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493885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摘 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出于出版管理高层的良好主观意愿,但与市场化环境中的出版专业活动有着内在的冲突。为此,乡村图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更合理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和社会文化管理机构的参与必不可少。同时,要切实掌握不同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各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探索图书馆大众文化服务的内在发展规律,探索图书馆传统方法与当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整合,寻找适合当代国情的农村图书服务模式,保证行政性文化服务投入形成实在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家书屋 出版社 图书馆 乡村文化需求 大众文化服务 行政性文化投入 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258.3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13-00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ibrary and the Library Social Service System The Think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y Wang Zongyi (Shanghai Library, Shanghai ,200031) Abstract:“Rural Library Project” is a benevolent project that is support

3、ed by the central leaderships of publishing, but 2there is a conflic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of publishing in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y service, it needs to find a more reasonable way, and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 participation

4、 of library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of social culture. At the mean time, it also needs to grasp the practical cultural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 explores the inner development law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

5、f traditional library and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find a rural library service mod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 effec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input. Key words: rural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 librar

6、y; cultural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 public culture service; administrative cultural input; social effect CLC number:G258.3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13-008 1 问题:“农家书屋”不需要图书馆参与? 2007 年 3 月 6 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牵头,中央文明办等列衔,3八部委联合发出在全国乡村普遍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只是其中没有社会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人对这一举措不免有几分诧

7、异。农村基层文化服务,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图书服务,原本是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的传统专业范畴,怎么突然成了由出版界为主实施的活动,这是体制变革的新突破,还是对现有图书馆活动模式的置疑? 尽管有些诧异,但图书馆人少有异议。原因很简单,在我国辽阔疆土上普及乡村图书馆是一个耗资甚大的项目,图书馆和社会文化管理部门可掌控的社会发展资源,目前是无法胜任的。让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带有一定垄断能力的出版业出面操作,也许是一种探索选择。但图书馆人也不能不有所疑虑,尽管图书馆与出版社都“与书为伴” ,但社会文献管理利用与书刊文献出版毕竟不属同一个专业范畴,图书馆学与出版管理科学也有着本质差异,由出版人来做图书馆专业

8、的事,真的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吗? 2009 年初,笔者无意中发现沪郊一些大投入的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极低,由此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连续考察了江浙一些农家书屋的活动状况,忧虑更甚。随后,在评审 2009 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过程中,发现各地基层图书馆工作者对于农家书屋的关注、参与和思考甚多,并集中聚焦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促使笔者写下此文,希望引起图书馆界内外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2 观察:乡村图书服务实践与成效 综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历次相关文件精神, “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起初为:基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西部经济不4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由地方财政与新闻出版总署各承担50%,

9、东部发达地区则完全由地方财政承担。在实际操作中,就是中西部地方财政解决“农家书屋”的房舍、设备、管理等,由新闻出版业无偿提供图书资源。对于东部地区就是新闻出版业为“农家书屋”工程廉价提供书刊。为使农家书屋的有限经费能购置更多的图书,总署要求各出版社以图书标价的 4045% 向“农家书屋”提供各自出版的图书。据公布的统计资料,2008 年中央财政提供了 6 个多亿的资金,按照每个农家书屋投入 2 万元的标准,为中部地区提供 50%的补助,西部地区则达到80%。至 2008 年末,全国已经建成了农家书屋 30040 家。 从笔者实地观察和图书馆业界同行的反映,农家书屋建设在各地具体操作中有一定的差

10、异,也形成了不同服务效益。 2.1 上海市郊松江区:新源村和黄桥村 沪郊农村的农家书屋工程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农委、新闻出版局,文广局、财政局组织实施。 2 松江区“农家书屋”建设由区发改委牵头,财政、文化两局参加。村均投入约 3.5 万元。2007 年四季度至 2008 年末,已经在 101 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统一配置镌刻“农家书屋”字样玻璃门的书橱 7 只,图书 13001500 册,报刊 30 余种,影碟 100 张。为保证配置文献质量,区图书馆首先制定了图书不同类别及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其次要求每所农家书屋配置图书不得有复本;其三要求每个乡(镇)下属十余个村农家书屋的图书

