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创作性构成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摘要: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很多相近关系的学科得到了有效的整合,教学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共享,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整合的材料、整合的手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课程资源材料需要创作性构成,课程结构也需要创作性构成,而不是单纯地把欣赏课和音乐史课合并在一起。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创作性构成;课程教学;多媒体;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史是阐述中国音乐发展脉络的文化类学科。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发展
2、和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音乐史课程是以讲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音乐现象为主。内容包括对文、谱、图、音、像、物等的阐释。同样,通过对文、谱、图、音、像、物的欣赏、考证和研究也是对历史的深化和理解。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始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发展仅有不到百年的时间。然而,在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与教学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的整体思路、教材的编、著选用、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创新等教学手段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体例和体系。2目前,中国音乐史教学已经有了本、专科、研究生和博士生等多重层次的教学标准。音乐史在学科关系上隶属于历史学范畴,然而,在学科特点上又与其它历史学科
3、有着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对历史作品的描述。音乐艺术属于时间艺术,作品的演绎稍纵即逝,历史音响很难客观地留下来,在教学上再现历史音响有很大的难度。另外,中国音乐史作为理论学科主要以文本讲授为主,课堂较为枯燥,不如技能课堂富有激情。因此,多数高等音乐专业院校常被“重技轻理”的现象所困扰。如何能使中国音乐史课程真正“有声、有色” ,增加课程的形象性、趣味性,突出音乐史学科教学特征,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愉悦性地达到教学效果,是近些年来音乐史课程改革和整合的重要课题。正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 。如何整合?笔者认为创作性地构成中国音乐史课程是探索的渠道之一。
4、 一、教学资源的构成与整合 中国音乐史教学方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既无声时代和有声时代。从上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可算是第一阶段,由于录音、录像设备不能广泛应用,教学方法基本以讲授为主,阐释文献和研究成果,属于没有音像或音像应用不普及的音乐史教学时期;第二阶段是从 50 年代至今,随着录音机和录像机的运用与普及以及媒体时代的到来,音乐史课堂上基本有了声音、图、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课堂设备的不断升级,现今课堂上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演奏厅的音响效果,能3够轻而易举地切换到考古现场和领略到历史实物的风貌。目前,中国音乐史通过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有机使用,基本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
5、赏析课程。中国音乐发展的文本部分是对中国音乐发展中重要音乐事件、人物及作品做历史阐述,其它相关事件只做简要叙述;而名作赏析则是对中国音乐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重要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评析,使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中出现的重要音乐作品有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点。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源材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中,古代史部分以阐释和考证文、谱、图、物为主,欣赏为辅。而近、现、当代音乐受西方音乐体例风格影响较大,且文、谱、图、音、像、物等较为丰富,以欣赏为主,历史的讲述为辅。 在课程资源方面,首先,包括对古代遗存作品的释译。在中国古代音
6、乐发展过程中,记谱法众多,且内容繁杂。有文字谱、减字谱、律吕记谱法、燕乐记谱法、工尺谱等等。在音高和时值方面不如五线谱记谱法更客观。要演绎古代所传作品,还需要众多的音乐理论家通过对古文献考证和研究中付出大量的工作才能揭开历史的面纱。例如演译古琴作品被称为“打谱” (如姚丙炎打谱的酒狂载于明 神奇秘谱 ;管平湖定谱的阳关三叠载于清张鹤琴学入门等等) 。通过考证古谱而译谱的,如杨荫浏译谱的白石道人歌曲集 。还有近年来根据对敦煌古谱中的琵琶谱及其他器乐谱的考证和研究所译制的器乐作品和舞蹈作品也相继用于表演和教学。 4其次,包括通过对古代文、谱、图、物的考证和研究,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也是中
7、国音乐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作品大多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作曲的原始狩猎图 。乐曲采用仿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 7 千年前的骨笛作为领奏,并运用古老的“活五”调式、现代的偶然音乐技法和奇特的节奏与音乐相结合,表现了原始人从宁静的夜景到捕到野兽的狂喜狩猎场景。在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该作品,会直观地领略到古笛的形制、音响以及体会到骨笛在原始社会中的使用(仿鸟或兽鸣以狩猎) 。其他题材还包括诗经 、 乐府 、 楚辞等创作的音乐、舞蹈、戏剧的古风作品都是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的课程资源。 第三、根据古代音乐典故和传说创作相关内容的动漫
8、作品。例如根据伯牙和钟子期典故创作的动漫作品高山流水 。画面简洁,音效结合,情景交融,篇幅短小,适合课堂播放和使用。在课堂上真实演绎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千百年来流传的“知音”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现代考古资料,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例如 1978 年对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的影像资料。在课程教学讲授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切换到该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灿烂夺目的众多乐器构成的一座巨大的地下乐宫,同时,也认识到它也是
9、一次轰动世界的音乐考古大发现。 5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与资源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下的多种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在常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像、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因此,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首先,整合的学科。包括音乐欣赏课、作品分析课、民族民间音乐、民俗学、考古学等课程。
