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用工荒”问题的几种解释及其看法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21-02 一、引言 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可以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然而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劳动力价格调节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而在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会出现不均衡现象。 “民工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 年春,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这与我国剩余劳动力充足的事实是相矛盾的。为此,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办法。 二
2、、 “用工荒”问题的几种解释 对“民工荒”问题的解释目前有很多种,每种解释的角度、切入点以及研究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工资过低论 持该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劳动力价格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手段,结合博弈论、劳动市场均衡理论,认为民工工资水平低是“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提高民工工资是关键。该理论重点对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做了比较分析:尽管每年名义工资的绝对值在上升,但消费价格2指数迅速上升特别是粮食价格增长过快,超过现有的工资增长速度,进而使得民工实际工资逐年下降,入不敷出。 2.制度障碍论 持该观点的人大多运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角
3、度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民工荒”的主因是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认为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的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应对“民工荒”的良策。该理论认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上的障碍因素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并提出以下主要几个方面的建议:创新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平等就业;创新劳动保障制度保障人身安全;创新工资制度保护劳动报酬权;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力资源;创新城镇住房制度实现居者有其屋。 3.劳动力供给瓶颈论 持该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劳动力供给的本身因素出
4、发,分析了在劳动力总需求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劳动者自身面临的种种原因劳动力供给跟不上,认为即使存在政府提高粮价,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政策所导致的“推力”不足,以及由于流入地对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歧视性政策所导致的“拉力”不足问题,但根本因素是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并提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根本出路。该理论认为劳动力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低,知识技能老化,不能适应当今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等。这些因素客观上导致了劳动力的3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致使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技工荒”而不是“民工荒” 。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尽快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转移,加强
5、劳动者的培训和学习,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4.劳动力净收益下降论 这种观点主要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根据该观点,农民工选择是否进城务工取决于他们在城市务工的净收益,净收益大于他们原先的预期值则他们选择进入,否则则不进入。该理论运用的数学模型主要是 Y=WI-WR-C ,其中 WI 是指在城市非正规部门的预期贴现收入,WR 为在农村的贴现收入,C 为迁移成本,Y 为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工作与在农村务农的净收益。从现阶段来看,WI 上升不快,而 WR 和 C 上升较快,因此Y 总体而言实际上下降,而且逐渐趋于农民工原先预期值以下,因此出现“民工荒” 。 5.权益受损论 持这种观点
6、的人主要是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权益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就过程中权益受损情况,并指出“民工荒”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权益荒” 。在他们看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民工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缺位,则导致非正规部门用工不规范,民工权益受到侵犯。农民工的务工环境差,工伤事故增多,住宿和饮食条件差,经常被克扣工资甚至是拿不到工资,子女上学难,不能享受正常市民待遇,受到各种歧视是农民工选择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他们建议:尽快改善农民工务工环境,改善他们的住宿和饮食条件,用法律手段维护好农民工权益,使农民工享受公平待遇。 46.产业结构升级论 持该观点的人主要是
7、从产业结构发展调整角度来研究,认为“民工荒”的本质原因是目前我国出现的产业结构升级所致,这就客观上形成了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意味着依靠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条件的低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到了临界点,中小民营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劳动力资源约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他们提出解决办法的关键在于努力把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 三、研究小结及需要拓展之处 上述几个理论解释有其成功合理之处,它为分析“民工荒”问题提供了了一些很好的思路以及分析方法及工具,并且也为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了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对策,但也有
8、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工资过低论中仅仅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运用动态的分析方法考虑工资与产品价格的关系。考虑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特点,若提高工资的幅度过小,则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若幅度过大,则企业的利润将大幅度减少,这样就会使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为摆脱困难有些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而产品价格上升造成物件消费指数形成新一轮的上升,进而引起工资上涨。这样就陷入了工资价格螺旋的困境。究竟会不会陷入这种困境,如何保持一个比较合适的工资上涨幅度,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得。 2.制度障碍论的观点虽然能够为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5劳动力流动成本过高使得劳动力不能有效流动提供一
9、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但反过来对于“民工潮”的解释却显得无力。似乎可以这么认为现阶段的制度障碍越来越严重了,但这又与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的事实相矛盾。因此从制度角度研究“民工荒”还有其需要进一步休整和完善的地方。 3.劳动力的净收益下降理论中所运用的模型还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如劳动力迁移成本中过多注重的是显性成本,而对于隐性成本分析的较少,比如劳动者的各种心理成本。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成本,如担惊受怕、背井离乡、不能享受充足休息等,这些成本虽然很难量化,但决不表示他们不重要,有时会正如权益受损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成为“民工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对于怎样界定和量化劳动力迁
10、移过程中的各种隐性成本,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有效的理论,这将成为未来劳动力研究过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4.“民工荒”究竟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一种必然现象?未来它还会不会在出现?它的利弊究竟何在?“民工荒”究竟与我国长期以来加强教育所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层次发生变化有无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国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匹配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城市化的推进,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霞,王孟欣.“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2005 年增刊 62简新华,张建伟.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分析 J人口研究,第 29
11、 卷 3张丽宾, 反省人力资源战略直面劳动力供给瓶颈-“民工荒”给我们的警示 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2005 年第 2 期 4蔡日方,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 J 广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 2 期 5韦曙林,许经勇.透过“民工荒”现象看问题的本质 J学术研究,2005 年第 1 期 6赵晓.“民工荒”:劳动不足还是宏观经济波动工资粘性、短期劳动供需曲线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分析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 年第1 期 7封洁,庄卫民.“民工荒”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启示J经济师,2005 年第 4 期 8易元红.“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5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