造的。但是,他们的“眼中之竹”虽经加工改造,却仍合乎自然的规律(印象派除外)。而中国画的作者虽也考虑自然规律,但更多考虑的是意的规律。更有甚者,有的画家甚至提出不考虑“眼中之竹” ,而随意创造“意中之竹” 。元代倪瓒有这样一段名言:“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是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
10、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这就如同象形字一样,根本的目的是作为意的载体,象形不象形没关系。他自己的画虽没有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但他的这种观点却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意不等于意合,画一个物也能表意,为什么还要意合呢?从上面分析的四种意合类型看,意合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一种更为复杂韵意通过意的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意,这种表意方式深层次上又与中国人的会意性6思维有很大关系。 这种思维还能解释中国画坛的文字狱。明初曾有两件这样的事。有个叫盛著的画家给一个寺院画影壁,画了一个“水母乘龙背” ,结果被杀了。因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水母乘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有一个宫廷画家叫戴进,他因在秋江
11、独钓图中画了一个穿红袍的钓鱼人而被逐出宫廷。理由是红袍为朝服。这种理解不知是否合乎作者的原意,但显然是合乎中国思维习惯的。读者可以这样理解,画家也可以这样创作。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如下: 1意合是中国花鸟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意合的角度欣赏画,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花鸟画的深入理解,也可以解决画面组合上的一些争议。 2并不是所有的花鸟画都可以用意合来解释的。而且,即便有必要用意合解释,也应避免作过分:的联想。另外,画家作画时,不仅考虑到意的因素,肯定还要考虑构图设色等美术因素,所以,即便是一幅意合的画,也不能仅仅从意合的角度去欣赏、理解。 3同一物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比如松,可以表现岁寒后凋之意,也可以表现栋梁材之意,还可以表现寒涧色之意。竹可以表示清高,表示坚强,表示隐逸(因为竹可以作钓杆),还可以表示平安。所以,在用意7合来理解画时就要考虑物到底代表的是哪种意。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画家所传达的意,从而避免牵强附会和“望图生义” 。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解放军外语学院外训系,4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