10、音乐欣赏课是整合的主要课程。中国音乐史是对中国音乐发展史中重要音乐事件、人物及作品做历史阐述,包括遗存作品、作曲家、作品风格、流派、乐律学观点、音乐思想等内容。而欣赏则是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重要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对中国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音乐作品有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而对作品分析课的整合主要是指利用作品分析的知识和手段对所涉及的作品进行简要地分析和评述,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及打谱软件,对相应的历史作品或古谱进行分析。对民族民间音乐、民俗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也是学科整合的重点。中国音乐的历史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各具特色。例如:通过考古学发现河南舞阳贾湖骨笛6
11、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开 6-7 孔,其中一只古笛能够吹出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利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出像小白菜这样的民歌旋律。而通过考古发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一般开 2-3 孔,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通过民俗学可以考证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音乐现象以及民事活动中的音乐。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利用可以了解和学习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音乐发展的特点。 其次,整合的方法。把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教学中所用到的图、文、音、像融为一体,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调动,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形象的音乐情境,改变传统音乐史教学中呆板、枯燥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历
12、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感知能力。 普遍认为,历史是对往昔的记载。历史包括历史本体与历史认识两个部分,即客观发生的历史和对此的思考。史学家根据历史遗存(如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这种梳理与整合在时间上永远都滞后于客观历史,这必然会与客观历史有一定距离。随着新的史料证据的发现和新的观察角度的改变,历史知识本身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可以说,历史的价值不仅是对客观历史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历史学理论的命题:“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同样,音乐史的基本对象是人类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而音乐史学既是与客观音乐历史相关,并产生于其后的一种历史学科。在学科关
13、系上隶属于历史学范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作品的欣赏评析,对古代遗存的文献、档案、典籍、实物的梳理,让学生以7自己对历史音乐作品的感受来了解历史,重在引导而非灌输,不提供最终的“绝对真理” ,因为,历史永远是当代人的认识。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艺术,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不像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不同于摄影、绘画艺术,可以借助色彩线条来展示。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增加作品感染力。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讲,这种现场震撼力会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中国音乐史在历史分
14、期上与西方音乐史有较大的区别。西方音乐史历史分期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作品体裁、题材、流派也非常清晰,完全可以从历史音乐作品反观历史发展。然而,中国音乐发展史却较为复杂。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分期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如费师逊先生从民族音乐研究的角度,认为音乐史研究可以从文化史角度进行分期,并提出巫文化、雅文化、清(商乐)文化、燕(乐)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具有历时性的文化分期概念。这对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某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域文化特征、注意每一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其思路是有启发性的。刘再生先生所著的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把中国音乐史发展历程分成乐舞时代(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
15、) 、歌舞技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时期) 、民间音乐时期(宋明、清) 、专业音乐创作时期(清末近现代)四个时期,从文化交流角度对音乐历史进行了分期。使人感觉板块清晰,一目了然。王子初先生 2006 年出版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参考图库(光盘)8 ,首次以现代图典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向世人呈现泱泱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开创了中国音乐史的“图像学” 。该书由数十年来考古出土的、与音乐有关的文物照片共 743 幅汇编而成,其年代跨度从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每幅照片都有文字介绍。这些对于音乐历史多渠道、多角度的的研究,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整合中可以综合起来运用。 三、在
16、学科整合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科整合中,要明确教学目的,不能喧宾夺主,偏离教学方向。在众多学科交叉中,避免知识重复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体现学科整合优势。在课程进行中仍然以讲授为最主要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将课程的理论结构、理论体系、章节主要内容作逻辑梳理,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明确多媒体设备只是辅助教学设施,不能取代教师讲授地位,避免教师变成设备播放员。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增加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音乐历史的认识,从中感悟中国音乐史理论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信息给予的增大和教学环节的变化。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使我们的课程教
17、学目的更好得到贯彻,9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地探索。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得以广泛的应用,在展现了优美形象的声像效果的同时,为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对音乐的感受、想象、表现、创设等素质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优化教学过程。逐步建立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多学科资源共享,使创作性构成中国音乐史教学成为可能,逐步实现网络平台教育。 (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