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求及格式.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497556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要求及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要求及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要求及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要求及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要求及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文要求及格式论文要求:采用 A4 规格纸,一式两份。每份论文交电子版一份。征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4 年 6 月 10 日格式一、题目、摘要、关键词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 )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 100-200 字。3.关键词:3 至 5 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

2、标码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 2 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三、文末参考文献格式1著作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 出版

3、地:出版社,出版年1张志建 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 、 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2译著序号 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 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 北京: 商务印务馆,1997 .3古典文献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或页码。例如:文中 “孔子独立郭东门。 ”1(史记孔子世家)文末 1 司 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文中 圣人是“百世之师” 1

4、 (孟之 尽心下)文末 1 杨 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0文中 韦应物的诗秀丽警策,如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 动 ”1(春游南亭)文末 1 书 江州集A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文中 “视其户口和课之多寡,增减之” 1(金史选举志)文末 1 金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75.4论文集序号编者. 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1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 出版单位,出版年1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 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

5、 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期刊文章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 (期) 1 叶朗 红楼梦的意蕴 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7外文文献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1 Mansfeld,R.S. 社会学家泰勒( Charles Taylor);墨西哥 199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斯(Octavio Paz )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康德、罗素、杜威等

6、,当今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政治家,例如克林顿、布莱尔、布什等,毋须注明外文。八、需要译成英文或用英文写出的项目1论文题目:按英文格式写出,注意第一个词与实词首字母大写,其它虚词字母不大写。2作者姓名: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多字名中间用连字符,第二个字以后首字母不大写。3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和城市、省份,按通行译法译出。4用英文写出论文的内容概括,不必照译中文摘要。用 Abstract 标明。5中文关键词,该项目要求对译。用 Key words 标明。以上五项排定后置于论文之末。九、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该三项作者不必填写,编辑部刊发时填写。十、附:编辑示范样本4编辑范本(本文为拼接,不

7、可通 读,仅说明编辑规范)浅析清末留日热潮形成的原因靳春泓(西北大学 文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在甲午之战中的惨败,使清朝由以“ 西人为师”转为向东方的邻国日本学习;日本从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考虑,也主动 提出愿为清政府培养留学生;同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政措施也促进了赴日留学热 潮的形成;加之早期赴日留学生的宣传和鼓动,也带动了大批国内学子赴日留学。在上述 这 些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最终 在清末形成了一个赴日留学的高潮。关键词: 清末; 赴日留学; 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3)01-0075

8、-051901 年 1 月,清最高统治者在西安发布变法诏令, 大臣督抚们纷纷上奏献计献策,其中以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影响最大,奏折中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建议主要是“设学堂、停科举、奖游学”三项内容。 1 (P73) 1901 年 9 月,清政府令“各省选派学生出洋留学,如学有所成即予奖励” 。 2 (P4720) 各省督抚、大臣以及京师大学堂随即相继派遣大批学生赴日留学。由于清政府国库空虚,完全由官费派遣学生难以承担,于是就从政策上鼓励自费留学,对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新由总理衙门改设的外务部制订了出洋游学办法章程,将留学生分为三类:

9、即贵胄学生、官费生和自费生,明确规定:“民间自备资斧出洋者” , “自不必限以年岁,除到馆报名留书住址以便查询保护外, 如无不安本分及别有过犯, 使馆即无庸过为刻核。 ”3 (P180) 到 1903年,对于自费留学的学生在办理出国手续上又进一步予以方便, 规定自费留学生只要家长或亲族报名,通过省学务处考试, 就可以办理出国手续, “各衙门办理出洋学生文件,不准书吏需索分文。 ”3 (P187-188) 以后,又规定能考入日本大学者,也可转为官费培养。革命老人吴玉章就曾回忆说, “1906 年,我在成城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国立大学预科岗山第六高等学校工科,并循例补为官费留学生,这样我的学费问题

10、便解决了” 。 4 (P91)开罗既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人口最多的城市,又是中东地区最早接受西方文明洗礼的城市之一。其现代化历程曲折而漫长,但在伊斯兰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具有代表意义。开罗自969 年建立后,一直是埃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法蒂玛王朝时期,开罗成为世界重要商业中心,1046-1049 年访问埃及的波斯旅行家纳赛 库斯特说:“我无法估计它的财富,我从来未在任何别的地方看到象这里这样的繁荣。 ”5 (P16) 马木路克王朝时期,开罗跨入世界大城市行列,其规模比“巴黎大六倍” 6 (217) “拥有 35 个主要市场和 2 万个商店” 7 (43) 。5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形容开罗