11、品种相互间不能重复;最后委托上海图书馆集中采购、编目后下发。 3图书馆人的专业能力与细致周到,由此可见一斑。 5在松江区新源村和黄桥村看到,农家书屋基本建设完全落实了区政府要求,还安排了具有大专学历、经过区图书馆岗位培训的青年负责管理。他们遵照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了三本台帐,分别为图书登记、借阅登记和读者需求登记。实地考察中发现,玻璃书橱中崭新的书刊从2007 年下半年初建至今,大多未曾有人翻动过。借阅登记本上的读者是固定的三五人,全年流通量仅为 100 册上下。黄桥村书屋多了两个期刊陈列架,摆放着市农委组织编印,出版社赠送的农科普及图书,也因无人翻阅被厚重灰尘覆盖。黄桥村农家书屋还把报纸陈列

12、架转移到了老年活动室以提高利用率。 松江区农家书屋完全由政府投入,可以视为建在农民身边的基层图书馆,市、区图书馆也提供了足够的专业支持,但设计意愿与运行效益的差距太大。 2.2 杭州市郊富阳区:洪庄村 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之前,杭州市郊洪庄村已经有了文化活动室等基础文化设施,包括影视放映、健身、图书室等,因此农家书屋建设只是在原有图书室基础上加了顶“新帽子” 。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收到上级机关赠送的一批农科图书,区图书馆也配发了部分图书,现有新旧图书 2000 余册,相对沪郊松江区全新投入的书屋稍显凌乱。对于上级机关新配发的图书,村干部反映复本太多,如省农业主管部门编印的“农业技术百科全书”

13、,三四百页一册,就有 30 个复本。陈列的农科类新书没有翻阅的痕迹。 文化活动室的图书借阅登记册表明,流通量在每月 70 册上下,稳定6的读者群在一二十人间,包括数名中学生。与沪郊两个农家书屋相比,利用率要高一些。据村主任介绍,外来务工人员可随时进入文化活动室阅读,但不允许外借。原因在于他们流动性大,随时可能离开。而文化活动室是村里的资产,不能让图书散失。因为进入图书室阅览的读者没有统计数据,仅从外借册次难以确定图书利用效率。 2.3 宁波市郊北仑区:鲍家洋村 2005 年,北仑区图书馆利用市、区政府下拨的各 6 万元资金,开始了街道、乡镇“图书流通站”试验,取得初步效果。20062008 年

14、,区政府每年拨出 50 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普及和加强图书馆流通站建设,至2008 年 11 月末,全区建成图书流通站 31 所,覆盖了全区 6 个街道和 2镇 1 乡。因此,北仑区的农村基层图书馆服务以图书流通站方式出现。4 鲍家洋村文化宫内的“图书流通站”建立在原村文化活动站图书室基础上。流通站里有原村图书室的藏书,区图书馆通过流转方式提供的图书,以及区馆为其订阅的 30 余种报刊。通过管理员提供的图书外借记录,发现这里的图书外借册次明显超出前述沪、杭市郊农村图书馆,全年流通量超过千册。2008 年 7 月更超出了百册/月。据管理员介绍,这一期间中小学校放假,增加的主要是学生读者。 综观三地

15、的基层图书服务内容,外借册次多少不论,读者外借图书类别比较一致,均为武侠、言情小说,偶尔有养生类图书的外借记录,农业科技辅导类图书的利用率几乎全无。且沪郊两所农家书屋的读者图书需求登记,仅寥寥两三条,均为要求多一点文艺、传记类图书,没有7见到明确、具体的图书要求。 2.4 国内图书馆界的相关反映 2009 中图学会年会应征论文中,有近百篇图书馆业界关于农家书屋建设的研究论文,集中表达了对当前农家书屋大规模建设后的实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忧虑。 江苏省通州市图书馆于天惠在描述当地农家书屋建设过程后指出,“建设农家书屋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动起来了,农家书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6、设的一个亮点。农家书屋里有了书架,有了书,有了阅览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就像过节日一样,节日一过,各人做各人的事去了。我们以为农家书屋建起来,农民都天天欢天喜地的去读书了,其实不然。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借书,但渐渐的借书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致使农家书屋经营惨淡,门可罗雀。为什么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农民群众还不领情?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q? 重庆潼南图书馆张瑶分析了本县农家书屋的状况, “农家书屋场地由市委组织部建设,出版物则由市新闻出版局根据各区县在配送目录中选定的书目进行统一配送。为整合资源,市委组织部决定将农家书屋与村级服务中心合建,总费用为 12 万元,土地则由

