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读后感》品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658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但丁读后感》品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但丁读后感》品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但丁读后感》品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但丁读后感》品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但丁读后感》品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但丁读后感品析摘 要: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是李斯特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音乐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但丁文学主题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在整首钢琴作品中,李斯特将象征黑暗的主导动机贯穿全曲,为音乐奠定了一个“不协和”基调,塑造了“魔性”音乐形象。同时,又把象征光明的 D大调调式色彩与大三和弦反复运用,构成了“神性”音乐主题。 “魔性”与“神性”两个音乐主题既相为矛盾,又互为渗透,并在“人性主题”的转化中达到和谐统一,最终体现了李斯特“在魔性中争斗,在神性中统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李斯特;音乐作品;但丁读后感;精神内涵;地狱主题;人性主题;上帝主题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Appreci

2、ating Dante Sona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Liszts music and Dantes Literary Themes FANG Min 李斯特旅行岁月意大利卷中的每首作品,都附有一个文学性和描绘性的标题,作曲家透过这些精致细腻的标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它的音乐与意大利文学、绘画等艺术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斯特向来2主张“标题音乐”,他坚信音乐与文学可以相互阐释,并融为一体。这为我们试图了解他的音乐精神内涵与传奇一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作为此卷中最具规模的一

3、首作品,完成于1849年,为单一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标题取自雨果作于 1836年的诗集内在的声音,内容为李斯特自己读但丁神曲的印象。 此作品从最初创作(19 世纪 30年代末),至最后定名(1953 年)历经十多年,这不禁使我们欲想深入地去了解,在那段被作曲家自称为漫游岁月、朝圣岁月的日子里,他的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经历?他的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这部作品的创作以“但丁”命名,那么李斯特音乐中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但丁的不朽之作神曲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神曲原名为喜剧,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也是意大利文学史中最伟大的诗篇。分为地狱 、 炼狱 、 天国三部,是但丁在政治失意后,为摆脱

4、内心苦闷,表达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炽热心情写照。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作者思想上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其一表现为:人文主义情怀带着浓烈的宗教主义色彩双重性;其二表现为:狭隘的宗教信仰与开明的政治理想相统一的双重性。这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思想多重性,恰恰反映了时代矛盾对但丁的深远影响。 这种思想上的多重性,同样也存在于李斯特的性格中。他一生游历欧洲各国,人生阅历丰富,情史无数,并乐于助人。上有上帝的昭示,下有魔鬼的诱惑,可以说他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体。这样双重乃至多重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贯穿于他传奇的一生,而李斯特音乐中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正是这样矛盾性深入于他灵魂与血液中的最佳写照。

5、3但丁与李斯特性格上的共性,是构建两者间联系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但丁的文学主题,与李斯特透过但丁奏鸣曲表现的音乐精神内涵有着本质上的相通性。文学作品神曲以地狱篇象征黑暗与苦难,以天国篇象征光明与幸福,形成了对立的两面,而将炼狱置于中间,表现从黑暗苦难向美好光明过渡时所必经的艰辛历程。 地狱与天国对立的两面,通过炼狱的转化,最终达到和谐统一,这样的“转化统一”即是神曲作为一部理想“喜剧”的最本质的表现意义,也是李斯特但丁奏鸣曲表现的音乐精神实质,即为“魔人神”这个永恒的主题。 一、地狱主题“魔” 神曲中扣人心弦的地狱篇,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在黑暗与绝望中挣扎的灵魂,仍然被人世间的感情和欲望所迷惑

6、,眷恋着以往的生活。成群的罪恶灵魂和魔鬼,古典神话中的人物,奇形怪状、混乱、凄凉、艰险可怕的景物,相互交织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渲染了地狱的恐怖气氛的同时,使人联想到人生的悲惨。 但丁奏鸣曲中的地狱主题,出现于全曲的引子部分,在这里李斯特已向我们展示了贯穿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在这个极度渲染恐怖气氛的简短乐句中,包含了若干个贯穿整曲的核心材料,每个材料都以其独有的表现意义与衍生方式,形成了一个“网状”脉络,构建起全曲的“黑暗”与“不协和”的音乐基调。 4主导动机的主要核心材料包括: 1.增四度音程 乐谱第 1-2小节为全曲的开端处,“三全音”以其“魔鬼”般狰狞的形象,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向下进行的