11、“居民势如潮涌几难尽容” , “真是人山人海,除了中国的汉八里(北京)以外,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了。 ”8 ( 250) 他赞扬开罗“地区辽阔、物产丰饶、商旅辐凑、房舍栉比,阿尤比王朝时期,开罗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和中世纪亚非欧三洲的大都会,据赵汝适的诸蕃志 中记载, 开罗 “市肆喧哗、金银绫绵之类种种萃聚、工匠技术咸精其能。 ”8 (250) 而且极其富丽。 ”8 (248) 14-15 世纪,由于开罗与威尼斯形成了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开罗成为当时世界上主要商贸中心之一,人口达到 50 万。来自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丝绸、香料船只通过繁忙的开罗客栈,到达君土坦丁堡和威尼斯市场。151

12、7 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塞里姆一世征服埃及后,劫走 18,000 名技艺高超的工匠,使 56 种行业不复存在,开罗开始衰落,到 18 世纪末,居民下降为 30 万。 9 (13)市容更是破败不堪, “街道崎岖不平,又窄又赃,商店象马厩,空气中布满了灰尘。 ”7(104) 1789 年 7 月法国的入侵,揭开了埃及新的一页,开罗也踏上了城市现代化的征程。这里, “散动”与“坐动”相对,是以动字出现在名中的先后位置及与起词我逻辑关系为标准划分出来的,是对用于第一动字后的动字用法的总称 。马氏对其定位是从动率的使方面来进行的。这句同章中的“内动字” 、 “外动字” 、 “助动字” 、 “同动字”等概念

13、有着质的区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内动字” 、 “外动字” 、 “助动字”是动字分类的名称,它们分类的标准是词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如马氏认为“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有,有有 、无 、 似 、 在等字,则谓之同动 ,以其同乎动字之用也。 ”在先秦哲学中,圣人首先是一人知“道”者:圣人“执苦之道,以御今之有” 10(道德经十四章 ) ;“圣人并包天地” 11(庄子徐无鬼 ) ;道 “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圣得之以成文章” 12(韩非子解老 ) 。作为知 “道”者,圣人成为“道”的总代表,成为道的化身。“小说” 一词在中土出现可以远溯至两千多年前,其后涵义必经嬗变,畛域迁延不定,以至明清有些认为

14、“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 ”, “稗官有三,一说部,一院本,一杂记” 13(P223) 。近世梁启超等人鼓吹小说界革命,其所谓 “小说”往往也包括了戏曲(杂剧、传奇)及讲唱文学。 “注说”这种“满汉全席” 、海纳百川、无所不包的 “收容站”角色,暴露出中国人固有的集体无意识,即小说“乃是对于正统的大著作而称,是不正经的浅陋的通俗读物” 14。19 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林纾等人经过苦心格义,将“小说”作为西方“小说”系统的对等物,实属权宜之计。注释:马氏在同一章又分析了承读中的散动等多种情况。马氏将动字分为 7 类,除此外还有“受动字”、 “自动字” 、“无属动字”。事

15、实上, “受动字”、 “自反动字” 是以句义来确定的,它的用法与外动无异。 “无属动字”从其功能上可分析为内外动字两种,因之,此三类可一并归入上述 4类。参考文献:61 张岂之.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光绪朝东华录(第 4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8.3 舒新成.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 吴玉章. 辛亥革命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 John DFag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

16、8.6 何芳川,等. 非洲通史(古代卷)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7 Malise Ruthven. Cairo Time-Life Book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0.8 沈福伟. 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M. 北京:中华书局,1990.9 杨灏城. 埃及近代史M.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10 楼宇烈. 王弼集校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1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2 韩非干校注组. 韩非子校注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3 侯忠义. 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17、985.14 浦江清. 论小说J. 当代评论,1944,(8). The Reason of Study Abroad to Japan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JIN Chun-hong(Northwest University,710069,Xian,Shaanxi,China)Abstract: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the success of Japan in Ming Zhi Reform and Jawu War,made the Qing government begin to study Japan.Actuated

18、by its ulterior motives,Japan was willing to help Qing to foster students.Qing government carried out educat reform to encourage and rewared the students to study in Japan.On the other hand,the early abroad students in Japan conducted propaganda and agitation,which also brought many students to goto Japan.On the influence of above elements,it appeared a high tide of study abroad to Japan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Key Words:the end of Qing Dynasty;Study abroad to Japan;reas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