17、地方提供,其中农家书屋面积不少于 20 平方米,其资金来源则是中央及市级财政负责 70%,各区县配套 30%。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不同,建设进度及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农家书屋均建在村委会,管理人员则由村支书兼任,现在农村的村支书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懂图书的8分类、编目、上架,对图书管理更是一窍不通,大多数将图书放在村委会的房子里,有的甚至是放在在镇乡综合文化站里,没有将书借出去让农民得到实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现在配送到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均由市新闻出版局统一一次性配送,是一些对农村较为普遍的读物,没有重点,对后续出版物的补充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农民看后的书籍就成了

18、废纸,造成农民获得的知识相对狭窄,想看的书看不到,不想看的书又很多,造成资源的浪费。 ”?r? 山东省曲阜市图书馆孔德安突出描绘了当前中国农村图书服务的混乱状态, “各部门纷纷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如文化部门继续组织实施 “三下乡”活动和 “知识工程” ,新闻出版部门牵头组织“农家书屋”工程,民政部门牵头组织“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工程,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 “万村书库工程” ,中国作家协会牵头组织 “百位作家情系农家”活动。另外,在一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结对子”帮扶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对口援建农村图书室。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

19、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上述活动没有和农家书屋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没有一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 “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出现了有些地区重复受助、有些地区却无人问津的局面,有限的购书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不应有的浪费。 ”?s? 北京市顺义区图书馆张晓梅对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分析, “为农民配好书,是农村书屋生存的生命线。但现实中存在以出版社库存书、社会捐赠书来“充数”的现象,图书普遍实用性、贴近性不强。有记者在鄂9西北一个示范书屋里看到,仅藏的 200 多册图书里,大部分是过期的杂志,还有一些是残缺不全的古典小说、儿童文学等,与“三农”有关的书籍寥寥无几。 ”?t? 天津市塘沽区少儿图书馆袁世香

20、指出了农家书屋建设中的普遍状况,“农村书屋建成后成了一种“样子”摆设,有的书屋当初虽购买了大批新书,但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很好的加以管理和利用,上面来人检查时热热闹闹,过后就冷冷清清藏书量少,有的还“滥竽充数” ,是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过时品” ,且很多都已破损,影响读者阅读。 ”?u? 湖南省醴陵市图书馆谢跃先分析了各地农家书屋快速建设又迅速衰落的原因, “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 ”?v? 图书馆人的报告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种种迹象表明,农家书屋工程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政府也为此做了很大的

21、投入,但是实际社会服务效果堪忧。作为传统社会文化服务领域的图书馆工作者对此有着最灵敏的感应,这也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真正体现。 3 分析:农村生活方式与公共文化需求的形成 在以上众多事例中可以发现,农村图书服务的成效,与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文化主管机构和图书馆人的努力,并没有构成正相关效应。资金、管理投入多,图书服务效率却未必高。必须转换以往传统的单一发展思维,需要了解和思考农村基层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环境,寻找影响和制约图书服务效率的各种相关因素。 103.1 当代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新源村与中心城镇有着一定距离,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没有村办或外来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蔬菜、苗木种植。本地户籍

22、人口 2000 余,其中 600 余中青年前往城镇企业工作,另有 400 余名中西部农民流入补充了当地劳动力不足。黄桥村与新源村相仿,中青年大多离村工作,外出中青年约为全村居民的 50%,外来人口约 600 余人。 洪庄村是个规模比较大的行政村,村委会下属十多个自然村,户籍人口 2300 余。经济活动以本村企业和引进外来企业为主,本村居民较少外出谋生,另有 600 余外来人员到这里企业工作,属于人口净导入地区。鲍家洋村虽然还属于行政村行列,但已经接近城市生活。村里不仅没有传统农业生产,本地和外来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不再是地域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本地 800 余户籍人口和 600 余外来人口,其中青壮年多在附近不同企业工作。现在,鲍家洋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已经没有很大差异,鲍家洋村的宣传材料也自称是“城乡莫辨” 。 3.2 不同生活环境下文化投入的实现效益差异 比较以上三个案例的所在村,新源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投入是最为完整的,但实现效益最不理想;洪庄村有着长期的、稳定的图书室服务传统,近年获得了各级投入的支撑,实现效益差强人意;鲍家洋村有少量的新增投入,但主要实践为基层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调整,实现效益相对比较高。 由此可以发现,传统的加强行政性投入,或强化图书馆科学管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