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经济到文化的转型(下)最近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领导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非常关注中国第一商人团体浙商的发展。浙商已经成为经济现象以外的重要社会现象。但是,浙商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对于这个问题,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从六个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阐述。为了充分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让读者更为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本刊登这篇长文的下半部分,以飨读者。 四、浙商如何从本土型转向国际型? 现在的全球市场,其实已经很难区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当时中国加入 WTO 时,大家都有很大的担心,但三年过去了,许多人没感觉,认为我们当初把加入 WTO 带来的
2、问题想象得太严重了。其实,我认为这种松懈的心理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就是所谓的“青蛙效应” 。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马上会逃。但要放在温水里慢慢加热,青蛙就煮死了,因为它感觉不到温度在慢慢上升。我们浙江的企业,从一个本土企业,尽快转化成一个国际性的企业,现在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错过了这一时期,我们将来也许会无路可走。 2中国的市场现在已经开放到这一步了,我的判断是:下一步,不但狼,真正的虎都要来了。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 20 多年,但是外资,特别是国外的跨国公司,有一大批,他们对于中国市场还是持很谨慎的态度。他们实际上只是来打打前站的,根本没有把重要战略真正转移到中国。而现
3、在,绝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已经调整政策,要去来抢中国这块肉了。你马上会发现,你的竞争者已经改变了,不是原来那些国内的同行,而是比你更强大的国际同行! 以前,我们还有两个优势:一个是价格优势,一个是对中国消费者市场需求的理解程度上的优势。其实这种优势已经没有了,他在中国办企业,成本跟你差不多,或者稍微高一点;另外,他是跨国企业,中国市场只是他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他亏得起。但你作为中国的本土企业,你敢亏吗?再说,你说你对用户很理解,对市场很理解,与客户关系很好,但跨国公司们照样请一批中国人为它服务,它是“洋买办” ,照样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我们自己的市场被别人征服了,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是怎么办?我认为唯
4、一的出路就是作好抗争的准备。 看到了差距,就要消除差距。如何消除差距?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走出去。这是最根本的。要学会游泳,就要跳到大海里,哪怕呛几口水,都是值得的。死守自己的市场是没意义的。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人家要来抢我们的蛋糕,我们就要去抢别人的一碗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市场的大融合。在这个参与竞争、市场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会更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更能尽快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 3那么,怎样变成一个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呢?不是单纯把产品卖到海外市场,出口创汇多少,这样我就是跨国公司,我认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应该是站在全球的框架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从你的上游资源到你的下游资源,把
5、整个产品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放在全球的框架下来思考、统筹。企业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大量地培养适合这样的国际化的人才,大量地招聘海外留学生甚至外籍人员,让大量不同国籍的人员为我们服务,解决我们在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不同的问题。 五、如何实现从富家型到富国型的转变? 最近, “华立”要赞助出一本书,这本书叫日寇侵略浙江旧影录 ,我给这本书做了序,题目是“我们的责任:不要让历史轮回” ,第一段话这么写: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爷爷是怎么样的?因为我爸爸告诉我,我爷爷在当时日本人侵略杭州的时候被莫名其妙地枪杀了,那个时候,我爸爸才 5 岁。在中国,像我这一代人,以及比我
6、年长的一代人,这样的悲剧是很多的。二战结束后,年来,欧洲的德国人至今还在诚恳地向世界人民忏悔。但在我们的身边,发起侵略的人,不但不道歉,反而变本加厉地篡改教科书,否认历史。连南京大屠杀这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在日本的教科书里都变成了“有误杀中国平民现象”! 日本侵略中国,我们固然恨侵略者,但假如中国是一个富强的民族、发奋的民族,中国人都很富,日本人会侵略我们吗?我们这一代率先富4起来的群体,要深思这个问题。 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在物质上富是没有用的,没有精神别人还是看不起你。 前年春节,我带我太太和儿子去普吉岛度假,在一个餐厅吃自助餐。前面有几个大团,人很多,突然间人声喧哗,我正好拿着摄
7、像机,跑过去一看,是上海的一个旅游团,在吃自助餐的时候,不排队,而且最后不是用叉子,拿盘子在那里“铲”菜,你抢我抢,最后盘子飞了,吵起来了,急得泰国导游在一旁打躬作揖:“求求你们了,别打了,我服了你们中国人了。 ”我把整个过程拍下了。这个时候我就想,光有钱有什么用,没有精神、没有素质,别人照样看不起你。 像我们华立,在好几个产业上面,如仪表、仪器仪表、系统等,我们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我们不愿总是在产业链里面做别人的低端产品。比如在医药上面,我们在整合青蒿素的产业链。青蒿素本来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国外的大的医药公司就是把你牢牢地控制住,让你这个产业发育不起来。我们花了 5 年的时间,埋头