7、八度音程像是迈向地狱的脚步声。这一魔鬼形象的动机展现贯穿全曲,“三全音”在其本身的“不协和”音响的表达中还具有两种“转化”性的用法,在作品中被衍生使用。 1)“三全音”的转化 “三全音”可以通过属七和弦等音转化的方式,作为半音调性关系的转接中心点,把最远端的两个调性关系转化成最为毗邻的两者。不仅如此,它转化的本身还具有“增和弦”的色彩亮度。 我们知道,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增和弦”具有独立的色彩性表现,经常作为暂时性模糊调性手段,被多处运用,有时甚至用于终止式。 在乐谱第 23-24小节中李斯特用半音进行的方式,构成 g小调的 III级增和弦替代属七和弦,运用于终止式,这样的结尾方式同样也出现于

8、 b小调奏鸣曲中,可见其普遍性。 2)“三全音”的叠置 另一方面,这个音程也可通过叠置的方式,构成一个减七和弦。 在第 7-8小节里把第 1-2小节 A-Eb与第 7-8小节 C-F#两个音程进行5叠加,那么就可得到 A-Eb-C-F#(=gb),呈现出“减和弦”的色彩亮度。作品中多处出现的减七和弦,是音乐“黑暗”与“不协和”表现的又一种表现手法,同样以其阴森、恐怖的象征性意义贯穿全曲。 2.半音化的线条 在乐谱第 3-5小节里主导动机 3-5小节低音声部出现的 Eb-Fb-Eb助音式的半音进行,仿佛是灵魂在黑暗中痛苦的呻吟,这个半音动机,之后衍生形成“半音化线条”,覆盖了全曲大部分的篇章。

9、“半音化线条”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典型创作手法,被作曲家们普遍运用。在李斯特的音乐中,“半音”这个最为不协和音程,以不同的方式衍生发展,其印记随处可见。然而,这个“不协和”因素作为李斯特独有的色彩性思维,对 20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它的独特性表现于: 1)半音化旋律的和声性表现 乐谱第 35小节开始的呈示部主部主题是由上下声部平行并交替两个半音化线条构成。这个“旋律”与“和声”并驾齐驱的双重性半音化线条,是李斯特对半音线条的典型运用手法,在低声部 D音的持续中,一个半音化的和声音响在不停地涌动,为人们描述出一幅罪恶灵魂在地狱中饱受煎熬、拼命挣扎又不知所措的悲惨画面。 2)重复中变化的色彩性表

10、现 乐谱第 35-43小节是李斯特又一个典型的半音化写作手法。在结构6相同的乐句重复出现时,增高或降低一个半音,使其具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如同谱例中第 35小节旋律中的 Bb音与第 40小节的 B音,升高半音的变化,不仅使同样的乐句,在重复陈述时具有不一样的色彩亮度。同时,这个半音变化也清晰地表明了句法结构,因为,在大多数的乐句进行时,李斯特通过半音和声性的进行来模糊调性,其中不运用明确的功能和声。 3.重复音节奏 在乐谱第 1-2小节中带装饰音的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构成的重复音节奏,作为核心节奏贯穿于全曲。每一个铿锵有力的八度重复音表现出地狱中那些哭泣灵魂在黑暗与绝望中的痛苦挣扎,也是乐曲音乐内

11、涵表达的核心。这个节奏动机,以“一点”“双线”“多层面”的衍生方式发展并覆盖于整曲的节奏表现。 1)“一点”意为:核心节奏 乐谱第 1小节里这个核心节奏由一个短时值的装饰音与长时值的二分音符构成。长音与短音之间的对比与冲突,成为全曲矛盾性表现的开端。下行音程好像是进入地狱的层层阶梯,每一个八度的重复音如同迈向地狱的脚步声,营造着极度的恐惧感。 2)“双线”意为:由核心节奏直接或间接衍生的两个“基本奏网络” 由于不同的节奏分割,形成音乐的矛盾与对比。作品中的基本节奏网络主要分为两类节奏语汇: 核心节奏的直接衍生形成以“2”为基础分割的主导性节奏语汇;核7心节奏的间接衍生形成以“3”为基础分割的对

12、比性节奏语汇。 A.在乐谱第 1小节核心节奏基本等同于第 20小节中出现的节奏。 B.乐谱第 2小节是核心节奏的加快形式。 C.乐谱第 21小节八分休止符表现了有声与无声间的对比,使音乐情绪在加剧的恐慌与紧张中略带着颤抖感。 D.在乐谱第 194小节与带有八分音符休止符的节奏 C相比,在有紧张感的同时,则更具有持续性与推动力。 E.在乐谱第 30小节里节奏以交错密集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组合,是此节奏网络的最短时值的语汇。 对比性节奏语汇基本网络节奏图: A.乐谱第 90小节出现的三连音,是节奏由松至紧、由稳定至不稳定,是音乐形象加剧收紧的表现。这样的节奏密集性的表现,更生动地表现出地狱那阴暗、凄惨

