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82299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语境下新闻生产的“后台”观察转型中国的特殊语境成就了南方周末的独特风情。 南方周末风雨兼程这二十几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不寻常时期。 南方周末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这场空前变革,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转型。那一千余期新闻纸上的文字和图像,深深浅浅地勾画了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面影和轨迹。这些文字和图片,不论是“肉感”的,还是“骨感”的,或浓或淡地铭记着“南方周末”的风格,它们从各个方向聚拢起来,建构了一个特殊时代的面貌。 可是,读者在南方周末版面上所见到的文字,往往是被“把关人”定格后的符号。这些符号经过生产和再生产,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被定格成白纸上的黑字。这些纸上

2、的新闻作为话语的一种,它们既是一种特殊职业的产品,也是特定社会的产物。那些鲜活的新闻故事在抵达报纸版面与读者相遇之前,还要经历很多欢欣和痛苦,有这样那样的背景新闻等在路上。在通往成品的路上,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藏在新闻编辑部的黑匣子里,构成新闻“后台”的独特风景。 南方周末?后台一书,正是这些幕后故事的汇集,目前已经出版了两辑。通过后台,读者们可以发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存在种种复杂的关系角力,这些复杂关系所形成的“合力”往往操纵着新闻生产的路径,也制约着新闻成品的样式。 “后台”的故事,是新闻之外的新闻,是真相之外的真相,它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新闻生产现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语境下的新闻生产

3、深入观察的机会。2从“斗士”向“智者”转型 新闻是对现实社会的记录,但从来都是在社会给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赋予了新闻媒体许多表达机遇,同时也给媒体的作为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难。 南方周末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到转型社会所赐的机遇,也深深体验了现实限度所致的烦恼。外部环境的规约是南方周末必须应对的巨大现实,南方周末的生存和发展,不但取决于操作层面的微观因素,同时也要取决于包括政治资源、指导思想在内的宏观环境。这里的宏观环境是一个刚性的因素,是决定媒体活动最大半径的硬件条件。由于这个宏观环境一直处在变动之中,这就要求媒体在记录社会变动的同时,还必须把握外部环境所给予的最大边界,克制自身的

4、越轨冲动,理性评估自身活动的成本风险,在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内放飞职业理想。随着中国社会的渐进式发展,媒体理性也在不断成熟,这从南方周末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明。经过多年的淬炼,这家南方的媒体渐渐告别了当年刚猛、粗砺的理想主义,转向韧性、冷静的理性主义,其身份从“斗士”向“智者”转型,在游戏规则内把国内外重大事件做得更好。 作为一直在中国社会变革前沿地带探路的纸质媒体,南方周末所遭遇的艰辛可能不是一般媒体所能体会到的。 南方周末总是希望把特定社会给定的空间用足用尽,尽可能地把社会允许的空间撑满。它的触角所及可能是特定社会语境的极限边界,其新闻话语表达可能是现有时间、3空间下的最大区间。细心的读者有时可

5、从南方周末的职业技巧,乃至版面语言、文法修辞的微妙变化中发现南方周末在这方面的努力。记者傅剑锋可能就深有感触,他所悟出的“平衡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具有一定的样本价值,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家媒体在外部条件与内部专业律令之间寻求微妙平衡的职业努力。他认为,平衡的价值观就是记者在采访中保持中立、冷静、克制,多信源地寻找受访者,在写作中保持平和与中性的色彩。更重要的是,注意事件与述评观点间足够的平衡,使真相的锋芒不致看起来过于耀眼。比如,在砍手党事件、阿星杀人事件、发廊女之死的报道中,如果把新闻事件独立地拿出来,就可能会被认为是非常负面的报道。而记者在砍手党事件里,述评了整个社会的道义与责任问题;在阿星杀

6、人事件述评里作了如何让民工实现城市梦想的制度分析;在发廊女之死里述评了这个国家为实践“穷人经济学”的努力。这样处理,不但阐述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阐明了其中的复杂性与历史原因,还使读者看到一个媒体对社会忧患的建设性努力,而不是简单地对社会情绪的顺从与宣泄。记者的这种策略,是在具体新闻实践中体现媒体的“智者”韧性,而不是“斗士”的任性。傅剑锋认为,刚猛报道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早已过去,而平衡的价值观和技巧可以使得南方周末在被限制的边界上继续传播真相。这反映了南方周末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纸质媒体出色的生存智慧,以及精湛的职业技巧。 新闻专业主义的深耕细作 4南方周末一直在努力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但

