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227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肇始于 2006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迄今尚未见底。这场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考验了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还考验了大众媒介危机传播的能力。 大众媒介具有“环境监视”或称“社会守望”的功能,这一由拉斯维尔提出的著名论断早已成为传播学经典理论之一。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众媒介在承担社会守望功能的同时,需要兼顾维系社会的职责,既要客观描述危机便于读者决策,又不能因此引发社会恐慌。上述矛盾使大众媒介在进行具体的报道、评论时,面对着多重两难困境。本文试图以人民日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三家报纸的相关报道为分析样本,探讨传媒在金融危机传播中的两难选择。

2、 危机预警:乐观抑或保守? 本文以人民日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以下简称三报)2007 年全年次贷危机相关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此管窥传媒对金融危机的预警情况。 2007 年 8 月,英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央行开始向市场注资,这标志着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开始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三报对次贷危机的报道也从此时逐渐形成规模,而 1 月到 7 月仅有2零星消息见报。如下表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三报都对可能到来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的方方面面。但这些预测的共同特点是乐观多于保守,与危机发展的最终态势存在较大差异。在 10 月中国股市掉头向下之前,这种特点

3、表现得尤为明显。报纸更多关注的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警示,而非其自身发展可能导致的后果。如:“房贷危机伤及股市,发生在美国的这一幕,虽然对我国影响不大,却不该被忽视”(人民日报,2007 年 8 月 22 日);“源自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的金融风波在今年 8 月间恶化,对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却令欧洲市场大受其苦”(经济观察报,2007 年 9 月 24 日)。 确实有文章在 2007 年 9 月就提出“因为其出口将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长很有可能明显减缓,过度投资或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将会凸显,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在我们看来,由于盈利预期将降低,股市将从现有水平开始下跌。 ”(21 世纪经济报道,2007

4、 年 9 月 24 日)但是,这种保守的观点,仍然是和乐观预期同时提出的:在良性情形下,“我们预计中国经济仍然在高涨的出口和投资的拉动下,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21 世纪经济报道,2007 年 9 月 24 日)。 分析看来,在乐观和保守之间,报纸更加偏向于乐观;即便存在对未来危机加剧的担忧,在阐述保守观点的同时,也会考虑用乐观预期加以平衡。个中原因何在? 第一,2007 年,中国股市、房市在高位上仍然表现出强劲上扬的态势,使传媒很难在繁荣的表象下对未来做出保守估计,这可能是很多报道提出3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小,甚至没有影响的技术原因。 第二,经济学界与业界专家对金融危机的分析判断不尽相同。就次

5、贷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专家们的意见也存在分歧。一般而言,传媒会选择对这些观点进行全面展示,以避免“一面理”情况的出现,这样,不同专家的保守意见和乐观意见就自然达成了一定的平衡。 第三,在整体经济形势还未受影响的情况下,传媒会更多地考虑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客观存在。相对政府、金融单位、研究机构而言,大众总是处于信息缺乏的状态。对宏观经济走向,大众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传媒。传媒信息若倾向于悲观保守,则可能影响大众,继而催生社会恐慌心理。 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给了人们重新认识传媒危机传播的启示。简单来说,就是危机预警不能简单偏向乐观: 首先,危机预警只是传媒整体议程设置中的构

6、成部分,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被淹没。如上述三报 2007 年关于次贷危机的报道共 328 篇,而三报的总报道数量则为 40739 篇。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预警如果简单偏向乐观,则容易使公众因为噪声过多而无法对风险形成应有的认知。如上文提及的对中国出口可能缩减的准确估计,在大量关于股市、房市的乐观预期下,很容易被公众忽略。 其次,由于整合了专家系统的知识资源,大众媒介是危机传播的权威信息源,其关于危机的预警会直接影响公众,甚至政府的危机决策。美国环境保护署关于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就是:让公众成为危机管理的合作者。危机传播的目标不应该是转移公众对危机的关注或劝服他们无所作为,而4是应该告知公众真相,让

7、他们主动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工作中来,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金融危机不同于一般的危机事件,它涉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如果危机预警过度乐观,就会直接影响公众,包括政府处理危机的效率。 最后,传媒在危机前与危机发生后的传播功能不尽相同。如果说危机发生后,传媒承担更多的是稳定公众心理、配合政府进行危机处理的功能,那么,危机发生前,传媒则更多地承担信息告知、警示社会的功能。简单偏向乐观,无助于危机传播的整体进程。预防注射理论就认为,公众在危机发生前接受一些负面信息,事实上有利于他们在危机中的心理稳定。 因此,传媒的危机预警应当秉承客观原则,如实公布保守预期,而无须刻意用乐观预期冲淡之。 危机议题:信

8、心抑或困境? 出口下滑、工作岗位减少等就业问题,是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之一,它不仅折射出中国实体经济遭遇的困境,更牵涉公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农民工是受到就业冲击最大的群体之一,在此,以上述三报 2009 年 1 月至 4 月有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报道和评论作为分析样本,讨论此次危机传播的议题设置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纳入样本范围的文章都以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报道或评论的主题,而非一笔带过。 从上述议题分布上看,三报对农民工就业问题是较为关注的,但更偏5重于从宏观上报道分析农民工就业问题,较少表现处于寻找就业机会的普通公众和他们的生活状态。 不可否认,三报报道中央和各地“保增长、促就业”

9、,展示政府提振经济的措施和能力,在树立社会信心方面有相当良好的表现。如人民日报2009 年 1 月 11 日刊登的两篇报道重庆:家乡,有你们创业的舞台 、 湖北:技能培训让候鸟展翅,就使各地欢迎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参加培训的信息得以传播。 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是,“上情下达”而非“下情上传” 。事实上,农民工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返乡创业以及接受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一系列具体而细微的问题。危机传播学认为,危机传播面对的目标受众包括几种不同类型,而最主要的是危机事件中的公众,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和财产安全。与未受危机波及的人群相比,他们不仅希望通过传媒了解危机进展情况,更期待通过传媒

10、将面临的困难传播出去。人民日报 4 月 20 日的报道农民工培训,何以成了敛财工程应该说较好地发挥了“下情上传”的作用。报道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获得的农民个人资料骗取国家农民工转向培训资金。这一案件不仅提示相关部门具体工作存在疏漏,更说明很多农民工并未真正接受到国家补贴的免费技能培训。这类文章,客观展示了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中遭遇的困境,也为政府提供了准确信息,能帮助其完善相关政策。但这类文章只占三报有关农民工就业问题报道和评论总数量的 11%。 分析媒介重“信心”轻“困境”的原因,最根本的,仍然在于传媒需6要平衡“守望社会”与“维系社会”两种功能。 第一,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使政府需要借助传媒提振公众信心,以维护社会稳定。此次金融危机耗时长久,经济全面恢复的时机尚不明朗,公众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容易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而传媒如果聚焦“困境”忽视“信心”,很容易放大金融危机的不良后果,导致社会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