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德力西”和“施耐德”:是联姻还是并购?200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最大的低压电气产品制造商之一德力西集团与法国最大的电气产品制造商施耐德电气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 1:1 的比例等额出资成立“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一个本土企业坚守了 20 年的市场终于被外资攻克。 几天后,对德力西“合资”施耐德事件的种种猜测,成了公众的焦点,有人认为:自 2003 年起,国内低电压电气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 30%、利润率降到 6%,德力西苦苦支撑市场份额,无钱可赚。而前两年在房产、物流等行业的大量投资因受限宏观调控无法收回,公司资金链紧张、产品技术升级减速、开拓国际市场乏力
2、。此间,多年来一直虎视眈眈中国中低端低压电气市场(也就是德力西产品的主要市场)的施耐德乘机而入,以溢价方式买断德力西的低压电气业务,合法拥有德力西的市场网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孰是孰非、亦真亦假?究竟是“联姻”还是并购?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故事最好还是从头说起。 原因一恶性竞争内耗内伤 德力西集团的前身为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与德力西的对手、2同是中国最大的低压电气产品制造商之一、正泰集团当家人南存辉于1984 年创办的“求精开关厂” 。 南存辉和胡成中的经历可谓“温商”典型:两人都是草根出身,童年艰辛,少时学手艺(南存辉学修鞋、胡成中学裁缝),成年后从商、跑供销,加入了温州的“十万
3、供销大军”,最后又联合亲朋好友一起创业。之后,南、胡二人分道扬镳,胡成中创建了德力西,南存辉创办了正泰。他们依靠温州丰富的民间资本,依托各自的独立品牌,整合了柳市镇低电压电器上下游配套生产资源,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企业迅速崛起。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仅“德力西”与“正泰”就拥有几千个经销商,中国的每一个县城都能发现这两个品牌的踪影。此时,因企业实力与与市场地位的增强,德力西与正泰的“电器双雄”之争也愈演愈烈。起初,德力西领先正泰,它的“着着领先,德力西电器”的广告语成为温州的流行语,“赶超德国西门子”的志向也雄壮异常。随后,正泰也憋足了劲,全力投入企业建设和扩大生产,后起直追,
4、销售额超过了德力西。几年中,双方的竞争追得很紧,2000 年德力西产值 40 亿元,正泰产值 42 亿元; 2001 年正泰公布生产总值 61 亿元,德力西是 62 亿元;南存辉造正泰总部大楼,胡成中随即在旁边造了一座更高的双子座 22 层的德力西总部大厦;1997 年,德力西和正泰为争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资格,彼此动足了脑筋,双方甚至还玩起了“无间道” 原因二盲目投资危机四伏 3“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话是胡成中近几年常说的话。在与正泰的交锋中,德力西稍占下风,双方的业务差距慢慢扩大,于是就出现了这“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想法。先把企业资产做大,然后再把业务专业做强。德力西走了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投资
5、方向逐步触及再生资源、房地产和国企并购等。1999 年德力西并购老牌变压器制造企业杭州西子集团公司;2004年德力西投资物流业,准备投入 500 亿元到 600 亿元,在全国兴建 20 多个综合物流园区;而后又进军中西部,在新疆参与国企重组,参与当地房地产与公共事业投资。胡成中采取了一种迂回战术,主业副业一起上,急速扩大企业实力。 对此,对手南存辉直接指出:“一个人去烧水,一壶水烧到 99 度,他满以为差不多了,就撒手去烧另一壶水,待另一壶烧到 99 度时,他又去烧其他壶的水烧到最后,他连一壶水也没有烧开。 ” 2004 年后,风风火火、盛极一时的低压电器产业暗潮涌动,在繁荣背后,许多深层次问
6、题逐渐浮出水面。生产低压电器的主要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的价格日夜飞涨,一路上扬,产品毛利从 30%降到了 6%,一些企业采用了最原始的低价竞争。为避开价格激战,突破成本瓶颈制约,德力西将目光转向出口,寄希望于出口释放企业产能。可事与愿违,产品出口缺乏成熟渠道。 其次,国内低压电器产品技术水平滞后于国外。最后,当德力西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时,又遇到了知识产权问责的问题。2005 年,欧盟设置的“使用期后厂家必须负责回收” 、 “6 种有害元素不能进入欧盟”等规定,4进一步抑制了德力西产品出口的步伐。一位业内人士担忧地说,价格战、低技术含量,加上温州人对短期投资的高度敏感,曾经引以为豪的温
