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938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社会和谐看孔子“仁”的思想回归意义【摘要】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着重通过对孔子所提倡“仁”的解读,来推究和探讨孔子之“仁”的回归对现代社会和谐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社会和谐;回归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仁”的实现,他迫切希望统治者能以“仁政”治天下,以他所倡导的“仁”来维系君臣之间、父子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仁”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社会的重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而“君子之仁” “孝道之仁” “为政之仁”是孔子“仁”的内容之一: 一、 君子之仁 在论语中孔子总是将君子与小人作比较,从而突出了君子的标

2、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孔子对君子、小人的评述,不仅揭示了这两类人的本质区别,而且从深层意义上探讨与剖析了人性的弱点,譬如人的自私自利、人的唯我独尊、人的唯利是图。虽然,人性历经了千年沉淀与洗刷,但是人的这些固有属性是不容易改变的。孔子对这些行为下了定义、定了标准。孔子认2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不但难以与人相处,而且难以在社会立足。 “仁”是一种“博爱”,以仁爱来包容与理解一切是孔子认为作为君子的品质。君子应该要做到爱自己也爱别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你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把它给别

3、人,因为别人也是不想要的。自己不想要的不勉强自己,是对自己的爱。而不给别人就是爱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如果,人总是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明知“己所不欲”而施之于人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会被打破,关系也就变得紧张。因此孔子的“君子之仁”是唯系和谐社会的根本。 二、孝道之仁 “孝”本来是定位于君子标准的表现之一,这里将其分离出来是鉴于孝道的重要性。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为子女者,要常能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而忧,而无他可忧,表达了父母除其所患的疾病是子女所不能预料到的,其他方面的事做子女的就应该对父母无微不至。 孝道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孝道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

4、素。但现实中,我们总不能将孝道发扬到极致。随着我们角色的转换,孝的意识仿佛变得淡漠,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去“奋斗”去“努力” 。求学、工作、成家、立业,是我们的必修课程,忙碌与紧张使我们忽略忘却对父母的关注。孔夫子的伟大在于几千年前,就明白孝道是塑造人的完美性格的基础与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为政之仁 “为政之仁”是孔子的仁政主张,他希望为君者要做到为民伸张正义,为民排忧解难,处处以民为本,强君主之恩泽遍布每个角落,一个真正的人君3只要“为政以德”,那么他就会“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也就是说只要君王肯实施仁政,那么他的天下就会长治久安,历史也见证了这一点。 “举直错诸

5、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要使人民服众就要举用正直的,放置在邪曲上面,民众便服了;举用邪曲的,放置在正直上面,民众便不服了。而要使民众信服,那么就要“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孝而不能,则劝。 ”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十分可贵与超前的,而现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依然贯彻实施于政府的各项政策中,其深远意义可想而知。 四、结 语 前期,孔子的“仁”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即实施仁政是“君子忧而仕”的一种出仕态度,周游列国宣传他自己的理想,希望可以建立一个人人皆自爱,皆爱人的社会。但他的“仁”不能得到统治者的采纳,因为毕竟在春秋是个纷乱的年代,个个诸候国为拥有更多的土地

6、、金钱不惜不顾仁义,大动干戈开疆辟土,所以他们是不会接受孔子所谓的“仁” 。 后期,孔子的“仁”有方向上的转变,他将自己所提倡的“仁爱”转变为对教育的奉献:办学堂收弟子,传授自己的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是他以博爱的胸怀容纳不同弟子的思想体现,而他的“兴、观、群、怨”说更体现孔子的文艺美学和谐观念及美善统一和中和的审美原则,也是他“仁爱”思想学说以“人”为中心的主要表现形式。 孔子的“仁”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生活在现4实社会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话,那么社会和谐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06 年 12 月 2论语心得.于丹.中华书局 2006 年 11 月 3论语通译.徐志刚.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年 3 月 4论语中孔子形象. 吴竹芸.华中师大 (D)2006 年 5朱熹和刘宝楠论语解释之比较.何林英. 兰州大学(D)2007 年 6古代汉语上册郭锡良 .语文出版社 1995 年 6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