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2671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刘熙载美学思想探微摘 要:本文以词学为依据,参以书论,重点论述了刘熙载艺概中所体现出来的“厚而清,婉而劲”的美学追求,分析其立足当代,折中群言,而自成其于实求空,兼采众长,并向壮美豪放倾斜的风格理论。进而指出,刘氏论词既重豪放,推崇苏辛的不羁率真,反映到文艺创作上就是倡导本色自然。其提出的“出色而本色”的论点,既借鉴总结前人,又自成一说,表现了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其立论往往以诗词为主,意义却超出该领域,涵揽了诗词曲赋书画各种文艺类型。 关键词:刘熙载;美学思想;厚而清;婉而劲;自然本色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On LIU Xi-zais Aesthetic Ideas WANG

2、 Chun-ming 艺概是清末刘熙载的一部谈文论艺的著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作者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式,对诸种文艺类型作了钩玄提要的论述。 本文主要以词曲概为依据,参以书概,就其在美学上有价值有创见的一面,择其要者加以阐述。厚而清,婉而劲的美学追求。 2作为正统的封建文人,刘熙载的审美趣味理当属于温柔敦厚的儒家范围。然而崇尚“雄健而兼虚浑”确实算得上艺概的风格论的一大特色。其“厚而清,婉而劲”的美学追求所体现的高蹈激扬的审美观,已隐然托寓出另一时代起于青苹之末的新风。这也许与他生活在近代,又在上海龙门书院讲学达十六年之久不无关系。 刘氏“厚

3、而清” 、 “婉而劲”的提法,语出艺概词曲概 。可以粗略理解为“意密体疏”,内容充实厚重而运笔空灵飞动。在内容方面追求“有寄托”与“无寄托”的统一,“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从创作态度看,追求“要有为,又要无为” 下手于“猎微穷至精”,得手于“天然去雕饰”,把艺术创作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才归结为“寄厚于清” 、 “寄虚于实” 、 “清空中有沈厚” 、 “书尚清而厚” 的理想风格。这也是诗文词曲书法等所有艺术品种的共同追求。在艺概?词曲概中,刘氏将两宋苏(东坡)辛(弃疾)周(邦彦)吴(文英)姜(白石)张(玉田)各色创作尽收眼底,本朝阳羡、浙西、常州三支词派合汇胸中。立足当代,总结历史,折中

4、群言,而自成其于实求空,并向雄劲刚健倾斜的风格理论。其立论以词为主,意义却超出词学领域。 清末词坛,浙以姜张为止境,是求空的,常以周吴为师范,是求实的。然平心而论,二派之理论与实践,各有得失。求空求实的追求,亦各有短长。而且清空质实之间,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所以取长补短,由偏至而求圆通,乃是必然趋势。于是刘氏的“寄厚于清”论,适时放射出其理论光华。中国传统美学更欣赏的应该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实后之空,刘氏“厚而清”之论也是如此。 艺概?书概云:“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3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澹,则其实境超诣,为何如哉!” “一切书皆以身轻为尚,然除却长力,别无轻身法也。 ”“书要力实而气空

5、,然求空必于其实。”这些论述,都表明其立足于实,由实求空的倾向。 刘氏厚而轻的理论还含有“寄劲于婉”的内容,并且一反重轻的词论偏见,实现了向壮美的倾斜。 “书要兼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 沈著屈郁意近于沉厚结实,奇拔豪达意近于峭拔清空。所以兼阴阳就是要兼清厚。于是“厚而清”也就体现了阴柔与阳刚、优美和壮美、婉与劲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其“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 的评论,也表明“沈”(沈著)与快(飘逸)的统一,应当体现的是隽(婀娜)与雄(刚健)的统一,而不仅仅是隽美。在艺概诗概中,刘氏评建安文学道:“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还指出,“诗质要如

6、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 ”论书则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而在词论中,其抑婉扬雄的态度必表现得更为突出。过去人推崇“娇女步春”的婉艳词风,而他则认为还应有姜张“天际真人”般的清空,和苏、辛的豪放词风。 “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英雄气少也。 ” “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 “稼轩词龙腾虎掷” 。其虞美人?填词二首之二更说到:“好词须在须眉气,怕杀香奁体。便能绮怨似闺人,可奈先抛抗脏自家身。钢肠似铁经千炼,肯作游丝?仰天不惜效歌乌,正要歌姝几辈献揶揄。 ”由此可见,厚而清以词论为主,又不止