7、州模式也许正是制约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绊脚石。由于德力西集团资金转移,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资金不足。成本上涨、利润降低、技术产品落后、国际化道路受阻、投资多元导致资金链紧张,德力西内部的这些问题逐一暴露了出来。 原因三外资强大难挡其势 就在德力西与正泰进行“双雄之争”时,一个在柳市镇外徘徊许久的身影开始蠢蠢欲动。它就是施耐德。有着 170 多年历史的世界老牌电气产品制造商,在最近 20 年中先后兼并了 TE 电器、实快电力、梅兰日兰、Lexel 等国际知名电器制造企业。施耐德为此守候了很久。 施耐德首先向正泰伸出了双手,据南存辉回忆,施耐德前后三次与正泰展开并购谈判。1994 年,施耐德
8、提出以现金方式收购正泰 80%股权,谈判失败。1998 年,施耐德再次提出控股 51%的要求,谈判失败。2004 年,施耐德又提出了 50:50 的合资方式,在这最后一次谈判中,施耐德同意保留正泰品牌,但不放弃施耐德在出口渠道上的掌握。结果很显然,谈判是不可避免的破裂。施耐德电气首席运营官赵国华对南存辉放下狠话:“如果正泰不与施耐德做朋友,那施耐德就只有与正泰做敌人了!” 随后,施耐德遂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打压,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发起对正泰的知识产权诉讼。同时,德力西也被施耐德推上法庭被告席,要求5德力西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赔偿。与正泰谈判破裂后,施耐德马上与德力西进入洽谈。2005 年 5 月,
9、胡成中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透露:“我们公司应该和国际大公司合作,它有国际化网络,它的技术含量比我们更高一些。 ”“现在谈的不是某一个产品的合作,要整个公司,包括低压的、高压的、成套的,全面要合作。 ”德力西似乎对这次与施耐德的合资谈判饱含期盼,吸收外资入股是一种摆脱条件局限的无奈。 胡成中说:“合资公司组建后,将引进施耐德电气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德力西的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国际化。德力西品牌也可以借助施耐德在全球的庞大分销网络,更好地在全球拓展业务,另外还可以借助施耐德的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德力西产品的技术水平。“如果单纯依靠德力西的力量,可能用 10 年或者 20 年才能走完
10、国际化路径,但现在或许只用 5 年时间就够了。 ” 胡成中认为,能够与施耐德化干戈为玉帛,对德力西是最有利的。 “狼”可能爱上“羊”吗? 2006 年 12 月 16 日,经过反复磋商,双方得出了大致的合资“框架协议”:德力西与施耐德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双方各占 50%股份,均分新公司的董事会席位,董事长由中方担任。施耐德提供技术与研发资源,德力西提供生产硬件,生产德力西集团现有产品系列中产量最高的 6 种低压产品。新公司生产的产品,德力西集团和施耐德电气所属国内工厂不再生产,避6免同类竞争。2007 年 10 月,商务部批准了德力西集团和施耐德电气的合资协议。 在双方的合资“框架协议”公布的
11、当晚,在庆功宴上,胡成中唱了一首“狼爱上了羊” 。一位德力西内部人士表示,事实上,如果国际巨头直接进入低压电器低端市场和德力西等本土企业竞争,按照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不合作,长期来看也是死。 ” 果真是“狼”可以爱上“羊”吗?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对外企而言,并购是快速进入目标市场、获取高利润最直接的方式。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 5 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听任其自由发展,必会出现患有核心技术缺乏症的内资企业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的丧失。外企控制品牌和专利权,中国生产,国外销售,先合、后亏、再控制。那么国内的大半市场便会被外企收入囊中,一蹶不振。而“羊”盼“狼”的苦楚又是何其急切悲哀。基础差、底子薄、发育不良的国内民企,在盼望获取技术提升、出口渠道与国际销售网络的途径上,除寻找“狼”外,则选择有限。为获得技术和国际市场,被迫去吞咽“用市场交换技术、渠道及被并购的风险”的苦果。 与其如此,又何必当初,胡成中也曾有辉煌的时代。但那时谁会认真想到抓住产品高利润的时机,投入主要精力来搞技术研发、吸收营销与管理模式、革新企业体制、开拓国际渠道、制定长足发展观。在外资来临时,获得主动、避免被动。与之建立平等、公正的合作关系,保持企业利益诉求,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在交换中实现互利,在斗争中实现共赢。 外资与民企,除了并购,难道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