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088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公众参与: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存在方式的完善与创新摘要:西方公共艺术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驾驭并合理吸收这种艺术行为的力量与营养,以此完善中国现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环境,为社会贡献出作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特有价值。? 关键词: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先进文化;民族性;视觉表现;公众参与;政策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只要是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事物,只要是可以良好消化的西方文化,我们都在研究及运用。在当今的学术界及美术界,对代表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公共艺术的探讨也是热火朝天。公共艺术是先进文化的概念,从 18 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到波伊斯的艺术扩张

2、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对传统的反思与开拓,以及对腐朽事物进行痛快淋漓的颠覆,公共艺术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代名词。公共艺术是西方先进文化的存在方式,但先进且可以有效吸收的西方文化才对我们正真有益,任何盲目崇拜,赶时髦,都会造就数量庞大且浮夸的艺术作品及艺术思潮。 公共艺术是艺术行为,更是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艺术价值的体现。从波伊斯到沃霍尔,文化精神始终支撑着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让一2般观众无所适从,这是大众对待艺术的欣赏视角还停留在物象表层的缘故,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行为在引导公众实现自己的社会愿望,我们必须理解作品的文化精神才可以领悟到公共艺术的先进性。公共艺术不是艺术流派或

3、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专业精神重于专业形式,它的表现是架上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延续与拓展,只是我们更注重其社会效应的产生,更注重公众参与的力度与广泛性。为此,在我们周围,有些学者把公共艺术的这层现象完全理解成形而上的东西,其表现方式不需要遵循严禁的视觉效果,把公共艺术完全精神化,产生了公共艺术不可教及不可表现的言论,因为精神似乎让我们漫无边际,毫无定律,毕竟精神似乎只是巫师干的事情,与艺术家无关。摆脱艺术表现就似乎找不到艺术研究的方式了,这是当代中国长久以来的艺术创作流于表层形式的弊端,是没有太多从艺术本身去谈艺术发展的特定规律而所造成的惯性思维。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要吸收西方公共艺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

4、思考,只有精神的创新才可以带来形式创新,不谈精神的形式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躯壳。当代中国我们的艺术创作需要从这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把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彻底释放,让大众从参与艺术的活动中而得到做人的快乐与尊严。 就艺术表现而言,中国古人强调艺术创作应“传神于阿睹”之间,这样的审美态度在公众间延续至今,且根深蒂固。 “阿睹”是作品精神及核心价值的体现,但神的传递是依附于形的表现,神与形是不可分割的表现手段,这是当今中国公众认知艺术的基本准则。现今中国艺术的公共环境,艺术创作只谈精神而不论表现就无法与公众特有的审美态度相3交融,艺术表现与公众无法对话有碍于公共艺术社会价值的有效传播。我们在创作公共艺术

5、作品时,应借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合理运用而提升艺术策划的合理性。公共艺术要在中国有效传播,艺术表现就应以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来构架符合中国公众可以接受的艺术语言,以此实现艺术与公众、与社会的有效对话,实现艺术创作的社会愿望。忽视了中国公众固有的艺术态度,就无法把西方艺术的良好愿望生动地传播于中国的广大民众,西餐在中国流行就要进行符合国情的改良,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也需要本民族文化的洗礼。 民族性是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的基石,是公共艺术的对话空间。公共艺术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背景。现在许多的艺术院校把这门学科毫无变动地搬进来进行研究,大多是依葫画瓢,脱离了中国社

6、会的实际需求,使研究成果变得空洞而不切实际,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及建立在中国社会特色的基础之上。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态度迥然不同,完善中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就应该客观地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从双方的文化根源来探讨中国公共艺术的前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座高山。海德格尔曾说过:西方文化是无法去概括东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是人格文化,强调修炼自我;西方文化是人性文化,是人对欲望的满足。中国的公众舆论经常把西方当代艺术理解成颓废艺术,看成是毫无章法的艺术,大众无法理解这样的艺术行为,他们还是喜欢“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的小资情调或田园小景,不会拿艺术去冒险,所以中国近代的艺术思潮少之又

7、少,艺术家很少考虑到艺术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的公共艺术的4确先进,先进到可以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给城市带来就业机会,克里斯托的“包裹议会大厦”就起到了这样的功效,我们的艺术情节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西方,公共艺术强调挑战正统的艺术观念,也挑战即定的公众的审美原则。要让中国的社会与公众容忍并接受这样的艺术态度,就必须依据我们的社会现状及民族文化的情节来制定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发展计划,我们的公众审美还是含蓄的,但西方公共艺术总是存在着走向表现极端的可能性,我们的社会还是需要具有浓厚视觉审美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强调观念,但我们更应该强调视觉与观念,用强调视觉审美来传递