7、是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语境化的专业话语,它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受到多方面条件的约束。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由于生长期短,而且是在一个外部环境比较粗糙、内部禀赋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生长出来的。 南方周末一直努力在中国进行新闻专业主义试验,试图通过他们自身的坚韧努力,突破外在条件的限制,为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树立标杆。前文提到南方周末从“斗士”向“智者”转型,其内部动力就有这种新闻专业主义诉求。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那种涂抹在面子上的脸谱艺术,而是一种渗透在从业者工作细节中的职业功夫。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杠杠,而是一套职业共同体集体认同的价值理念以及技术规程,这是一种理念和技术“手脚并用”的职业

8、实践。表现在南方周末上,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努力不是体现在其故事的外在热闹上,而是体现在其对逻辑和细节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上。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环节考察南方周末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对信息源的掘进、采信。新闻是限制的文体,这种限制首先就体现在消息来源这个关口上。获得第一手的、可信的材料,是新闻成功的关键。但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来都是稀缺的,而且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更多时候不是被封锁在社会的钢筋混凝土背后,就是被掩埋在大量碎片化的表象真实的下面,这需要记者凭借过人的勇气、坚韧的努力以及出色的开掘能力,把那些被遮蔽、埋藏在幽暗、纵深处的信息真金一点点地抠出来。对于南方周末的优秀记者而言,别人

9、啃不了的硬骨头他们往往能够拿下,别人搞不定的采访他们常常能够攻克,他们采访的成功是靠5执着的努力以及过硬的功力来支撑的。记者鞠靖在采访受阻的情况下,从采访地办公室的废纸篓中翻到了一份没有被撕碎的关于“仰融”公司资产善后的会议纪要,还发现了一份已经被撕碎的手写的“仰融”公司与开发区之间资金往来的图表,以及日后偿还办法。这两份“垃圾”成为记者打开采访僵局的突破口,构成了支撑整个调查报道的核心依据。记者这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执着精细功夫,充分显示了一位优秀记者的专业素质。 做调查性报道,记者的信息突破能力尤其关键。 南方周末原记者杨海鹏认为,中国调查新闻的“自然资源”量多质好,但是保护得更加好,滥

10、采滥伐也比较普遍。中国的问题实在太复杂,人类所有时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处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里面还有彼此冲突产生的问题。对调查记者而言,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掘进安全的保障,做调查报道风险和成本是很大的。做一线调查越久,就越不敢轻易发言,否则张口就错。因此,做调查报道,应该多走多看,不能被表象真实和简单正义遮蔽调查者的眼睛。杨海鹏在采访时时间消耗比较长,别人找一个证据,他可能找三个证据来证明同一个事实。记者在信息源上的较真、较劲,是出于对新闻起点正义的坚持。只有守住这一点,咬住最朴素的理念和经验不放,才不至于造成新闻职业合法性根基的动摇。 其次,表现为对问题复杂性的立体呈现。由于种种原因,新

11、闻的偏见无处不在。如果这种偏见是普遍性的,新闻事件可能就被集体性地扭曲,事实真相可能被这种集体偏见遮蔽。这就需要有媒体走出集体偏见,把新闻事件真相真实地呈现出来。 南方周末的专业主义努力表现在:它有自6己观察事件的逻辑和角度,并不一味跟风,在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004 年 3 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但媒体制造的舆论泡沫把本来一个严肃的新闻题材娱乐化了,对于马加爵的极端行为,许多媒体只是以道德上的善恶进行简单化的图解、评价,把一个本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脸谱化了。而南方周末对此做了两期报道,一是马加爵的终点站,另一篇是还原马加爵 。特别是后一篇,从一个普通人的

12、角度剖析一起恶性犯罪是如何发生的,让人们看到一个复杂的马加爵,以及在马加爵案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以及人性因素。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媒体很容易被同化,继而推波助澜。 南方周末身处其中,并没有被这种外在的氛围裹挟进去。相反,因为有它的努力,使得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理解多了一个视角。 再次,表现为对自身行为边界的警省。2006 年 2 月 23 日头版的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报道了一个女教师为供三个弟弟上学卖身的故事。 南方周末在操作这个素材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把徐萍这一教师置身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种制度,甚至一种文化中进行考察。记者希望通过“徐萍”这个新闻人物,来探讨关于中国农村的一

13、些重要问题。这个新闻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很大关注。有评论说,南方周末 “知音化”了,批评这个严肃大报有滑向娱乐化的倾向。在南方周末内部,这篇报道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天使魔鬼”之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如何在保证新闻要素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达到两全如何在遵守新闻伦理与满足读者对真实感的追求上达致完满如何在坚守新闻理念与保障政治安全间找到平衡由于作者在处理上述问题时,技术落7点侧重于新闻伦理和政治安全,致使对人物真实姓名作了隐身处理,新闻事件的地点也没有在文章中给予明确的交代,致使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质疑,记者们在内部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种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的论