7、于论词,而是对多种艺术品种提出的共通的审美要求。所谓涉览既多,会心独远。 4一般说来,阴柔阳刚,本不可偏废。对其美学品格强分高下,在理论上似属无谓。然而综观泱泱几千年文艺史,壮美之作狂逸豪杰,直面悲壮人生,其海阔天空,风云际会的英雄气,更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而追求阴柔者,往往比兴寄托,多偏重于艺术形式。刘熙载艺概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旨趣,表现了其文艺批评的进步倾向。 二、出色而本色的艺术倡导 玉田论诗云:“莲子熟时花自落”,余更益以太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艺概词曲概 刘氏认为,文艺创作在本质上要求自出机杼,“描头画角,是词之低品。”艺概?词曲概云:“没些儿?姗勃?,也不是峥嵘突兀,管

8、做彻元分人物,此陈同甫三部乐词也,余欲借其语以判词品。词以元分人物为最上,峥嵘突兀犹不失为奇杰,?姗勃?,则沦于侧媚矣。 ”“元分”即本色,元分人物是指人物性格的直率,不屈己,不从人,自然真实。刘氏论词时提出此词三品,实是要求文艺创作做到性情的自然流露,以堂上气度,呈现本真的自我。 同样,在论述书法艺术时,刘熙载指出:“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5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 ”这是说,艺术不仅要源于自然,效法自然,而且要出自人的自然天性,这样才能契合自然而然的审美天性。他特别强调“由人复天”,主张使艺术创造之“人工”超越“匠气”,由锻炼而归于自然。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而

9、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矣。 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乎。 ”B11 那么达到这极高的审美境界的文艺作品,应当呈现出怎样的审美形态特征呢?为此,他提出“本色”范畴以标示之:“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B12 刘氏认为“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而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触着之字也。”B13 这些诗文的妙处,都在于“天然去雕饰”,都是本色之作。他以白贲这一物象的高品味为据,阐释“本色”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 ”B14 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

10、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宗白华先生认为“所以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较高的境界,即白贲的境界。B15 刘熙载游艺约言云:“英雄出语多本色,稼轩于是可尚。 ”刘论词重豪放,推崇苏辛的率真,反映到创作上就是主张本色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虞美人?填词二首云:“填词有意夸工巧,工处还非妙。要全本色发天机,试问桃花流水岂人为?湘渔拨棹歌清调,?G 乃谁能肖?”他认为文艺创作应求清新,免雕琢。所谓“词要清新,切忌拾人牙慧。盖在古人为清新6者,袭之即腐烂也;拾得珠玉,化为灰尘,

11、岂不重又可鄙矣?”B16 追溯中国古代美学,“自然本色论”根源于老子。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沿此标准,他标举“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最高审美价值标准。B17 而刘氏在艺概?自叙开篇即言:“艺者,道之形也” 。此后,刘勰文心雕龙有言:“衣锦劈衣,恶太文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唐代孙过庭等,则把自然本色说运用于书画美学理论,提出“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张彦远在论山水画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B18 苏轼论诗画时也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苏轼说:“凡文字,少小即须令

12、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B19 观照“自然本色”我们不难发现,它虽然表现为质地本身放出的光华,却并非从未经过任何美饰的素色。文艺作品所表现的自然本色,与文艺家的涵养气度,审美创造力密切相关。刘氏以独特的艺术敏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提出“出色而本色”的论点。既借鉴前人,又自成一说。 由此而论,刘氏提炼总结的“自然本色论”,涵揽了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其论诗词曲赋书法,隐然昭示出“实” “劲”豪放与本色率真的审美统一,更是有其蹊径独至之处。 此外,艺概本身,在修辞上也可谓文采斐然,字如珠玑,其行文之7美,可借刘氏论姜白石词所言:“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可谓古代文论极品之一。 艺概词曲概 。 艺概词曲概 。 艺概词曲概 。 艺概书概 艺概书概 。 艺概书概 。 艺概词曲概 。 艺概词曲概 。 艺概词曲概 。 艺概词曲概 。 B11艺概书概 B12艺概词曲概 。 B13艺概词曲概 。 B14艺概文概 B15?!蹲诎谆?全集第 3 卷,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第 460 页。 B16艺概词曲概 。 B17老子第 42、25、31 章。 B18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 。 8B19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书折枝二首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