8、艺术的力量会使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变得更有社会基础。 在公共艺术的行为过程中,精神为先已是不需强调的定律了,但彻底把表现精神化就是艺术态度的懒惰与麻木,是已经习惯于闭门造车且毫无进取的创作氛围,为了发展中国的公共艺术事业,艺术家应该积极构想更适合于国情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李清照的海棠花是“绿肥红瘦” ,而丫鬟却看到了“海棠依旧” ,精神虽左右着她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但她们的思想还是依附于一处客观存在的场景,形神具备描述,作品价值才易广为流传。照搬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的公共艺术发展只能是萎缩与扭曲,中国的公共艺术需要用细致的视觉语言来引导公众的艺术态度。 中国现代艺术的创作应借鉴西方艺

9、术形式的多元化特征,以此丰富艺术的表现手段而增强艺术创作的能动性。的确,公共艺术是以综合的艺术语言来展示的,综合会使人感觉找不到标准,也有杂乱且不精炼的5嫌疑。公共艺术所谈论的公众参与不单是指行为的参与,还有着艺术家用创造性的视觉语言来吸引观众的含义。奥登伯格用放大物体造成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美国艺术家艾亨与托?斯用实物翻制来拉近公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海泽则以体量庞大的地景形式来触动公众的心灵。他们的艺术语言的确千差万别,但他们的作品都是以视觉创意为中心来创造作品。总而言之,公共艺术的创作还是建立在对造型语言的研究与探索,只是刻意强调了形态策划的重要性,强调为艺术而“不择手段”的形

10、式构架目的。在公共艺术的研究过程中,基础训练应以表现需要而进行选择,写实、装饰、抽象的造型能力应该是学习的基本内容,艺术语言的多样性是在这些基础上的手段延伸。让艺术家拥有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行为策划手段,可以使他们的创作思想更为宽广,引导公众艺术态度的手段也更为多样而有效。 要正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大力推广公共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中国公共艺术的社会环境。公共艺术的核心概念是艺术关注及影响公众的生活,或者说艺术是大众愿望的体现。在艺术的公共概念出现之前,谁也没有想到艺术的社会影响会如此之大,可以影响到政治、民生、环境等需要关注的所有方面。有人说克里斯托是政治家,因为他可以说服德国人达到

11、他的社会愿望并改变公众对艺术的态度,而这些艺术的社会效应只有通过公共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在瞬间达到,公共艺术行为使艺术的力量得到空前膨胀。由于表达的是公众的愿望,西方艺术家大多不以商业目的来谈论公共艺术,公众的参与力度是衡量公共艺术价值的重要指标,他们设想让艺术远离物质和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表现,以6此表达艺术是公共空间民主、交流、开放、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从属于社会价值的范畴,公共艺术的创作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扶持才可得以发展。在西方,国家有关公共艺术的政策、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开放与经济发展使中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得到了前所

12、未有的繁荣,但不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及方式却成为制约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完全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这种艺术的行为体现了艺术家、社会、公众之间的共有价值,他们的平等沟通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我们的公共艺术研究起步较晚,艺术家、社会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与探讨的问题。首先,中国艺术教育本身就存在着不开放不自由的学术现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塑造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公共艺术家,我们还停留在重表现而轻人文、重专业而轻专业精神的教育模式之中。其次,社会对公共艺术建设的运作方式急待完善,应根据国情而参照西方对待公共艺术的有效法规来决策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社会应设

13、立专项财政预算来扶持公共艺术的发展,要科学规划公共艺术建设决策过程中的评估体系与评估模式,现在公共艺术决策往往是少数人说了算,给于艺术家与公众的对话空间极为有限,造就了许多垃圾艺术且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最后,要提升大众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发挥公共艺术的最大社会效能。中国艺术的普教工作发展缓慢,大众的艺术素养还有待提高,公众对艺术创作的认知还停留在视觉与审美的简单概念上,对公共艺术表现的表现方式还不够包容与理解,他们还没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意念及经验,这些都要通过7艺术家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引导才可以逐步解决。总之,只有建立起艺术行为与社会有效对话的决策机制,才可以勾划出合理的公共艺术行为与公共艺术作品。 西方公共艺术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驾驭并合理吸收这种艺术行为的力量与营养,以此完善中国的现代艺术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环境,为社会贡献出作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特有价值。 (责任编辑:楚小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