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播学视角下的新闻定义的演进【摘要】本文选取中国新闻史中若干有影响力的新闻定义作为研究文本,以传播学为视角做内容分析研究,旨在揭示新闻定义的演进与媒介变迁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传播本位观 新闻定义总类繁杂,分类的方式也是标准不一。目前来看,大多采用逻辑范式的分类标准,即属加种差,按这个标准我们选取中国新闻史中相对权威,有代表性的若干定义作为研究文本,如下: 1. “事实说” 新闻者,乃多数阅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 “报道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布。 3.“信息说” 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
2、事实的讯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信息。 新闻是提一种传达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 2上述“定义”是我国知名的新闻学者、新闻工作者多年学术与经验的总结,是他们对新 闻这一社会产物最精炼的抽象与理解,因此,影响力与代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肯定这些定义在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体意识形态下的合理性,这也我们做这样一个研究的前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三种“说”提出年代的时代性非常鲜明,这与我国媒介变迁的进程似乎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因此,笔者试图从媒介变迁、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的角度探析这种新闻定义演进的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媒介的变迁过程是复杂的,所谓
3、的变迁并非前一种媒介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是一种渐进的叠加的过程,或者说是作为主流媒介的主导地位的逐步让渡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关于新闻定义的三种学说与媒介时代大体上有这样的对应关系:事实说报业时代 报道说广电时代 信息说网络时代。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内容分析来研究、阐述承载新闻的媒介的变迁如何影响新闻定义的演进。 从选取的文本来看,“事实说”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从定义本身来看:“多数阅读者所注意” 、 “ 广大群众欲知”,定义本身强调的是受众一方的需求,可以说,“事实说”是典型的受众本位的传播观。我们发现,在这种传播观下,传方是弱势的,传播过程是通过“满足需求”实现的。这就导致的传播模式
4、上是“多对一”的。那么这种“多对一”传播模式与其所承载的媒介有何必然联系呢?我们发现“事实说”的提出是 20 世纪初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民营报业已经相对发达,1917 以后,报纸作为一门产业已经相对成熟,办报更多的成为一种谋求利益的商业行为,而这种利3益的实现最直观的反映在报纸的销量上,加之我国当时的广告业基本是空白,受众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报纸最直接的消费者。这种看似“传受”的传播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买卖”关系,作为的“商家”的传方的弱势地位便显而易见了。那么这一时期新闻的定义中所反应出的“受众需求本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我国的广播事业蓬勃发展。1940 年 12 月
5、30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始。从此,广播成为继报纸之后传播新闻的又一重要载体。 “报道说”就是在这样的媒介背景下提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是 1943 年陆定一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不难发现,“报道说”不同于“事实说”最跟本的区别在于“报到说”侧重强调的是传播的主体传方。与报纸时代的新闻定义不同,“报道说”不再强调受众的需求,而仅仅是“报道” 、 “传布”,而这种强势的“报道” 、 “传布”体现的则是传本位的传播观。在传本位的主导下,新闻的传播模式同报业时代的“事实说”的新闻传播模式相比也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传播模式是“一
6、对多”的。而这种一对多的新闻传播模式与广播、电视作为媒介的传播模式也是不谋而合。此外,我们再对文本 1.2 进行比对发现,“事实说”强调受方需求,而“报道说”则更注重于时效性:“新近发生的” 、“新近变动” 。那么这种变化与媒介的变迁是否也有联系呢?我们对报纸媒介与广播、电视媒介进行比对发现,就时效性来讲后者是优于前者的,报纸作为新闻传播载体与广播、电视相比,时效性显得相对局限。报纸的发行通常是每日一刊或每周一两刊,而且周期性相对稳定。这种特定的新4闻生产与发布模式直接决定了片面强调“时效性”确无太大意义。相比之下,广播、电视则有明显的不同,这两种媒介的出现使得“无周期、不间断”的传播成为可能
7、,必要时可以与新闻事件同步,做到现场直播。在这种可能下,“报道说”所强调的“实效性”才变得顺理成章。 提到“信息说”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信息论的引进。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量度、传递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1948 年美国科学家克劳德?申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提出的。60 年代是信息论的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到了 70 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日渐的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理念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推动其它学科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国新闻学定义引进这一概念在 80 年代,90 年代之后日臻成熟,这一时期也正直计算机、网络普及的初期。网络作为又一新兴媒介的
8、出现打破了以往媒介所固有的传播模式,真正实现了互动传播。与前两个时期的定义相比“信息说”最大的特点是我看不到传受本位关的对立,而导致这种中立传受观最本质的原因是网络时代这种互动传播模式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信息说”成为学界广泛认可的学说。我们似乎给新闻的定义找到一个迄今为止比较合适的“属”,而这不仅仅归功于信息论的引入,新媒介的产生和普及无疑是推动这一过程的最直接的因素,至少我们从传播模式上看到了这种契合。 综上,笔者认为,正是媒介的变迁导致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新闻定义的演进。 【参考文献】 51徐宝璜:新闻学,1919 年版,第 7 页。 2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1961 年版新闻战线,1979 年第一期。 3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 年 9 月 1 日版,第188 页。 4王中:新闻论,1981 年 5 月版,复旦大学新闻大学第一期。5宁树藩:论新闻的特性,1984 年 12 月版,复旦大学新闻大学第 8 期。 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