8、苦干,在重庆的山沟沟里,从种子到种植到提炼到成药,到国际上的营销,全部连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同时,我们还做通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将青蒿素类的抗菌药变成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在疫区推荐的一线用药。现在,国外的大公司开始发现我们的地位了,到处告我们垄断。我们也牛啊,因为上游资源控制在我们手里。我要赚我应该赚的钱,凭什么中国人就是要给你输出廉价的原料!最后在谈判桌上我表示,可以给他提供原料,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价格合理,二是最终的成药要享受和别的跨国公5司同样的准入门槛,同样的待遇。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所以,我们这一代企业家,越做到后面,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不由自主地树立起
9、一种产业报国的理想。因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受人尊重。如果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不强大,我们在人家面前总有一种做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的感觉。既然这样,既然我们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液,那么,我们就应该担负起中国人的责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的生命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联系到一起,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很有希望了! 六、如何从企业型转向事业型 对于企业与事业的关系,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企业与事业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它们是一种怎样的转换关系?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它最直接的功能是赢利。但它不应该停留在“赢利”上,而是要把它的赢利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联系起来。这才是
10、企业的终极理念。 企业的运作是一个过程。比如,许多企业家一开始就是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完成一些资本的积累。到后来,他要做实业。做实业的时候,最开始经常是做些加工业。没有品牌,没有终端渠道,只是为别人加工些产品。这一阶段后,他赚了钱,越来越不愿受别人控制,就想自己起来做。这样就进入了产品期。进入产品期后,他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6因为一个产品往往都是处在一个产业链中,他要考虑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在他有实力的时候,他会整合整个产业链。在这个时候,他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这个产业链中,哪一段的产品最有价值,哪一段的产品最为关键。这个时候,你就会跳出了产品阶段,进入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这时你所考
11、虑的事情是:第一,你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地位;第二,你这个产业链与别的产业链的比较优势;第三,到一定程度,你会感觉到,中国本土的工业与国外的企业的距离,这样你的竞争就会慢慢转向民族工业与国外工业的竞争。这样,你基本上就完成了从企业到事业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你在初期的加工或产品时期,决不会考虑到与国外产业竞争的问题;而当你处于产业链竞争阶段,如果仍然持有当初做加工、做产品时的思维方式,那是肯定行不通的。一个事业型的企业家,对这些问题一定会思考的。产业报国,到最后,一定是把自己的经济行为和文化行为完全融合到一起的。 当我读完厚厚的一叠社会学教材后,我总结了一句话,即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与效率的
12、关系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始终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着平衡。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大了,政府就会设法牺牲一些效率,促进社会的公平;反过来,如果社会效率低了,政府又会出台一些政策,拉大收入差距,以促进效率的提升。邓小平讲过两句话,一句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很平实,但道出了社会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造成不公平,但也就促使许多人追赶,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这样就促进了社会效率。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社会资7源的配置是不公平的,这给社会中一些投机分子,一些有职权的人或有其他资源的人谋求私利的机会,这就产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一产生,政府就要想办法调整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比如税收,就是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的有效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靠社会的一个正确指引,还要靠富人们的觉悟。做企业做到最后,你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你还是一个社会人。社会上有了这诸多的问题,你也有一份责任。这样,你肯定会问自己,你的目的是什么?你肯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你的某种理想,自己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理想。这些理想的实现,才是你所真正珍惜的,也是你所真正追求的目标,这就是你的事业!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