14、争,反映出南方周末对于新闻起点正义的坚持。这一论争是我们解读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努力的标本,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身职业行为边界的高度警觉。细节决定成败,瑕疵关乎操守。他们对细节的较真,如果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角度加以理会,就不觉得他们是小题大做了。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关怀 好的新闻报道,即便再冷静,也应有记者的体温、当事人的呼吸在其中。新闻作为一门限制的艺术,与文学不同,在表达过程中,它会受到诸多羁绊,这些约束渐渐演化成新闻职业的纪律。随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崛起,新闻被紧紧地约束在“事实”的围城内,不允许新闻从业者任意驰骋,新闻的人文关怀也被隐藏在各种“事实”材料的背后。但是,这些字里行间渗透

15、出来的人文关怀往往具有扣击人心的力量,这在南方周末表现得尤其充分。 南方周末的关切不是流于表面的情感宣泄和道德针砭,它的人文表达被严格地控制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法度之内,坚守新闻专业规则,充分地让“事实”说话。这样,南方周末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十分含蓄、深沉。通过“后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这些职业新闻人的感情涟漪和思想脉动。 8以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为例。这样的故事素材,如果让一般的小报去开发,要么被写成煽情的悲情故事,要么被写成媚俗的道德传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确也拿到很多可以吸引读者眼球的材料。但南方周末舍弃了很多煽情、猎奇的东西,因为这与他们的表达主旨无关。南方周末的记者对故事中的主人公

16、有同情,也有尊重。这同情、尊重不是通过记者廉价的情感宣泄和道德表态直接漂浮在文字之外的,而是借助严格的专业表述把作者深沉的情感和评价藏在故事的后面,把爱与恨隐藏在新闻生产的“后台” 。记者和编辑在处理这个素材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如何保护这位不幸、无助的女子记者不能图一时之快,为了新闻真实性把当事人的隐私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虽然当事人已经做好了自己隐私被暴露的最坏打算,但记者还是不忍以这位弱女子的牺牲来成全新闻职业的操守。 南方周末对此并不后悔,“即使我们因此遭遇过某种程度的质疑,但与因伤害了一个人而怀有的负疚感相比,我们宁愿承担质疑” 。虽说这篇报道存在不少的遗憾,但这遗憾

17、主要是因作者出于职业伦理的考虑,使得对新闻真实纪律的遵守让位于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在这篇报道不无缺憾的报道背后,隐伏着记者深沉的人文关怀,而这种对“人”的关怀正是时下不少媒体所缺失的。 类似的情况在“后台”故事中并不鲜见。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记者们丰富的感情和丰满的血性。看了这些由一线记者们吐露出来的“后台”故事,我们会感受到那些南方周末上熟悉的记者名字不再是一个个生产者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性情的生命。他们从“后台”中走出来,带着他们的故事,也带着他们的欢乐与痛苦走近读者。平时在南方9周末上看到的那些表面上冷静的文字,其背后不时燃烧着记者的激情。在那些安静的故事背后,有作者们并不平静的呼吸

18、。 “阳光照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这段 1999 年元旦献辞,可以说是南方周末人文关怀的真情告白。不过,当他们在用新闻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这种“爱”必须表现得很“深沉” 。对于局外人,要想深切体会这种深沉的情感,需要进入新闻生产的“后台”,从新闻前台转向幕后,从新闻终端开始起步,逆流而上,一路寻幽探胜,充分体验新闻生产的“过程感”,才可能领略到新闻背后的魅力。 结语 南方周末编辑部编写后台系列,

19、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不完美。把自己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所遭遇的烦恼、痛苦乃至差失,暴露在读者面前,体现了这家媒体难得的职业担当勇气。正如他们所追求的:“在这里,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活体标本,它是中国转型时期媒体生态的一个典型切面。 后台所提供的信息,是他们在新闻生产一线工作的临床记录。借此,我们可以进入新闻生产的腹地,体验媒体一线人员的欢乐和忧愁,了解中国媒体前沿地带的真实讯息。假如没有这些“后台”故事,没有这些延迟出场的“新闻”,我们对南方10周末乃至中国媒体生态的理解可能就无法深入。这些隐而不彰的“潜在写作”,在更深一个维度上延伸了新闻的意义,也使那些前台的新闻变得更加丰满、更具立体感。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本课题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形势下的舆论安全与舆论引导新机制研究”和复旦大学文科推进计划“金穗”项目“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舆论表达与引导方式研究”的成果之一) 注释: 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版;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年版。本文所引除特别指出外,均出自上述两书 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第 52、54、126、127 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年版 张志安:报道如何深入第 191 页,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