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乡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基本情况xx 镇位于 xx 县城西南 61 公里处,东与漩涡镇相接,西与石泉县喜河镇毗邻,南与汉中市西乡县交界,北依巍巍凤凰山,541 国道穿境而过,长江一级支流汉江横穿其境,自古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美誉。全镇版图面积 169.3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1538 亩,其中水田 11000 亩、林地 138029 亩。辖 15 个村和 1 个居委会,184个村(居)民小组,8110 户 25184 人。其中深度贫困村 5 个,一般贫困村 7,非贫困,3 个,全镇共有在册贫困户 2424 户 6935 人, (低保贫困户 498 户,1197 人;五
2、保贫困户 545 户 674 人) 。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扶贫战线上党组织的建设,在各村成立了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在支部引领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做到小问题不出支部,大问题拿到镇党委集体研讨解决,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党支部责制的工作模式,发挥各党支部在扶贫工作中的桥头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各工作队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除加强精准扶贫业务培训外,同时加强扶贫领域中的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的培训,用纪律约束管理扶贫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发挥干
3、部结对帮扶作用。四支队伍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一是加强“四支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结合年度干部培训计划,多次举办脱贫攻坚政策、问题整改等内容的集中培训,培养了一支业务精干、纪律严明、能吃苦耐劳的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扶贫工作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各村、各贫困户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制定脱贫计划,按照要求做好入户帮扶工作,建立管理好扶贫工作档案。三是完善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考核机制,采取各工作支队交叉验收模式,工作队员既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提高,又能提高帮扶效率。(三)依托镇园产业联盟,提高造血功能。在积极梳理产业发展思路的
4、同时,结合“镇园联盟” ,按照“党支部+企业+ 合作社(产业小组)+农户”模式,先后与民康、阳晨、秦丰、金康、高誉、本山蜂业五家签订产销协议。全镇 15 个村成立了 “集体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产业类别,各村都建立了 3-5 个产业小组,形成了“集体牵头产业小组带动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积极联系陕西高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池村新建绞股蓝初级加工厂一座,每年可加工处理绞股蓝 3000 亩,解决当地 10 余人的务工就业,提高了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四)着力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脱贫攻坚项目的支持,我镇加大对村级道路硬化、人畜饮水、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全镇列入“三年滚动计划”道
5、路陆续 开工建设。通过整合各项资金,完成一个市级、两个县级党建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以村“两委”牵头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特色种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发挥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脱贫致富技能。我镇联合县人社局轮流在各村开办了劳动实用技术培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带领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村班子成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和能人大户的带头致富能力。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1.群众思想滞后。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 “我要成为贫困户”思想较普遍。这种不愿脱、不想脱、
6、隐瞒收入、隐瞒家庭基本情况,争相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扶贫工作。2.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各村虽计划投产了一部分产业,但是主导产业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贫困户加入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村级建立的合作社发挥作用有限,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落实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制定完善“任务清单” 、“责任清单” ,落实党委班子成员脱贫攻坚责任。层层建立“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格局,要求主要负责人做到“五个带头” ,重点督查“五个落实到位” ,全面推进“党支部联系贫困村、促贫困村脱贫摘帽,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促贫困户脱贫”工作。(二)抓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形成“产业扶贫”新动力。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力度,重点支持和培育企业、合作社内优秀青年的党员发展工作,让党员带动产业、党员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农民自力更生能力。(三)抓好党小组精细定则工作法,构建帮扶新途径。根据党员分布、年龄和个人特长,合理划分党小组及其工作职责,在支部带领下以党小组为单位分类带领帮扶贫困户。同时结合三项两化一平台建设,合理划分网格长,利用网格化和管理宣传党的知识、政策法规,及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构建“智力帮扶”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