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哲学”刍议摘要:“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学科,但“哲学”一词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普适的定义。也就是说“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对“哲学”加以说明,可以回答“哲学是什么” 。本文尝试通过对“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的阐释来为这一古老的概念寻求新的内涵。 关键词:哲学;实然;应然;宗教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73-02 有一种学问,它尽管不能够确定给我们带来财富与权利,但是,它可以确定给我们带来智慧与信念,这门学问就是“哲学” 。 那么“什么是哲学”?这是我们学习哲学所要面
2、对的首要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用高中课本的语言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因此,“哲学”是具体的世界观。其中,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说法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事实上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家之言,而“哲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问,其中包括百科全书派、米利都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儒家、道家等等诸多学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流派,我们不能将它与“哲2学”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给予的“哲学”的
3、定义也只是这一哲学流派自己的哲学观,而不能被看作是适合于各家各说的一个普适的定义。总之,“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哲学一词没有固定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加以说明。我们不能确切回答“什么是哲学”,但是可以回答“哲学是什么” 。 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实际上,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 。 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 。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
4、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 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样。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下面就是我们对“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 首先,哲学(philosophy) 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爱智慧”, 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指的是一种初始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的对人生、对宇宙的理解境界。在这里“智慧”并不等同于“知识”,“知识”仅仅是人们发展自身,使自己幸福指数得以提高的一种工具。人们有知识
5、不一定有智慧,“知识”是外在性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比如: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3来掌握。而只有当“知识”变为内在精神,和情感、心理境界、思维方式、习惯等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转化为“智慧”,“智慧”是学习不到的。因此,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同时拥有“智慧” 。有时候“知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有的人被其奴役,成为书呆子;有的人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犯下滔天罪行,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可以说知识功底是相当深厚,但是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而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全军战死,这就是仅
6、拥有“知识”但没能及时将其转化为“智慧”的结果。因此,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地将“知识” 转化为内在的东西,和我们的身心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智慧”,这也正是哲学的内在要求。 其次,哲学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解释模式。人们无论是在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方面还是在自己实践行动过程中,往往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 “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为什么爱她而不爱我?”然后就要寻求一种解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圆满地解释就会形成心理压力,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走进死胡同,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分裂或自杀,类似的事例我们身边就有经历。这也正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有自我
7、意识,人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没有。猪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发奋图强吗?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不仅意识到自然界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就拿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儿来说,第一步就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但同时他指出我们必须承认的4一件事就是自己在怀疑。换言之,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不能怀疑“我在怀疑”。由此可见,人有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反思,不断寻求解释,就形成了哲学,这也被看作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人类的烦恼也就由此诞生了。 还有些人将哲学看成是科学之科学,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
8、的。 “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在此,哲学与宗教、科学(指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我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三者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只不过出发点有所不同。哲学是“以人观物”,也就是站在人自身的立场观察周围,把人看作是主体,它的结论都是一种假设,是不能重复、不可还原、不可操作的;科学是“以物观物”,抛弃人的主观成见去探寻物的本质与规律,它是直接针对的事实,是可以通过事实证明或证伪的。科学是以存在为对象的思想成果,因此也属于思维范畴,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宗教则是“以神观物
9、”,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对上帝或其他神灵的崇拜,对灵魂不朽的信仰和对来世生活的追求,因而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有神论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这种哲学的萌芽。由此可见,宗教、哲学、科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介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一门学问。 当然,对于“哲学”一词还有多种描述,比如“哲学是一种反思” 、“哲学就是语言分析” 、 “ 哲学是一种生活艺术” 、 “ 哲学是指导人们幸福生活的学问”等等,这些都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这5些观点都仅仅是对哲学的说明,而不是哲学的定义。因此,学习哲学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有
10、创造性的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 与“什么是哲学” 。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冯国超.中华上下五千年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5 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M.南开大学
11、出版社.1985 Abstract: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oldest disciplines, but there is no one universal definition about the “philosophy”.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no final answer yet to the problem“what is philosophy”. However, we can illustrate the word by answering “What is philosophy of”.This paper attempts to search for new meaning for this age-old concept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questions “What is philosophy” and “What is the philosophy of”. 6Key words:philosophy; Actually;oughtness; relig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