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摘 要:江南丝竹从明清时期起与昆曲共同盛行于江南,是民族音乐的主要基石之一。江南丝竹历时 400 多年,为什么能够历经风雨而百折不挠,并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笔者通过对太仓地区江南丝竹现状的调研,进而揭示出江南丝竹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日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江南丝竹;音乐;太仓;调查;生存;发展;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江南丝竹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颗璀璨的明珠,2006 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南丝竹起源太仓,其前身为弦索。16 世纪中叶,魏良辅在太仓南码头创制的昆曲逐步成为中国剧坛的主要剧种。明代嘉靖
2、、隆庆年间,太仓卫军士张野塘在太仓创制的弦索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弦索在为昆曲伴奏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为独立的丝竹演奏乐队。在民间艺术家长期的实践和加工后,形成了以中花六板 、 三六 、行街 、 欢了歌 、 云庆 、 四合如意 、 慢三六 、 慢六板等为代表的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1958 年这种演奏形式被定名为江南丝竹。 一、发达的经济是江南丝竹生存的基础 2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条件。江南丝竹正是依托太仓当地经济实力而不断充吸养料。太仓地处江海交汇之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4500 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2000 年前因皇家在此设有粮仓而得名“太仓” 。800 年前,太仓作为
3、重要通商口岸而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600 年前,郑和从太仓启航七次远涉重洋而名扬天下。明清时,太仓地位达到鼎盛。太仓既宁静又开放,既充满活力又生活舒适,两种气质之间丝毫没有冲突,反而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城市生态。 江南丝竹初级阶段的弦索,被誉为是“颇相谐和,殊为可听”的吴中新乐,明代时在太仓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万历年间,王锡爵太师第内既有军乐队,又有家乐班。后来,家乐班转成了民间职业戏班“吉芳班” ,在太仓城乡既演奏丝竹,又培育新人,江南丝竹能够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吉芳班”有很大功劳。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普查发现,太仓历史上有过 116 个民乐班社,其中专门演奏江南丝竹的班子
4、多达 25个。在搜集整理到的 67 册乐谱中,24 册是江南丝竹,共计有传统曲目135 首。清雍正、乾隆年间,不少演奏江南丝竹的家乐班转为民间职业乐班,经常出入民间庙会、灯会等喜庆场所,成为民间风俗音乐。到了清后期,太仓地区又出现了独立的江南丝竹社,这些社员不再唱戏、伴奏,而是专司乐器,成为职业乐手,他们在乡间庙会、灯会或婚丧喜事时去吹奏,以养家糊口并成为一种职业。这种风气使太仓乡间或城里,家境稍富裕点的,遇到家中有大事,则花些钱雇个丝竹班子来吹吹打打,热闹一番。20 世纪 40 年代,是江南丝竹的全盛时期,丝竹乐覆盖了整个太3仓地区。 在历史横断面上,江南丝竹向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江南社会生活
5、图景,明人沈周所绘清明上河图长卷中,有苏州城内显贵主人在豪华住宅园林台榭赏悦家乐班丝竹歌舞表演的环境和场面显现,经辨识可知台右侧站立的乐队有五人正用笙、笛、箫、阮和拍板等丝竹乐器伴奏,此即是上述私家乐班生存分布特点的实景画面展示。 在清代,江南丝竹由太仓地区向其他地区迅速传播、扩散,一跃而为主导声音,人们在信仰、喜庆、社交等社会活动中多以丝竹伴奏,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江南丝竹其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深受江南不同人群的偏爱。至 20 世纪 60、70 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多自行解散。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世纪之交,太仓市文化主管部门以创建“中国丝竹之乡”为契机,积极做好继承和
6、弘扬江南丝竹音乐的工作,使江南丝竹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在,传统的江南丝竹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工厂、社区、学校、机关、军营、街头、广场、敬老院、幼儿园,处处可闻丝竹声;重大节庆、创建宣传、招商引资、对外交流、春节团拜、企业庆典、单位联欢以及寻常百姓家的婚丧喜事都少不了丝竹演奏;同时太仓江南丝竹的影响远播海内外,已悠扬成现代太仓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江南丝竹作为太仓社会“肌体”的活跃细胞,由于受到吴侬软语民歌的濡染,更受到纤细曲折的昆曲影响,其音乐具备着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的特征,更有着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特性。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江南丝竹独特的艺术价值
7、和社会功能,4还体现在丰富、美化社会生活方面;在人际网络中,作为社会交往的媒介,能够融洽人际关系,甚至对打破社会群体间的壁垒、削弱身份差异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修心养性、点缀江南人民精神生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 “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 ,是太仓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横看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经济和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的构成要素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体现。江南丝竹正是人类经济和文化交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典范。江南丝竹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历代经济发达的鱼米
8、水乡,离不开远达四海的商贸活动。繁荣的经济对于丝竹这样高雅的民族音乐来说,既是丰富的精神动力,也是广阔的施展舞台。 二、即兴的演奏风格赋予江南丝竹无限的活力 江南丝竹的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传统的技法中还有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历史上来看,唐宋以前,太仓属乡野之地,离南京、扬州、苏州等繁华都市尚有一段距离,是避世隐居的好地方,故官场失意之人或与世无争之文人,喜欢在太仓造房筑园,清静过日,这种从容、自信、满足和享乐性格以及闲适、看破红尘的情调在江南丝5竹中也有所
9、体现。江南丝竹的小、轻、细、雅,旋律多级进进行,情绪较放松,音色也柔和饱满,充分显现出一片和乐安详的水乡泽国气氛。太仓历史绵延,城邑风采雅致,都透出它的细腻与圆润。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江南丝竹乐之所以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自古到今经久不衰,恐怕就在于它音响形态上的“雅”和节奏形态上的“稳” 。江南丝竹不会引起听众的癫狂,却能使人净化心灵,拂尽尘埃,称之为修身养性之道亦无不可。 江南丝竹同我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一样,基本传播方式多是口传心授,而非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这一方面使江南丝竹音乐较少有完善固定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优秀的乐手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江南丝竹音乐中发挥才智
10、,对其进行加工和创编。江南丝竹音乐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也造成了江南丝竹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条件;而不断的集体加工,又使世代流传的丝竹音乐日臻完美。如此而来,江南丝竹音乐在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成了验证乐手造诣的标准。在各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江南丝竹活动中,得胜者或受到好评者,往往多是那些善于将学来的曲调作临场发挥的乐手。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只是基本框架,每遍演奏各不相同,要靠乐手们在长期实践中所练就的即兴发挥能力来进行现场加工。为了配合默契,乐手们总结出诸如你繁我简、你动我静、你断我连、你高我低等一套合作方法。过去的一些丝竹爱好者常常不是去看演奏,而是去听演奏,他们是来听高手们即兴变化的。当演奏员在某一处没有按照惯例演奏,而是做了现场发挥,6并且这发挥更有利于乐曲气氛和情绪时,他们就会掌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