13、的黑暗世界,以及在魔鬼诱惑与折磨中人的悲惨。 B.乐谱第 124小节出现了两个三连音的变化节奏,不同拍位的八分音8符休止,在横向上形成了两个欲停又走、欲走又停的三连音节奏;在纵向上,又通过节奏的交错填补形成了强烈的不稳定性,表现了人内心纠缠着的痛苦。 C.乐谱第 84小节高声部出现的六连音节奏具有双重性。3+3 或2+2+2,不同的节拍组合表达着不同的音乐表现需要。 3)“多层面”意为:两个或多个节奏语汇所形成的节奏对置 两个或多个节奏语汇结合使用,形成多层面的复合性节奏。在一个空间里,每个层面的节奏以不同的节奏特征独立存在,通过交替、叠加等方式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节奏空间,更为鲜明地刻画出音

14、乐的含义。 A.乐谱第 95小节处出现了两个节奏语汇组的首次碰撞的:对比性节奏语汇 A与主导性节奏语汇 B,各为分离,又互为结合,三连音节奏的不稳定性,加上带休止符的符点节奏所传递出的恐惧感,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感。这样的节奏对置,在乐曲的多处出现。 B.乐谱第 157-158小节是极柔美的乐句,由纵向的四个节奏层面构成。其中旋律节奏与低音支架节奏,形成一个外部的框架,低音正拍进入的节奏推动着后六分之一拍进入的旋律线条,此外,中间的两个背景节奏以六连音与四连音的节奏律动,形成了一个内部的紧密交错,“三等分”与“二等分”的不同节奏分割语汇组合运用,有着强烈的不稳定性,是一种9痛苦、彷徨、不安的最深层

15、的表现。 C.在乐谱第 339-342小节同样是纵向四个节奏层面,它们在相对的独立中,又分别组合,构成节奏的多织体、复合性的表现。由不同形态的三连音节奏构成了一个错落有致与交替性的节奏组合,其间八分音符的休止形成了节奏横向进行的“疏密有致,与纵向进行的“犬齿相交”,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二、人性主题“人” 在炼狱篇的文学思想表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爱、温顺和宽恕。因此与地狱篇可怕的、使人压抑的气氛不同是,这里有着一份温和、平静之感。尽管地狱中的惩戒是极为严厉的,但人们知道,经过痛苦的净化之后,等待他们的是上天美好的安排。然而,这个从苦难到幸福的历程依然是艰辛无比,软弱而易动摇的人始终会处于天堂与地狱

16、的挣扎与彷徨之中,时而会听从上帝的昭示;时而也会经受不住魔鬼的诱惑。 在但丁奏鸣曲的第二部分音乐中,李斯特所呈现的仿佛是那些人世间情感的纷繁复杂,纠缠交织。我们有理由相信,但丁奏鸣曲作为一部被人们长期注意的李斯特的重要作品,其创作意义不仅仅是作曲家在阅读完神曲后单纯地表达但丁所描述的“悲叹、倨傲、淫乱、憎恶、饥饿”的地狱景象。而更是因为在这位作曲家的内心深处,存有着一种与文学作品表达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正是其音乐表现的精神内涵。乐曲中10每一种情感不仅表达着人与生俱来的复杂性,更是作曲家多面性的个性特征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在其本身性格中所存有的“挣扎性” 、 “魔性” 、 “神性”正是李

17、斯特一生行为的总结。 1.音乐中“挣扎之人”的表现 炼狱描写的是忏悔罪过的灵魂在接受净化后将得到宽恕并获得重生。但这个“洗礼”的过程却是极为艰辛的。人的灵魂需要经历深刻悔悟洗刷罪孽等待审判重获新生。在这个过程中“人”将始终于上帝与魔鬼两者的挣扎中,在但丁奏鸣曲的第二部分音乐中,这样的情感表达占据主导地位,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挣扎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深刻忏悔时的内心彷徨 在乐谱第 124-135小节中由高声部八度音歌唱出的半音旋律,仿佛向我们讲述着在地狱中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痴情恋人的悲剧性的遭遇。三个递进式的乐句,通过半音线条的进行,情感表达得格外的凄楚动人。131小节与 133小节两次出现的同音反复 D#音,如泣如诉地表达着这对情人追求爱情自由的无限向往,但因为受到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礼教习俗的制约,他们必须受到惩罚,内心的悔悟与向往爱情自由之间的矛盾,使他们彷徨,形成了一种无奈的挣扎感。而在李斯特的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